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价值与路径之思

2023-01-16 07:12黄漫远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风家庭幼儿园

袁 蕾,黄漫远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330038)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孝文化时写道:“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 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22页。孝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并且在国家安定、社会和谐、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孝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与价值,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孝文化进行研究,但大多学者探析孝文化的缘起与内涵,辨析其价值与意义,较少对传统孝文化融入学前教育阶段的思考与探索。学前阶段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开端,是教育的关键期,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着学前儿童人格、品德的形成。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将优秀孝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不仅可以让学前儿童生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感,培育优良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铸就坚韧的民族精神,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本文在厘清孝文化的内涵、揭示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对于学前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思考将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途径,从而实现“教育回归人,道德植于人,使人有立德之基”的新一代育人理念。

一、人伦根基:孝文化的内涵

(一)孝与亲

孝文化的核心与基础是“养亲”。《尔雅》中有“善事父母为孝”,(2)佚名 :《尔雅》,郭璞注、王世伟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8页。《孝经》中有“孝,始于事亲”,(3)舒大刚编著:《孝经》,济南:济南出版社,2018年,第28页。《孟子·万章篇》中的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4)王应译注:《孟子》,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年,第17页。这都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首要含义是奉养自己的父母,即“养亲”。“养亲”又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即爱惜自身和奉养父母。《孝经·庶人章第六》中“用天之道,分地之力,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5)舒大刚编著:《孝经》,第68页。指的是普通百姓要善于利用自然规律,获取丰富的物质资源,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以此来赡养父母,这就是平民百姓的孝道。《弟子规》中亦有:“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6)李毓秀:《弟子规》,房春草编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9页。可见在传统孝文化中,不论任何阶级、任何年龄段的人,“养亲”的前提都是要先好好爱惜自身,有了良好的身体条件,才能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好地赡养父母。

“敬亲”是“养亲”的进一步发展。《论语·为政》中,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7)冯国超译注:《论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年,第18页。孔子认为只是用物质赡养父母,而无对父母真挚的敬爱之情,这与饲养牛马有什么区别呢?《礼记·内则》也提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8)吕友仁:《礼记讲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即儿女养亲,要顺从父母的心意,让父母耳目快乐、休息起居舒适,使父母从内心觉得安稳愉悦。可知真正的“孝”不仅是满足父母物质上的需求,让父母衣食无忧,还要做到从精神上真正尊敬父母、爱戴父母,让父母愉快顺心,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荣亲”是“养亲”与“敬亲”的深化。《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提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9)舒大刚编著:《孝经》,第28页。意指人活于世,要修养自身,遵守道义,奉行道德,扬名于后代,来使父母显赫光荣。荣亲是大孝,是孝道的圆满,古代的科举考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孝文化中 “荣亲”思想的体现。数百年前,学子十载寒窗,不仅是为考取功名,衣食无忧,更是为扬名天下,让父母感到荣耀,从而光前裕后,耀祖光宗。

(二)孝与家

在古代,一切的人际关系大都是由血缘宗族相联系的精神机制来产生的,这种精神机制的基础与动力就是“孝”,在一个家庭中,更是如此。儒家的“家庭”理念有两种,一种是实态家庭,即现在普遍的家庭意义;另一种是拟态家庭,即他们认为国家、天下是一个“大家庭”。

有学者按照儒家道德伦理思想,将实态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分为父子、夫妻、兄弟三种关系,其中父子、兄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可以概括为父慈子孝,即“孝”;兄弟关系总结为兄友弟恭,即“悌”,合起来就是“孝悌”。由此可知,在一个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孝悌”,而产生这种关系的根基与动力就是“孝”。

孔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10)舒大刚编著:《孝经》,第40页。“孝”会根据家族里最主要的孝悌关系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孝发端于子女对于父母的爱与感激之情,这是人类在血脉联系下会自然产生的一种情感。子女在拥有这一颗“孝心”之后,这颗“孝心”便会在爱的春风细雨中慢慢成长、推己及人,将对父母的“孝”转移到对家庭中任何一位成员尤其是家中长辈,乃至转移到民族与国家。就如同《孝经》中讲:“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11)舒大刚编著:《孝经》,第128页。可见有“孝心”的子女不只是会对父母尊敬爱戴,也会对其他人抱有爱与善意,从而成长为一个博爱、知礼、谦虚、谨慎的社会人,这正是构成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孝”可根据家庭的基本关系进行传播,营造团结和睦、与人为善的优良家风,从而让“孝”在家庭精神机制中运行的动力更加充足和强劲。“孝”是可以感染与传承的,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以孝道之心对待自己的父母,那么幼儿也会耳濡目染以孝道之心对待父母与长辈。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家庭要形成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良好家风。家风正,家庭的价值观正,所培养的子女就会拥有一颗“孝道之心”。可见“孝”的践行需要父母以及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以此涵养幼儿的孝道之心,再将这颗“孝心”代代相传。

(三)孝与国

古代时的“孝”更多的是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把对父母的“孝”,对家中长辈的“孝”,对整个家族的“孝”,转移到对民族乃至对国家的“大孝”。“移孝于国”的思想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就能忠于国家,即“孝慈为忠”。从此儒家为后世的孝文化奠定了理念基础,也奠定了“移孝于国”的思想基础。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理念并同时提出“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2)王应译注:《孟子》,第17页。的观点,这表明孟子希望能将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推广到社会中。汉魏隋唐这段时期的统治者根据孔孟“孝慈为忠”的思想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将“孝文化”与政治密切结合在一起。比如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将家庭伦理上升到政治层面,而“举孝廉”的官员选拔制度更是实现了这种转变。之后的统治者纷纷效仿并且加深了“孝”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于是“孝”不仅仅是对家族的“孝”,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的“孝”,从“孝”移“忠”即为“国孝”。

孝与国的关系在儒家看来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孝文化有着多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小孝养亲,这是传统孝文化最基本的涵义,即奉养自己的父母;第二层次,中孝事君,《忠经·天地神明章》写道:“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13)马融:《忠经》,陈才俊主编,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年,第1页。忠诚首先在自己身上萌发,然后落实于家庭,最后体现在对国家的奉献中;第三层次,大孝立德,大孝境界不再只是追寻个人修养、独善其身,也不只是寻求父慈子孝、家庭和谐,而是将“孝”推而广之,爱众亲仁、心怀天下。在孝文化的层次中,无行小孝便不可成大孝,不孝于家便不会孝于国,可见在孝文化的几个层次中,孝与国的联系都非常紧密。

二、现代表达:优秀孝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价值

孝文化随时序迁流,有着极其丰富的伦理智慧结晶,比如“养亲”“敬亲”“顺亲”“荣亲”“祭亲”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养料。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孝文化的确存在着不平衡性、保守性等不合理的内容,但是它的“感恩父母、立身承志、家庭和谐、家国一体”的精神却是值得传承与发扬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有着育感恩父母之德、育家族情感之志、育善待生命之仁、育民族国家之忠的功能。

(一)儿童发展价值:滋养优秀品质

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发展理念的最终指向是儿童成为具有感恩意识、友爱礼貌、诚实勇敢、人格健全等优秀道德品质的现代人。而“孝”是一个人所必须有的良好美德的起点和基点,能涵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孕育幼儿的高远志向。“孝”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就像根与树的关系,树的根系越发达强壮,扎得越深,树木就越繁茂,越具有生命力。反之,如若根不正,那么树木也很快就会腐烂枯萎。若是想要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需从优秀传统孝文化中汲取营养,栽培幼儿品德之“根”,以期优良品性大树之长成。

优秀孝文化可涵养学前儿童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指对自然、社会及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表示认可,并由衷地真诚回报的一种意识和情感。感恩意识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学前儿童进行其他道德行为的基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孝”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14)许慎:《说文解字》,陈亦儒主编,北京:研究出版社,2018年,第249页。即擅于侍奉父母者为孝。早期金文中的“孝”字,大致可以看出是一个小孩搀扶着老人走路,意为子女对父母的扶持照顾。从“孝”字的构成,可以看出孝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就是子女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赡养父母。而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在血脉联系下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如同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一样,当儿女在漫长的岁月里接受父母无私的爱时,就会自然产生想要回报父母的感情。这种天然的感情有利于学前儿童接受孝文化教育,为他们的感恩意识的培养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优秀孝文化可塑造学前儿童的健全人格。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幼儿时期人格发展的情况与幼儿今后的人生进程都密不可分,而“孝”是做人的基础,是形成完整人格的必备条件。优秀孝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即仁与爱是完整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从爱自己、爱父母到爱世间万物,由己到人,由近及远,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从最基本的孝文化发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5)舒大刚编著:《孝经》,第28页。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子女报答父母最基本的是爱护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不负父母孕育之恩。倘若一个人不珍惜父母给予的宝贵生命,又何谈敬爱父母呢?一个不敬爱父母的人,就难以对生命及他人产生敬意,就已经缺失了人格中道德的重要部分,人格已然不完整。

优秀孝文化可孕育学前儿童的远大志向,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奠定基础。传统孝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承志”。“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16)孔伋:《中庸》,焦金鹏主编,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年,第35页。意为身为孝子需继承父母的志向。虽然这些志向追求在如今看来有些狭隘,但是也表达了孝者需躬身行道,扬名后世,光耀门楣的思想,蕴含着积极入世、努力奋斗、光宗耀祖的积极意味,而“躬身行道”与“扬名后世”中又包含着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荣耀感。虽然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尚不能完全明白这些积极思想,但是志向的树立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优秀孝文化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润物细无声的角色,悄悄滋润着幼儿稚嫩的心灵,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形成高远的志向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社会发展价值:丰富教育资源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含多维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以及亲社会行为等。而优秀孝文化中所蕴含的“父慈子孝”和谐的亲子关系,“兄友弟恭”的良好兄弟关系,“爱众亲仁”的仁德思想,都是可利用的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教育资源。孝文化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以及待挖掘的多种道德教育方式,教育者可以通过优秀孝文化教育来促进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

传统孝文化历经千年,生生不息,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第一,从养亲敬亲到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人类对于亲人自然而然产生的爱叫“亲亲”,这种感情深化之后,将会演变成对他人和世间万事万物的“亲亲”,即“泛爱众”。对父母自然而然的孝,是与一切生命相通的开始,是道德之心产生的根本。对父母自然的孝,是爱他人爱万事万物的源头。将这种内容落实到教育中,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形成具有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彬彬有礼、温恭自谦品质的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而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也与现代强调的道德内涵一致。第二,从尊祖敬宗到德行天下的道德自觉。孝最初的内容是祭祀祖先,善事父母。祭祀祖先、孝敬父母需要恪守一些礼仪,这些礼仪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学前儿童内心的道德规范,从而变成一种道德自觉,进而就会演化为对人对事的道德之心,遵守社会公德。第三,从爱自己到爱万物生灵。《孝经》中写道孝敬父母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大戴礼记》中也提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17)戴德辑:《大戴礼记》,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101页。爱惜自己更能让人感受生命之伟大与不易,从而会尊重爱护世间一切生灵,体味到珍惜生命、延续生命的意义。综上所述,优秀孝文化的核心内涵不仅是子女孝敬父母的家庭美德,也是尊老爱幼的社会公德,更是善待万物生灵的博爱仁德。

优秀孝文化内容繁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也数不胜数。可将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晦涩难懂的内容转换成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创造性转换,比如可以根据这些内容编制绘本,请幼儿阅读、分享,或者教育者根据经典感恩故事来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参与,帮助幼儿对优秀孝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在幼儿园开展优秀孝文化教育,结合幼儿园中有关孝文化的主题墙绘制,从而使孝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入幼儿教育当中,培养出具有良好德性的下一代。

(三)文化发展价值:认同与传承

时间的齿轮滚滚前进,四大文明古国中三大古国已经湮灭在历史烟尘,只有中国一直屹立于世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代代相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华夏民族的实践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作用。优秀传统孝文化是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是传统文化大树下遒劲的根,正是发达遒劲的根系牢牢抓住泥土,传统文化才能经受历史这数千年的风霜刀剑。孝文化对于社会及民族有巨大的作用,让幼儿接触优秀传统孝文化有助于幼儿对祖国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感,从而由内而外自发地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学习优秀传统孝文化有助于增强学前儿童的文化自信,加深其对我国文化的认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目标三中提到幼儿需具备的认知有:“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18)《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2页。让学前儿童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其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从而让学前儿童对祖国产生景仰敬爱之情。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前儿童进行优秀孝文化教育有助于滋润学前儿童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心,让其对祖国文化产生一种脉脉温情,待学前儿童在以后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时会心生向往,主动靠近,而不是心存敬畏,敬而远之。

认同与传承是条件关系,只有认同了优秀传统孝文化,才能发自内心地传承优秀孝文化;只有认同与传承了优秀孝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受教育者是文化的主要继承者,也是更容易受到文化影响的继承者。洛克认为幼儿最初就像一块没有任何记号和观念的白板,观念和记号只能靠后天的经验来得到。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在幼儿心灵种下一颗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种子是非常重要的,这颗种子会在时间的呵护下缓缓发芽,让幼儿越来越喜爱传统孝文化,并在生活中实践与传播将自己扎根于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最终成为一个自觉的、优秀的中华文化继承者。

三、现实思考:优秀孝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途径

(一)家庭教育是基础

新时代以来,家庭教育愈受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曾提到:“广大家庭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2—23页。人的教育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家庭教育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起着奠基作用,开始于受教育者的诞生(甚至开始于胎儿时期),对受教育者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家庭中,家长言传身教,以及营造良好的家风有助于优秀孝文化融入学前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家长言传身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家庭教育的力量是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在家里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个家庭里面,父母就是子女学习的对象,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子女,所以要想孩子拥有一颗孝心,养成懂得感恩、知礼守礼、助人为乐、尊重生命的道德品质,父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要将优秀孝文化融入生活,比如孝敬父母、严于律己、待人友善、不出恶言,不为恶行等。其次父母要和子女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孝文化中“孝亲”是核心,而亲子关系的好坏无疑会对此造成影响。最后父母可以多与孩子分享孝感故事、参加感恩活动,让其感受到孝文化的魅力,产生乐于接近与实践的感情。

营造良好家风。家风无关乎家庭的贫富,无关乎家庭在社会地位的高低,它是一个家庭所展现出来文化层面的一种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2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第28—29页。可见家风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家风对于学前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的,树立良好的家风有益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将优秀孝文化的积极内容融入家风的建设中,有利于营造出父慈子孝、崇尚道德、心怀善意、爱众亲仁的良好家风,更有利于陶冶学前儿童的情操,从而培养其守德知礼的优秀品格。

拓展“孝行”范畴。学前儿童的“孝行”行为不仅要践行于家庭,也要体现于社会交往之中。比如家长要引导孩子不仅要尊重家中亲人,在外也要尊重年老长辈;不仅要在家中做到兄友弟恭,在外也要照顾爱惜弱小。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孝心小册”来记录孩子的良好道德行为,及时给予奖励,强化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幼儿将会将外显的行为内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自觉得在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幼儿园教育是核心

幼儿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性、专业性、针对性更强,更为系统有序,传授知识的手段也更为多样。幼儿园可以打破幼儿在接受家庭教育时所受的时间、空间还有人际交往的限制,通过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主题单元活动的设置以及一日活动的安排来加深优秀孝文化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环境创设浸透优秀孝文化。环境创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隐形的课程,它可以通过物质、心理、人文等方面在无形中对幼儿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幼儿园的环境要与教育目标一致,要考虑环境创设的教育性,比如可以画一些有关优秀孝文化的主题墙、张贴海报、拍摄照片等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其次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秉持幼儿参与的原则,比如在主题墙的绘制上,可以请幼儿分享孝感故事,再根据幼儿的故事绘制或者请幼儿收集材料,与教师一起布置教室。最后环境创设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不仅要注重园内环境的创设,也要注意幼儿的家庭环境,要和家长沟通幼儿园的教育计划,避免出现幼儿园创设的“环境氛围”与家庭为幼儿创设的“环境氛围”相抵消的现象。

主题活动体现优秀孝文化价值。幼儿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活动。想要达成教育目的,不仅要靠环境人文等隐形课程的影响,更要发挥显性课程的作用,而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显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接触优秀孝文化,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必要的主题活动。比如可以利用妇女节、清明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将优秀孝文化的“感恩”“孝亲”等精髓内容渗透于主题活动之中。在这种有着特殊日子和特殊环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生动丰富的教学手段带领幼儿走近优秀孝文化,让幼儿受到更深刻的影响。

一日活动融入优秀孝文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2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对于幼儿的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教育活动,更要渗透于幼儿园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当幼儿步入幼儿园大门的那一刻,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比如进园离园时的礼貌教育、喝水盥洗时的懂礼谦让、区域游戏时的阅读分享,集体教育时的感恩课程等,让幼儿能时刻浸润在这种氛围中。一日活动中,游戏时间是幼儿最为感兴趣也是最为投入的部分。单纯的集体教育活动可能对于幼儿的效果有限,幼儿的前期经验大多是通过游戏获得的,也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可以让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在游戏中获得关爱、同情、互助等积极情绪体验,于无意中让幼儿感受优秀孝文化、深化幼儿对于优秀孝文化的认识。

(三)社会支持是关键

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重视优秀孝文化,社会风气也会向其靠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亿万个家庭组成了国家,国家政策引导着社会文明,社会文明影响着家风的形成,而良好的家风又能推进社会文明的建设。良好的社会文明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领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的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国家将优秀孝文化融入教育方针政策,并对该部分内容做出恰当的整合、规定,制定优秀孝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专门化目标,以此来为幼儿园开展优秀孝文化教育指引方向并提供依据。

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分配会影响教育领域的发展。人力资源方面主要指幼儿教师,可以提升教师(包括在职幼儿教师与即将入职幼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幼儿教师深入了解优秀孝文化后,就能更好地将优秀孝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物质资源主要指政府资金对幼儿园进行优秀孝文化的支持,物质资源是进行教育的基础。信息资源指关于优秀孝文化充实丰富的信息,可以让教育机构、教育者、家长等时刻能了解和搜集到有关优秀孝文化的一切信息。

社区作用的发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系统理论中提到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教育不应该只拘泥于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更丰富更广大的教育场所。社区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幼儿及家长提供更多的资源,并影响着社区内生活的每一位成员。社区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和形式,在社区内建立起一种优秀孝文化氛围。比如利用报亭、壁画、海报等方式宣传优秀孝文化,以及组织讲座活动、亲子活动,请家长也参与进来,相互交流,分享教育理念、开阔教育视野。根据生态环境系统理论中的“中间系统”理论,如果微系统之间联系积极紧密,那么对幼儿的良好发展可以起到较强效果。因此社区也可以与幼儿园进行连接,做到教育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社区的作用。

四、结语

优秀孝文化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2)李佩:《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2021年12月14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112/t20211216_587718.html,2022年2月15日。可见德育是学前教育的题中之义,而优秀传统孝文化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2022年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其中品德启蒙的指标是:“注重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潜移默化贯穿于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培育幼儿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党爱国的情感。”(23)刘洋:《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通知》,2022年2月11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202/t20220214_599198.html,2022年2月15日。该内容与优秀孝文化的精神内涵相呼应,可知优秀孝文化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德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当然,并非所有的孝文化都可融入学前阶段教育,我们对孝文化要秉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态度,根据时代发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选择适宜的优秀孝文化来继承发展。身为教育者至少可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帮助学前儿童埋下一颗优秀孝文化的种子,让学前儿童将来接触其他传统文化时抱有乐于接近与学习的感情,加深学前儿童的文化归属感,从而成长为热爱民族、不忘根本的中国人。

猜你喜欢
家风家庭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勤劳节俭传家风
欢乐的幼儿园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爱“上”幼儿园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