范永敬
11月19日上午,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开幕式上,韶关市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粤北片区唯一一个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反映一个区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金字招牌”。早在2020年,韶关始兴县被授予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率先获国家级认可。而此次韶关上榜则意味着,韶关市全域生态文明建设都得到国家级肯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韶关全域得到贯彻落实。
韶关为何能在粤北片区率先拿下这个国家级荣誉?从曾经的“华南重工业基地”,到如今“高颜值”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密码?刨根问底,其中既有韶关本身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资源所带来的优势,也有当地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有力举措。
韶关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被誉为“全球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
近年来,韶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夯实“绿色家底”,绘就美丽画卷。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加快整合构建以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为主体的具有鲜明韶关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以“六个一”为实施路径的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模式”,努力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接下来,韶关将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全区域生态建设、全系统生态保护、全要素价值实现,着力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韶关市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
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
数据显示,目前韶关市森林覆盖率达74.50%,有林地面积1278600万平方米,森林蓄积量10066.9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指标稳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韶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2021年,韶关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例达98.4%。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五年为100%。各县(市、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级别连续五年为优。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100%。
数据化作蓝天白云、清澈河水,背后是韶关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韶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地方立法规范野外用火、管控烟花爆竹燃放,强化扬尘专项整治,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坚持“截污水、治猪场、打偷排、保好水、防风險”水环境治理方针,水环境质量稳保优良;作为全国首批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围绕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能力建设,多措并举解决土壤污染治理难题。因环境质量改善显著,2019年度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与此同时,韶关全面推进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建设。围绕“两江一公园”(北江流域、新丰江流域、拟建南岭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狠抓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利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治理四大类317个重点修复项目,实现矿山生态有效修复、水土环境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有效保护。其中,凡口铅锌矿矿山综合生态修复和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个项目获评2019年“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后者获评2020年广东省“生态修复十大样板工程”。
近年来,韶关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构筑生态屏障、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森林服务、森林产业、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支撑”五大体系建设行动,开展全面增绿、建绿护绿、强力还绿、及时补绿和见缝插绿工程,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2020年8月,全市7个县(市)均实现了创森申请和总体规划的“双备案”,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双备案”的地级市,36项指标和24项工程建设全部达标。2022年11月3日,韶关正式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再添一张亮丽的“国字号”生态名片。
随着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粤北韶关奏响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绿在心中”绿色发展主旋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善美韶关
近期,世界级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黄胸现身韶关乐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现身韶关始兴。
“韶关能够连续记录到这些比较珍稀濒危的鸟类,是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体现。”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仅是鸟类,珍稀野生动植物身影也频频在韶关各级自然保护区内被发现。
2022年,野外已经绝迹的野生动物水鹿在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被发现;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在野外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酋猴。2021年9月,乐昌林场首次发现有“幽灵之花”之称的球果假沙晶兰。“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虎斑鳽于2020年4月现身南岭。2016年,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兰科新物种,命名为青云山天麻。
作为岭南生物多样性“宝库”,近年来韶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依托广东首个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岭基地的启动建设,保护地内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增幅达5%。截至目前,韶关市记录到陆生野生动物575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熊猴、云豹、黄腹角雉等39种;高等植物2686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46种。
“韶关将推动建立以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野生植物原生地保护。”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韶关市有南岭、丹霞山、车八岭、罗坑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他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共10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居全省首位。韶关积极开展全市物种资源普查,摸清近千种珍稀动植物和重点保护物种现状,建立了物种资源数据库。
南岭自然保护区率先在全省启用森林资源“网格化”智能巡护管理系统,实现全区87万森林资源无死角、全覆盖的“一区一网”精细化、综合化管理。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首个大中型动物红外相机全境监测网络,创新“网面线点立式巡护法”,实现连续37年无森林火灾。
为强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韶关陆续成立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研究院(韶关)和粤北生态环境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育与开发利用、战略植物资源南方核心种质库构建、南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综合考察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韶关建有我国规模最大的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华南虎种群数从2头发展到13头,2021年创造了一对华南虎一年内成功繁育三胎四头并全部成活的国内华南虎繁育纪录。
打造碳达峰、碳中和
先行示范区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站在新的时代风口之上,减污降碳,是让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持续增值、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具体路径。
韶关市立足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资源、区位、人文、产业等优势,积极践行“双碳”战略,主动作為、先行先试,加快创建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一方面,韶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推出“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探索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发展新路径,韶钢、韶冶等一批传统企业焕发新活力,宝武(韶关)现代产业园成功获批省产业园,中金岭南(韶关)功能材料产业园揭牌成立。
另一方面,韶关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华南数谷”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落户韶关,数字经济迎来发展新机遇。2021年先后引进并启动建设广东鸿发、正威国际、华天科技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
异质结光伏组件生产和陆上大风机总装等千亿级新能源产业落地建设,国内加氢能力最大的韶钢产业园加氢站投入运营……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系统性社会变革机遇,韶关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奋力走出一条风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进一步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韶关先后举办新能源产业韶关对接大会、制造业高峰论坛、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邀请多位知名院士专家为韶关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出谋献策。同时,依托本地资源实际提出以林业碳汇为核心的碳普惠激励机制,成功建立《广东省森林保护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两个省级林业碳普惠方法学。截至2021年5月,韶关市林业碳普惠项目开发核证碳减排量达124.36万吨。
当前,韶关正形成以一个碳中和研究院、一个碳中和产业园、一个碳中和产业基金、一个碳中和智库、一个碳中和交易平台、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六个一”为实施路径的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模式”。
随着生态价值的不断转化,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韶关鲜明特质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