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脂肪瘤17例临床回顾分析

2023-01-16 11:22:04朱佳栋叶金海
口腔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脂肪瘤箭头腮腺

胡 永,朱佳栋 ,孟 颖,叶金海

腮腺脂肪瘤临床少见,国外文献报道约占腮腺肿瘤0.6%~2.5%[1],单中心最多报告63例[2];国内多为个案报道,缺乏系列病例分析[3];因此临床诊治腮腺肿物时通常不会考虑到脂肪瘤。我们总结分析17例腮腺脂肪瘤患者临床表现、影像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为临床诊治腮腺脂肪瘤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3月—2022年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和苏州九龙医院住院治疗腮腺脂肪瘤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并分析数据。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前根据患者年龄及对美观的要求等因素选择手术切口,中老年患者、美观要求不高者,采用沿耳前皮纹绕耳垂至颌下经典“S”形切口(图1C),在腮腺筋膜深面翻瓣前至腮腺前缘、后至胸锁乳突肌前缘,耳大神经耳垂支尽量保留,在下颌角上方约1 cm处腮腺前缘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沿面神经下颌缘支浅面逆行解剖至颈面干、总干,如需要再顺行解剖至颞面干,在正常腮腺组织内切除肿瘤及肿瘤周部分腮腺组织。年轻患者、美观要求高者,采用耳前耳后美容切口(图1D),沿腮腺筋膜浅面翻瓣至肿物前约1 cm处,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二腹肌后腹交界处、乳突尖上2 cm处深面解剖出面神经总干,沿面神经总干浅面向前顺行解剖颞面干、颈面干至肿瘤处分支,切除肿瘤及周边腺体组织。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验明确诊断。结扎腮腺残端,充分止血后留置负压引流管,分层缝合创口。术后2~3 d抽除负压引流管,腮腺术区加压包扎至术后1周拆线。术后定期随访。

A:右腮腺脂肪瘤术前;B:术中图片,白色箭头示肿瘤床,蓝色箭头示面神经分支,黑色箭头示保留耳大神经耳垂支;C:术后1周示“S”形切口;D:腮腺美容切口设计;E:术中图片白色箭头示肿瘤床,蓝色箭头示面神经分支,黑色箭头示保留耳大神经耳垂支;F:腮腺脂肪瘤大体标本

2 结 果

17例患者男11例、女6例,男女比约2∶1。年龄最小33岁,最大76岁,平均50.7岁。病程1周至3年不等,平均病程8.1个月。肿瘤均位于腮腺浅叶,左腮腺11例,右腮腺6例。均表现为腮腺区无痛缓慢生长肿块,病灶大小1 cm×1 cm×0.8 cm至5 cm×5 cm×4cm不等;病程中均未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

超声检查10例,显示为腮腺内边界清晰、均质或不均质低回声区,病变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2)。CT检查3例,显示为腮腺内界限清晰、包膜完整、低密度肿物,CT值-120~-90 Hu(图3)。MRI检查3例,结果提示腮腺内T1T2均为高信号、T2W1压脂低信号肿物,提示肿物由脂肪成分组成(图4)。

图2 超声示腮腺内边界清、低回声肿物(白色箭头)

图3 CT示左腮腺内包面完整、类圆形低密度肿物(白色箭头)

A:T1横断位示不规则高信号影(白色箭头);B:T2脂相高信号(白色箭头);C:T2压脂病灶信号减低(白色箭头)

行解剖面神经的肿物及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肿瘤多位于腮腺中份、面神经上下颊支浅面。手术大体标本见有包膜的脂肪肿物(图1F)。病理切片显示肿块由同等大小的成熟脂肪细胞组成,周围是一层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包膜(图5)。病理诊断:(腮腺)脂肪瘤。术创愈合良好,无面神经麻痹症状。术后涎瘘1例,穿刺抽吸积液后腮腺区加压包扎1周后痊愈。随访无肿瘤复发。

腺体内被覆薄纤维包膜的成熟的脂肪细胞肿物

3 讨 论

脂肪瘤常见于躯干和四肢,头颈部脂肪瘤占全身脂肪瘤超10%,但极少发生在腮腺内[4],至2012年文献报道140余例[3]。美国学者2013年报道单中心50年63例腮腺脂肪瘤,为至今最大病例数报道[2]。法国学者2012年报道单中心10年12例腮腺脂肪瘤,占同期腮腺肿瘤2%[5]。国内学者多是个案报道[3,6],近期有学者分别报道了8例和16例腮腺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7-8]。此次我们回顾分析了17例腮腺脂肪瘤,为目前国内病例数较多报道。

脂肪瘤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遗传相关,也可能因肥胖、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内分泌失调、糖皮质激素等代谢紊乱所致,还可能是放射线或创伤引发[9]。腮腺脂肪瘤发病年龄从6个月到80岁,多在50~60岁[1,5,8],儿童病例较少见[1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可达2∶1至10∶1[1,3-5]。本组病例男女比2∶1,年龄33~76岁,平均50.7岁,与文献报道相符。腮腺脂肪瘤无特征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腮腺内缓慢生长、无痛、可移动的质软肿物[1],临床确诊较困难。肿物75%位于浅叶,8.5%在深叶[11],16.5%累及浅深叶,无双侧发病报道[5]。本组病例肿瘤均位于浅叶,未见深叶或跨浅深叶病例。

超声因无创、简便、快速、低价,成为腮腺肿物首选辅助检查方法,腮腺脂肪瘤超声检查示界限清晰的类圆形低回声,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一[3-4]。超声对腮腺脂肪瘤诊断价值有限,无特征性,易误诊,特异性不及CT或MRI[8]。CT和MRI可以准确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和范围,并能提示是脂肪组织来源肿瘤[12-13]。腮腺脂肪瘤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椭圆形密度均一肿块,增强无强化[8];CT值-90~150 Hu,这个范围是人体脂肪组织特有的CT值,如肿物内出现软组织密度较大的分隔,则提示脂肪肉瘤可能[14]。与MRI相比,CT具有等效、密度分辨率高、穿透力强、检查时间短、费用少等优点,临床较多采用,但存在射线暴露的缺点[12]。腮腺脂肪瘤MRI显示高T1和中等强度T2信号,肿瘤边缘有特征性“暗边”,被认为是腮腺脂肪瘤的最佳检查方法[3,5,8]。最近有学者报道应用特殊的MRI成像技术“IDEAL” 可重建仅含脂肪和仅含水的图像,对腮腺脂肪瘤诊断极具价值[15]。但MRI检查不能区分脂肪瘤与脂肪肉瘤[16],且等待检查及检查操作的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应合理应用。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是腮腺肿物常用诊断手段,但对腮腺脂肪瘤无特异性,准确率仅25%,作用不大[2,4-5,16]。只有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最终确诊,腮腺脂肪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薄层纤维囊壁包裹着成熟的、大小相似的脂肪细胞,纤维囊壁可以帮助鉴别诊断,腮腺内的假脂肪瘤、小叶脂肪萎缩、脂肪瘤病等没有纤维囊壁[12]。根据脂肪瘤组织构成,可分类为纤维脂肪瘤、血管脂肪瘤、黏液脂肪瘤、软骨样脂肪瘤等亚型,分类不影响治疗或预后[12]。传统的腮腺脂肪瘤需与腮腺涎脂肪瘤鉴别,涎脂肪瘤是唾液腺脂肪瘤的变体类型[17],由正常的唾液腺组织和脂肪细胞混合而成,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与传统脂肪瘤相似[18-19],需病理检验鉴别。此外,腮腺脂肪瘤还需与血管瘤、淋巴瘤、神经纤维瘤、脂肪肉瘤等软组织肿瘤相鉴别[4,20]。

腮腺脂肪瘤行功能性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并发症少[2,5]。本组病例均行解剖面神经的肿物及周边部分腮腺切除,术中进行冰冻切片病理检验以排除恶性肿瘤,术中注意保护面神经,术后愈合良好,未出现面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无复发。

对腮腺区无痛质软肿物,需考虑到脂肪瘤可能,建议CT或MRI检查,术中冰冻切片明确诊断,行功能性腮腺肿物切除术,预后良好。

猜你喜欢
脂肪瘤箭头腮腺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箭头指向何方
跟骨脂肪瘤1例报道
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喉脂肪瘤1例
西南军医(2014年6期)2014-01-22 06:57:57
高频超声诊断颊黏膜下脂肪瘤1例
寻宝历险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