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秦浩
自2002年国务院开展首批金控试点以来,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多种类型金融控股集团并存、发展各异的市场格局。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种是大型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开展本领域主营业务的同时,投资或设立其他细分领域金融机构,形成综合化金融集团;另一种是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金融机构,事实上成为金控集团。在第二种类型中,以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为代表的产业央企,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践行产融结合战略,涉足部分金融领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金控公司架构模式,成为产业金融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市场主体。
相较于民营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地方国资投资运营的金融企业,产业央企旗下的金融业务,总体呈现四个方面特征。
一是定位清晰。产业央企普遍资金实力雄厚、融资渠道畅通,其发展金融业务的目的不是将金融企业当做自己的“提款机”,而是业务驱动之下,有着资金管理、资金结算、资源配置等现实需要,是产融结合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基于上述方面,产业央企普遍将其管控的金融企业定位为产业金融,一是具有产业背景的金融,二是助力产业发展的金融,这与中央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是高度契合的。
二是特色鲜明。产业央企背景的金融企业普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开发产品、创新服务。以中国石油旗下昆仑银行为例,紧密围绕油气产业链,积极探索产融结合,创新金融产品,建立了涵盖油气化工全产业链“上通+下贷”“线上+线下”的“金融+能源”供应链金融专属产品体系,填补了油气产业链领域金融服务空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持油气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了自身市场竞争实力。
三是运行规范。产业央企普遍组建了专门管理集团内金融业务的资产运营公司,如中油资本公司、中航工业产融控股公司、招商局金融控股公司、英大国际控股集团、华能资本服务公司等,建立了“集团公司—金控平台公司—金融企业”管理架构,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金融业务,以及金融与央企主业的风险隔离。具体到产业央企旗下各金融企业,普遍按照金融监管要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四会一层”治理结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
四是风险可控。与社会上其他金融企业相比,产业央企背景的金融企业不仅接受金融监管机构严格的行业监管,还必须认真履行出资人的意志,严格遵循国资管理要求,因此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风险防范。从公开披露数据看,绝大多数产业央企背景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资本充足,拨备计提充分,风控基础扎实,抵御风险能力较强。
产业央企旗下金融业务发展总体稳健,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具备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受困于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管控方式还需完善。虽然相关产业央企搭建了金控平台,实现了金融业务专业化管理,但是“集团公司—金控平台公司—金融企业”三级管控界面不够清晰,分级授权管理体系尚未建设到位。部分央企集团对金融企业很大程度上延用了对实体产业的管控方式,这种模式在央企主业管理方面或许非常成功,但有些并不适用于以风险经营为本质的金融业务。
二是发展活力还需增强。部分金融企业国资股份占比较高,央企集团对其财务并表管理,工资总额、高管薪酬等必须在现行的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政策框架下进行安排,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市场化机制的建设,不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效的积极性。从国投资本、五矿资本、国网英大等几家上市企业披露数据看,员工薪酬水平普遍低于金融同业,ROE等核心效益指标不高,创效能力提升空间较大,公司市值长期处于被低估状态。
三是产融结合还需深化。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指导意见大力支持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央企集团普遍拥有庞大的产业链资源和丰富的服务应用场景,是探索产融结合之路的最佳试验场。由于金融业务与央企主业在客户资源上缺乏信息共享,业务发展上缺乏市场协同,满足实体企业需求、解决业务发展痛点的金融产品开发不够充分,资源禀赋优势未能很好发挥,产融结合效能打了折扣。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2020年9月《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国发〔2020〕12号)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第4号)先后发布,初步构建起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总体框架。国资委2019年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指导意见》,要求稳步推进中央企业产融有序结合,央企发展金融业务需以“突出主业、以融促产”为原则,充分发挥贴近产业需求的优势和协同作用,更好地服务主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上述监管规范的出台,为产业央企推进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具体到每家企业还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抓重点、重点抓,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风险管控能力。
一是加强公司治理。稳健有效的公司治理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公司治理的核心是权力如何划分、责任由谁承担。产业央企集团层面,要遵循金融行业规律,完善以资本为纽带的治理关系,按照做实金控平台、做强金融企业的思路,细化集团公司—金控平台公司—金融企业三个层级的职责界面,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做到该管的管到位,该放的放到底,确保管住风险、管出效益。金融企业层面,作为利润中心和市场开发经营主体,要按照各自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强化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党委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四会一层”清晰的工作界面,完善总部机关与分支机构间的授权体系,搭建前台业务部门与中后台部门间有效的制衡机制,构建起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系,防范决策风险,推动决策落地。
二是加强业务治理。业务治理主要是指能做哪些业务、不能做哪些业务、如何开展业务、怎样把业务做好。产业央企股东背景的性质,决定了不能做监管不允许的业务,不能做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相符的业务,要牢牢坚持产业金融的定位,重点围绕央企集团产业链开展业务,围绕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创新产品与服务,以实际行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强业务治理,要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央企集团整体优势和金融业务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央企集团产业链和价值链特征,深入挖掘和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客户,丰富产品、优化结构、提升档次、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全面拓展产融结合、融融协同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全场景产业链金融生态圈。
三是加强数据治理。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金融企业加强数据资源运用,构建以数据为驱动的新型业务模式,推进数字化转型,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有用有效。要坚持业务导向,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引领作用,缺乏专业力量的金融企业也要探索借船出海的模式,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同时,要做到“事前算赢”,牢记“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启动任何信息科技项目,必须做好充分的效益论证。二是安全合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利用,必须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必须严格按照监管规范开展,切实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注重数据安全保护,充分发挥数据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四是加强风险治理。产业金融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必须坚持低风险偏好,严防发生大额风险事件。产业央企集团层面要明确风险隔离要求,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加强“防火墙”建设,有效防范风险跨行业、跨机构、跨市场传染。金控平台公司层面要立足金融业务种类多、业态差异大、风险复杂的特点,建立统一而又包容的风险管理体系,梳理清晰的分级管控界面,在风险管理的标准化和个性化中寻找平衡。金融企业层面,要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重点关注营销部门、风险控制部门、风险监督部门等三道防线作用发挥的有效性,加强薄弱环节风险防控和制度建设,以及行业风险分析研判,做好风险集中度控制,坚决杜绝合规与风控给业务让路。
五是履行社会责任。央企控股的性质,决定了不能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不能什么钱都挣,必须积极担当作为,通过主动服务实体经济,努力提升服务品质,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要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做示范。要牢记国之大者,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相关要求,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加快资金投放力度,努力为国家稳增长贡献金融力量。履行社会责任,要在依法合规经营方面做示范。要着力加强合规管理,重点针对事前和事中疏于防控的节点,强化流程控制,严格制度执行,确保不逾底线、不碰红线。履行社会责任,要在ESG管理方面做示范。着力在绿色金融、降碳减排、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消费者权益保护、员工关爱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打造负责任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