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评论员
近期,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下称规划)。作为全国首个由省级地方政府、有关省辖市政府联合编制的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规划》引发了各方高度关注,对于思考房地产发展问题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规划》明确,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为上海市及周边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舟山市“1+8”城市市域行政范围,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约7742万人,分别约占长三角的15%和34%左右。从区域城市关系来看,上海大都市圈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通勤圈,是以上海为核心、以周边地理邻近性为基础、以功能紧密关联性为关键、以地理文化认同感为纽带,并兼顾行政治理的空间完整性而构成的“1+8”多中心城市区域。
《规划》期限至2050年,中期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衔接“十四五”规划。《规划》文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将上海大都市圈的目标愿景确定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其次,提出构建“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功能体系和“紧凑型、开放式、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最后,聚焦产业、交通、生态、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发展策略。包括共塑全球领先的创新共同体,共建畅达对流的高效区域,共保和谐共生的生态绿洲,共享诗意栖居的人文家园。
《规划》编制过程中,多次广泛征求城市政府、国家相关部委、主管部门以及专家等社会力量的意见,科学性程度很高,是“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将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必然包括上海的房地产业发展,因而对于研究上海房地产业发展有关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首先,要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将思考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视野拓宽至上海大都市圈,从6340平方公里扩大至5.6万平方公里,从一个直辖市拓展至“1+8”城市群。其次,要进一步优化研究视角。将谋划解决房地产业发展问题的视角向多中心、更加融合、更可持续的视角转化,逐步摆脱过多依靠行政限制、零和博弈、刚性控制等思维的束缚。最后,要进一步强化空间协同机制。尽管受制于行政区划带来的管理壁垒,再加上疫情防控的影响,当前在推进大都市圈空间协同机制建设上面临种种瓶颈,但着眼长远,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破解各种难题,逐步探索建立健全住房发展的跨城市协同机制。
《规划》在结尾部分提出了三方面保障机制,包括明确《规划》认定实施和评估维护机制,建立开放式的实施协商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实施机制,并且殷切希望社会各方对上海大都市圈发展提出建议与倡导。对此,从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在《规划》实施以及今后修订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土地、房屋、居住等问题,将住有所居和宜居安居纳入空间协同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