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育

2023-01-18 11:33:50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思政

蒋 娜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410128)

0 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赖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主动响应课程思政的号召,加紧落实课程思政思想,大力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已经逐步变成学校的共识。职业教育兼具职业属性和教育属性,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其发展的目标,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工匠精神培育可以依托课程思政来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对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借鉴参考。

1 内涵解读

1.1 工匠精神

2016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掀起了研究热潮。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

1.2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堂不同,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课程或者一类课程,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观。课程思政提出的意图是要解决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现存的“两张皮”现象,通过主动发掘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破解思政教育“孤岛”困境,改变传统教育中思政课程教师单兵作战,其他课程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状况。实施课程思政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政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2 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

2.1 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观,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新教育理念,强调育人先育德,传道授业与育才育人相结合[1]。工匠精神,它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行为的表现。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获取工具性能力的同时,也要形成一种与技术技能相关联的职业精神,真正领悟技术技能的实质,强调“崇道”与“尚技”的融合。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课程思政的建设都强调以德育人,教育学生养德性、育德行,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2 教育内容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2]。工匠精神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耦合主要表现在:①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思政教育中马克思人学思想强调要追求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自由发展,其中就提出要进行德育,同时,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强调寓教于育,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②传承中国精神。传承中国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其应尽之责。中国自古就有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实际也是传承中国精神;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树立了行为方向上的标杆,其中所提到的国家富强、社会自由、公民诚实敬业都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息息相关[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及的诚信、敬业等内容也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职业品质。

2.3 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培育都注重德育,讲究立德树人,个人品德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才能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让其他各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共同发挥育人功效,共推立德树人的实现。而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而言,其实施路径其实也同样需要全程、全员、全方位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相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助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体现了实践路径的耦合性。

3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育路径

3.1 教师传承:发挥师资队伍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作用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提升师资队伍工匠精神中传承能力是关键,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只有提升师资队伍工匠精神传承能力,教师对于工匠精神有认同感、有传承工匠精神的胜任力、有传承工匠精神的使命感,学生才可能认知、认同乃至践行工匠精神。

3.1.1 提高教师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感

教师传承工匠精神,首先是提高教师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一方面教师要在认知、情感、行为上认同工匠精神。学校要加强培育教师工匠精神,通过交流会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系统培训教师工匠精神知识,让教师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核心与意义;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引进企业工匠进校园和学校教师进企业的方式让教师在与工匠的接触中,在企业的实践中内化和践行工匠精神;另一方面是教师要正确认知工匠精神培育与课堂教学之间的互补关系。通过工匠精神讲座和宣传让教师明确教学是教书和育人二者的统一,课堂教学融合工匠精神培育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和降低教学效果,反而能够提升教学的教育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课堂应要“崇技”和“尚德”相结合。

3.1.2 提升教师传承工匠精神的胜任力

教师传承工匠精神,善于教学有传承工匠精神的胜任力是关键。

(1)引导教师用工匠精神武装和要求自己。通过组织工匠宣传活动、师风师德教育活动以及将工匠精神纳入教师考评等方式促使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用师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形成以身施教的良好工匠精神培育氛围。

(2)要引导教师将工匠精神培育与自身所教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融合。通过构建网络工匠精神精品示范课、工匠精神资源库等平台帮助教师更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发现工匠精神培育和知识技能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无形加深对工匠精神知识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属性和学生的学情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分类施教。通过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观摩优秀教师教学等形式,鼓励教师运用最新教学成果和经验优化教学方法用学生最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育人,从而实现对工匠精神的有效传承

3.1.3 增强教师传承工匠精神的使命感

教师传承工匠精神,乐于传承、有传承工匠精神的使命感是促成工匠精神有效传承的动力。高职院校应在教师之间传承“好学”与“乐教”的工匠精神,通过专业学习交流会、经验分享会等形式鼓励教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工匠精神传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推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鼓励教师总结工匠精神传承所获得的有用经验,通过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推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见成效;鼓励教师以改革为动力,主动研究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推动高职工匠精神培育上水平。

3.2 文化熏陶:强化高职院校工匠文化熏陶作用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是培育高职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全方位感受工匠精神,从而无形之中内化工匠精神。强化高职院校工匠文化熏陶作用可以从建设校园工匠文化环境和组织校园工匠文化活动两方面入手。

3.2.1 建设校园工匠文化环境

建设校园工匠文化环境,将校园文化与工匠元素相结合,建构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基础设施。通过校史馆、展览馆、文化走廊等陈列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工匠人物事迹的分享,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在教室内、教学楼走廊、试验室、文化墙等地方张贴宣扬工匠精神的标语激励师生朝工匠精神的方向努力,共同进步;通过在校风学风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倡导精益、敬业、创新、专注的学习风气,并且以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细化成各种具体的条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工匠精神。

3.2.2 组织校园工匠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工匠文化活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弘扬工匠精神助推高职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举行工匠事迹报告会、开办工匠讲堂、聘任企业工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等方式,让工匠进学校、进课堂,发挥工匠示范引领作用,促发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开展宣扬工匠精神的演讲比赛、知识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感悟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等品质;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和宣传栏等多平台阐述工匠精神内涵,解读与工匠精神相关政策以及工匠的先进事迹等,让学生感受劳动光荣,体会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在情感上对工匠精神的认同。

3.3 课程涵养:构建涵养工匠精神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与提升综合素质的主渠道,培育高职生工匠精神必然要将工匠精神贯穿到课程中,让学生在课堂内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涵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哪一门课程或者是哪一类课程的责任,高职院校应要建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共同涵养工匠精神的大格局。

3.3.1 公共基础课程涵养工匠精神

公共基础课程涵养工匠精神。利用公共基础课程涵养工匠精神,一方面是通过思政课程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与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4];另一方面,强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各基础课程共同涵养工匠精神,系统设计彰显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人文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通识课程体系,将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到公共基础课程中。

3.3.2 专业教育课程涵养工匠精神

专业教育课程涵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统一的职业道德取向,但具体到不同的职业和专业又表现出其特有的内涵。因此,专业课程涵盖工匠精神需要立足于专业特色,根据岗位具体需求明确当前专业所需要达到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将其作为职业标准严格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教学环境的设置、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学业评价的考核等各个环节中体现,使其贯彻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5]。

3.3.3 实践实训课程涵养工匠精神

实践实训课程涵养工匠精神。从认识、认同到践行工匠精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根据严格的标准进行现场实操,亲身感知、领悟工匠精神往往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推动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实践实训课程涵养工匠精神是培育高职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进入企业跟岗实训和定岗实习等方式,以学徒的身份跟随企业工匠,以企业准员工的角色进行真实操作和工作,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企业工匠亲自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工匠工作时所展现出来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等工匠品质,通过企业工匠有意识的引导实现工匠精神的无形传递,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并践行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思政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