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敏,董瀚月,陈蔚,谭城,张添
黄褐斑好发于亚洲Fitzpatrick Ⅲ-Ⅳ肤色人群,临床表型各异[1]。VISIA测试仪可从斑点、紫外线斑、棕色斑、红色区等多方面客观化评估黄褐斑病情。本研究拟比较黄褐斑患者的不同年龄、病程、部位等临床表型VISIA评分的差异,评估色素、血管及其他指标在不同黄褐斑患者间的差异,以期对患者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建议及治疗措施。
1.1对象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2年1月本院门诊就诊的79例黄褐斑患者,诊断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20年制定的标准[2],排除标准为合并其他面部色素性疾病者,如炎症后色素沉着、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色素性扁平苔藓、Addison病、Civatte皮肤异色病以及太田痣等。
1.2黄褐斑临床表型 临床部位分型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10年制定的标准[3],分为蝶形型、面上部型、面下部型及泛发型4组。按年龄划分为高龄组(>35岁)及低龄组(≤35岁)。按病程分为长病程组(>1年)和短病程组(≤1年)。
1.3VISIA测试 采用VISIA皮肤图像检测仪(美国Canfield Scientific公司)对黄褐斑患者的斑点、紫外线斑、棕色斑、红色区、皱纹、纹理、毛孔,以及紫质等指标进行客观化检测。患者均在相同暗室进行VISIA检查,拍摄患者正侧、左侧、右侧三个侧面的面部图像,并利用VISIA测试仪自带软件进行分析。
2.1一般资料 患者女76例,男3例。年龄22~53(39.33±6.25)岁,高龄(>35岁)患者55例(69.62%),低龄(≤35岁)患者24例(30.38%)。病程1个月~20年(4.85±4.18)年。长病程(>1年)患者59例(74.68%),短病程(≤1年)患者20例(25.32%)。MASI评分1.2~26(9.97±5.82)。黄褐斑蝶形型23例(29.11%)、面上部型24例(30.38%)、面下部型0例、泛发型32例(40.51%)。
2.2黄褐斑临床表型与VISIA测试分值
2.2.1部位分型与VISIA测试分值 不同部位分型的黄褐斑患者正面、左侧面及右侧面的斑点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泛发型分值最高。紫外线色斑、棕色斑以及红色区等VISIA分值在不同部位分型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黄褐斑部位分型与VISIA测试分值Tab.1 Melasma site classification and VISIA scores
2.2.2年龄与VISIA测试分值 高龄患者正面、左侧面及右侧面的斑点分值均高于低龄患者;高龄患者正面、左侧面及右侧面的紫外线色斑分值均高于低龄患者,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棕色斑、红色区VISIA分值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黄褐斑患者年龄与VISIA测试分值Tab.2 Age and VISIA scores in patients with melasma
2.2.3病程与VISIA测试分值 长病程患者正面、左侧面及右侧面的斑点分值均高于短病程患者;长病程患者正面红色区分值高于短病程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斑、棕色斑VISIA分值在不同病程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黄褐斑病程与VISIA测试分值Tab.3 Duration of melasma and VISIA scores
2.2.4斑点与棕色斑VISIA分值比较 对全部黄褐斑患者而言,正面、左侧面及右侧面的棕色斑分值分别为54.87±5.44、58.16±6.40及58.55±6.02,斑点分值分别为39.89±6.49、32.74±7.56及33.49±7.78,棕色斑分值均比皮肤表面斑点分值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1、22.82、22.65,P<0.001)。
黄褐斑除累及表皮外,还可累及真皮组织,其病理生理复杂多样[4-5]。基底膜受损、黑素细胞增多、日光性弹力纤维变性、肥大细胞增多,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黄褐斑的发生发展。VISIA测试仪除肉眼可见的表皮斑点外,还可对较深层次的隐性色斑棕色斑、检验日常防晒是否到位的紫外线色斑、反映毛细血管状况的红色区等相关指标进行客观化检测,可对黄褐斑病情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
冯燕艳等[6]通过对VISlA检测指标与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AS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VISIA斑点、红色区以及棕色斑的特征值和分值均与MASI评分呈统计学正相关,肯定了VASIA测试仪在黄褐斑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笔者在该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色素和血管等VISIA指标在黄褐斑患者间的差异,为更精准地防治黄褐斑提供客观依据。
本研究发现,高龄患者、长病程患者及泛发型黄褐斑皮肤表面斑点分值较高。而反映皮肤更深层次色素的棕色斑,在各临床表型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别。所有临床表型的黄褐斑患者,棕色斑分值均比皮肤表面斑点分值高,VISIA测试仪可发现肉眼不可见的潜在的色素问题。有研究[7]表明,黄褐斑皮损活检表皮及真皮层黑素细胞均增多。Q-开关激光、皮秒激光可作用于黑素细胞、真皮噬黑素细胞,以及毛囊中的黑素颗粒,非剥脱点阵激光可促使真皮黑素颗粒经表皮消除,而强脉冲光则通过促进含黑素颗粒的表皮细胞代谢而起到治疗黄褐斑的作用[8]。在黄褐斑治疗过程中,针对色素沉积的皮肤层次,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VISIA紫外线色斑是检验日常防晒是否到位的指标。在本研究中,高龄患者(>35岁)紫外线斑高于低龄患者(≤35岁)。紫外光暴露是黄褐斑的重要诱发或加重因素[9],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紫外光对黑素细胞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10]。紫外线辐射可诱导黑素细胞增殖、迁移和黑色素生成。此外,紫外线辐射会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内皮素-1、α-黑素细胞刺激素(a-MSH),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等,这些细胞因子可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和黑色素生成。高龄患者紫外线斑更重,提示紫外线暴露在高龄黄褐斑患者的发病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光老化与黄褐斑的发生有关,由于防晒不到位,可加剧高龄患者的光老化程度,加重黄褐斑病情。在>35岁的黄褐斑患者中,更应该加强防晒,以减少紫外线色斑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长病程患者VISIA检测红色区(血管)分值高于短病程患者。黄褐斑依据血管参与情况分为两类,即单纯色素型和色素合并血管型。合并血管型的黄褐斑患者皮损处血管的数量、大小和密度较病变周围皮肤增加,这可能与皮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干细胞因子 (SCF) 和诱导型硝酸氧化物合酶 (iNOs)等影响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有关[11]。此外,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素-1 (ET-1) 可通过黑素细胞表面的内皮素受体 B 激活来刺激色素沉着,加重黄褐斑[11]。单纯色素型和色素合并血管型黄褐斑在选择激光治疗时,应选择不同的波长及参数,以提高临床疗效。对于病程持续1年以上的患者,VISIA红色区分值较高,患者更易合并血管病变。对此类患者,更应关注毛细血管情况,以便予以相应治疗。
妊娠可诱发或加重黄褐斑。但在本研究中,黄褐斑患者均为到医院寻求治疗的非妊娠期人群。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拟联合妇幼保健院,对妊娠黄褐斑展开研究,探索妊娠黄褐斑的临床特点及VISIA测试仪客观化检测指标,为制定妊娠期黄褐斑的防治措施提供临床数据基础。
综上所述,高龄黄褐斑患者VISIA紫外线色斑较重,此类患者尤应注意防晒;长病程黄褐斑患者VISIA红色区分值较高,针对此类患者应特别关注血管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黄褐斑棕色斑分值均比皮肤表面斑点分值高,VISIA测试仪可发现肉眼不可见的潜在的色素问题,对黄褐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