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温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温州425份样本的实证分析

2023-01-17 12:27金文奖巩彦平余坦准沙姗姗芦洁坪
江苏商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温州意愿毕业生

金文奖,巩彦平,余坦准,沙姗姗,芦洁坪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200)

一、导言

近年来,中小城市普遍存在“人才难留、人才出走”等现象,人才流失导致非中心城市人才供给的严重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①。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一座城市能否留住毕业生资源,尤其是留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②。因此,温州市政府出台“510计划”,吸引大学生留温。据有关部门开展温州高校毕业生留温情况调查,温州共有高校11所,2017年至2019年间,每年留温高校毕业生人数均超过2万人,留温率保持37%左右,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使留温主力的高职院校陷入留温率降低的窘境③④。无独有偶,国内其他非中心城市,如衢州、唐山、威海、洛阳等城市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人才流失的同类情况⑤-⑧。

作为企业最为需求的留温主力——高职院校毕业生,他们的留温意愿如何?留温毕业生人群特征有哪些,留温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让在温毕业生留在温州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此次调查研究立项的初衷。目前,人才多涌向大城市,许多如温州这类非中心城市出现了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要准确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挖掘出影响留温就业意愿的关键因素,引导好毕业生留在温州就业,保障非中心城市的人才需求。同时,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为非中心城市“引才、留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民生工程提供有力支持。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现状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丁大建等在北京针对2003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意愿调查分析⑨。2016年,学者们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深入到校园地就学地进行研究①⑩-⑮,直到2020年,浙江省的学者才开始针对金华、衢州、温州等所本地高校毕业生进行研究②④⑤⑯。学者李文凤在调查了温州5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温就业情况后,有针对性地从健全温州人才优待政策、加强校政行企四方协同联动、优化校内就业服务、精准化就业推荐和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将温州情怀注入温州高校毕业生等方面提出提升留温就业率的对策⑰。学者苏跃飞基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招生就业数据,从生源户籍、人才供需理论、企业软实力等角度开展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提升留温率的措施④。学者傅时波以浙江省高校就业报告为基础,分析了温州人才流失现象,以城市新引力和人才政策的宣传角度,从实施温籍人才回归计划、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动态优化人才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⑯。

以上针对毕业生留校园地就业的意愿影响因素已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也从多角度分析并提出大量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但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他们个人的主观内在想法未被重视,甚至被忽略。缺乏从毕业生的微观心理层面出发,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毕业生留温就业意愿概念、探究留温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假设

因此,在梳理国内关于毕业生留校园地的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结合前期的访谈结果,归纳识别影响毕业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毕业生留温就业意愿的相关数据,对毕业生留城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假设检验,见表1。

表1 假设描述

三、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简称“双高计划学校”之一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⑱。研究调查对象:以2022届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工具:此次问卷设计借鉴国内有相关流动人口的资料中留城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①,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形成自编调查问卷“高校毕业生留温就业意愿调查”。共发放预调查网络问卷549份,问卷设置多个测谎题项,剔除数据异常及回答有矛盾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25份,问卷有效率77.4%。

(二)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共计18个题目:第一部分是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个人就业意愿影响因素8个维度,包括薪酬期望、职业预期、房价接受度、父母支持、家庭经济压力、城市发展状况、基础设施环境和区域人才政策等,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的形式对相关变量进行测量。

(三)样本描述

在所有调查的425名学生中,根据测谎题测算后发现有67.2%毕业生选择“留温就业”,这与往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留温率基本持平。男生263人,占比61.88%;女生162人,占比38.12%。户籍上,温州户籍189人共占44.47%,其余为非温州户籍。政治面貌中,占比最高的是共青团员244人,占比57.41%。家庭经济情况中,经济状况一般为302人,占比71.06%。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见表2。

表2 人口统计学特征

四、结果分析

(一)基于性别、在温户籍、政治面貌和家庭经济情况方差分析

研究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温户籍、政治面貌等2个因素对于“是否愿意留在温州工作”表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在温户籍会明显高于非在温户籍。政治面貌差异不大。不同性别、家庭经济情况等2个因素对于“是否愿意留在温州工作”全部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二)因子分析

经测量发现问卷量表的效度分析KMO取样适切性量数值为0.883,在因子分析前首先要测量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经测量发现KMO为0.883,大于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5)发现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过因子提取后,共提取9个因子,9个因子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85.364%,符合要求,详见表3。

表3 旋转成分矩阵

(三)Pearson相关性分析

八个潜在影响因素运用Pearson进行分析:基础设施环境、区域人才政策、城市发展状况、家庭经济压力、父母支持、房价接受度、职业预期和薪酬期望共8项均与留温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相 关 系 数 分 别 为0.636、0.598、0.652、0.138、0.428、0.392、0.424、0.358,相关性显著(p<0.05),表4。

表4 Pearson相关性分析

(四)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5可知,将基础设施环境、区域人才政策、城市发展状况、家庭经济压力、父母支持、房价接受度、职业预期和薪酬期望等8个潜在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将留温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38.322,p=0.000<0.05)。其中,基础设施环境、区域人才政策、城市发展状况、家庭经济压力和父母支持等五个潜在因素会对留温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0.05),但是房价接受度、职业预期和薪酬期望等三个潜在影响因素并不会对留温意愿产生影响关系(p>0.05)。

表5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425名2022届毕业生的留温就业意愿调查数据。经过数据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有价值结论:一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学生个人背景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温州户籍毕业生的留温就业意愿更强,这与学者苏跃飞从温职院招生就业的数据研究结果相同,表现出一致性④;政治面貌为群众的毕业生留温就业意愿更强。二是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对留温就业意愿有影响的8个主要潜在因素,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8个潜在影响因素与留温就业意愿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p<0.05)。三是为了进一步探究8个潜在因素对毕业生留温就业意愿的影响程度,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假设H3、H4、H6、H7、H8成立,H1、H2、H5不成立。基础设施环境、区域人才政策、城市发展状况、家庭经济压力和父母支持等五个潜在因素会对留温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0.05);但房价接受度、职业预期和薪酬期望等三个潜在影响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房价接受度、职业预期和薪酬期望等3个潜在影响因素虽然与留温就业意愿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是显著正向影响因素,究其意愿是毕业生的求职预期较低,就业目标以民营企业为主,侧面反映温州地方企业的工作岗位、薪资待遇等对于毕业生留温就业的吸引力不足。此外,毕业生对购房买房需求不高,说明房价接受度不是影响留温就业的主因。

简而言之,温州户籍和政治面貌为群众等两个背景因素,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健全的人才政策、发展良好的城市、经济压力较大的家庭和父母支持留温就业等5个主要因素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留温就业意愿。

(二)对策建议

1.党建引领精准就业帮扶,全员育人参与指导就业。打造“党建引领+精准就业”的联动模式,发挥党组织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学院领导、教工党员、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齐上阵,精准摸排毕业班学生的户籍、家庭经济情况、政治面貌等信息,从指导毕业生完善简历,协助有意愿留温的毕业生分析在温用人单位就业信息,并就就业质量、工作稳定性、职业生涯规划、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深入沟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靶向”施策,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根据温州地方企业需求,精准推荐有意愿的毕业生留温就业。

2.校政行企四方共同联动,留温关键是获得家长支持。打通学校、政府、行业、企业一条龙系统,一方面,高校牵头,政府和行业协助搭桥引路校企合作,为校企双方“牵好红线”⑰,高校开展当地企业调研,校企在理念和认识上达成一致,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定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入学即就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就业模式,培养服务于温州地方经济的专业人才⑲。同时,高校要加强动员宣传学生家长参与订单培养计划,告知留温的政府人才优待政策,把大学生父母家长作为重要的宣传对象,以增强对子女留温的期望。

3.与县域政府合作扩大办学,加大与本地中学合作力度。把握大时代背景下高职扩招百万机遇,与温州各个县域政府合作办学分校,扩大办学成果,扩大温州生源比例,把分校建设在产业园、工业区。要继续做好温州各地区中高职衔接,共同制定中高职合作培养计划,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与温州普高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举办高校教师宣讲团进高中开设讲座,培养兴趣特长,启发职业意识。增强学生职业意识是关键,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发现毕业生的职业预期和薪酬期望因素未通过显著检验,高校应通过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教学,使学生认清形势,掌握求职就业第一手资料,破除大学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做好职业定位。

4.加强地方引才政策宣传,优化人才一站式服务。畅通政校联系渠道,加大地方人才政策宣传力度,降低门槛标准,吸引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才落户。人才政策涉及事项和部门过多,建议共同建立专门的“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紧贴“最多跑一次”的便民服务理念,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审批最快、服务最优、成本最低的人才服务环境⑳。

5.融入温州文化情感,增加温州城市吸引力。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其对城市的认同主要取决于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因此,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上省内中心城市步伐。此外,充分发挥温州现有的重商创业优势,将温州重商文化融入毕业生情感,努力把温州打造成为“最受青年喜爱的创新创业之城。

注释:

①李倩.三四线城市高校毕业生留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9.

②池海标.促进在金华高校毕业生留金华就业创业对策研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17):32-33.

③王悠.产教融合打造工匠型人才队伍的“孵化器”——以温州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06):60-63.

④苏跃飞.温州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本地就业率途径研究——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商论,2020(09):193-196.

⑤郑强,陈丹,徐婕.大学生留校园地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以衢州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20(3):19-22.

⑥宋春辉,王辰.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本地发展对策研究——以唐山市为例[J].时代人物,2019(18):3.

⑦李彤彤,吴奇旭.驻威海“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留威就业调研与分析[J].文教资料,2020(24):2.

⑧卫梦婉.洛阳市高校毕业生留洛就业意向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1(12):2.

⑨丁大建,高庆波.毕业了你将去哪里——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04):4-10.

⑩郭阎思彤,李红勋.北京高校大学生留京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02):38-42.

⑪赵黎悦,王娟.成都市在校大学生留蓉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0(07):188+190.

⑫韦小超.上海高校毕业生留沪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8.

⑬赵春晓.大学生就学地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1.

⑭韦小超.上海高校毕业生留沪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8.

⑮高鹏.武汉市大学生留汉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湖北:湖北大学,2018.

⑯傅时波.非中心城市高校毕业生流失问题与对策——以温州市为例[J].高教论坛,2020(10):77-81.

⑰李文凤,曲小远,徐冉.温州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温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J].温州农业科技与教育,2020(3):28-31.

⑱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拟建单位的公示[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⑲瑞安产教融合研究课题组.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以“瑞立订单班”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2):50-53.

⑳何毅,赵黎明.大学生留温就业及人才政策探讨[N].温州日报,2021-03-01.

猜你喜欢
温州意愿毕业生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难忘九二温州行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