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T护理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时间和预后的影响*

2023-01-16 14:22石蕾李玥周志蓉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36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急诊科重症

石蕾 李玥 周志蓉

近年来,重症创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损伤的创伤严重程度较高,对人体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患者病情十分危急,具有极高的死亡风险[1-3]。目前,“黄金1 小时”理念在创伤急救领域被广泛认可,其精髓为创伤1 小时内启动决定性治疗策略,可大幅度保障患者的生存概率[4]。而缩短急救各节点时间是保证重症创伤救治效果的关键[5]。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护理模式强调了创伤急救的整体性和规划性,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及专科治疗等进行有效衔接,更符合多发伤、复合伤患者的救治需要,促使救治流程优化、救治质量提升[6]。该种护理模式具体规划不同救治时间节点的护理任务,确保急救护理措施更具规划性及专科性,在保障急救护理质量的基础上压缩救治时间。2021 年7 月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建立创伤MDT 护理团队,拟定科学的创伤MDT 护理管理方法,有效改善了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6 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30 例重症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并以2021 年8-12 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30 例重症创伤患者为观察组。(1)纳入标准:①年龄≥14 岁;②符合文献[7]《急诊分级分诊的临床体会》中重症创伤的标准;③创伤至入院时间<24 h;④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16 分。(2)排除标准:①其他医院接收后转诊至本院;②临床资料不完整;③合并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免疫功能低下或凝血功能障碍。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转运患者至急诊科后先行分诊处理,转送抢救室后迅速开展吸氧、开放气道及包扎等相关处置,针对患者进行查体后开具检查单,迅速开启绿色通道,确保各项检查工作快速完成,获取检查报告后再行下步处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MDT 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针对重症创伤急诊救治的MDT护理团队,由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共同牵头组建团队,检验科、CT 室等相关科室作为配合科室积极参与护理工作中,并邀请本院资质、经验丰富的外科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建立团队后首先进行多学科头脑风暴,以《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指南(试行)》为依据,在全院讨论确定具体的护理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对工作质量进行持续改进,保证急救时间节点的稳定控制。(2)院前急救阶段医务人员抵达现场查看患者情况后迅速进行反馈,借助信息平台迅速将患者实际情况介绍给急诊分诊台,并完成现场评估及处理工作。分诊台接收患者信息后一键开启重症创伤急救模式,依据实际创伤情况及全身状态组织专科医务人员准备接诊。在患者抵达医院时同步启动绿色通道,根据前期制订的时间节点标准有序完成救治任务。①接诊后10 min内完成急诊科查体、生命体征检测、血液标本采集及心电检查等项目,同时建立2 条静脉通道;②接诊后20 min 内出具血常规、血型、传染病、交叉配血检查报告,并完成CT 检查;③接诊后30 min 内输注首袋血400 mL;④接诊后35 min 内出具影像学检查报告;⑤接诊后40 min 内出具凝血功能报告;⑥接诊后50 min 内完成急诊决定性救治措施,并转入相应科室行下步救治。(3)针对重症创伤患者进行MDT 护理过程中始终进行质量监控,急诊科护士长持续对实际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与督导,急救过程中的时间节点记录工作由护理组长完成,并将开展过程的疑难问题准确记录,交由护士长检查后汇总、整理。每3 个月进行1 次小组全院质控会议,围绕MDT 护理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切实研究监控指标落实情况及变化趋势,并提出针对性改善对策。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急救过程中指定专人记录救治时间节点情况,主要包括接诊至采血时间、接诊至开放静脉通道时间、接诊至CT 检查时间、接诊至出具血液检查报告(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时间、接诊至出具CT 报告时间及急诊救治整体时间。同时,根据开启绿色通道后各时间节点操作的完成情况来判定两组绿色通道时间窗是否达标,自接收患者至完成急诊救治共8 个时间节点,接诊至完成急诊救治时间<50 min 为绿色通道时间窗达标。另外,准确记录两组死亡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17~65 岁,平均(48.62±7.38)岁;平均ISS评分为(21.25±2.74)分;创伤部位:颅脑13 例,多发伤10 例,腹部3 例,胸部2 例,其他2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20~67 岁,平均(48.74±7.42)岁;平均ISS 评分为(21.31±2.69)分;创伤部位:颅脑15 例,多发伤8 例,腹部3 例,胸部2 例,其他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救治时间节点比较 观察组接诊至采血时间、接诊至开放静脉通道时间、接诊至CT 检查时间、接诊至出具血液检查报告(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时间、接诊至出具CT 报告时间及急诊救治整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救治时间节点比较[min,()]

表1 两组救治时间节点比较[min,()]

2.3 两组绿色通道时间窗达标率与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绿色通道时间窗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绿色通道时间窗达标率与死亡率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重症创伤逐渐成为临床中死亡的主要原因[8]。相关调研指出,全球每年约有500 万以上人口由于重症创伤导致死亡,对其家庭乃至社会均产生了较大负担[9]。现阶段,发达国家大多都创建了标准创伤体系,组建多学科团队,有效地增强了重症创伤的急诊救治能力,进而明显降低了此类患者的死亡率[10-12]。但我国重症创伤救治护理仍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还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其发展[13]。既往临床针对重症创伤的急诊护理主要遵循急救流程,接收患者后完成分诊并将其转送至抢救室,迅速给予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并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包扎[14],随后由急诊科医生进行查体并开具检查清单,遵循急诊绿色通道完成检查内容,尽早获得检查报告后再行处置[15]。虽然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均建立了急诊绿色通道,但由于缺乏规范性,导致接诊至决定性救治时间往往较长,难以保证快速、高效的救治效果,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16]。

MDT 护理模式融合了多种学科的专科医护人员,更加重视重症创伤急诊救治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将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专科救治有效衔接,更符合创伤患者的救治需求[17]。通过采取MDT 护理模式可对临床救治各流程进行优化,促使相关医护人员准确掌握护理目标,也推动了各科室间交接、合作,促使能够快速获得病情的全面评估与判断,保证各科室专科由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参与救治工作中,最终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18]。近年来,国内医院急诊科不断采取MDT 护理模式,取得了有益的临床效果。高琪琪[19]研究中对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了MDT 护理模式,通过转变护理模式有效保证了患者的抢救反应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提升急诊抢救效果产生积极作用。李敏等[20]在颅脑损伤并多发伤患者中采取了MDT 护理模式,其研究结果表示,采取该种护理模式可大幅度缩短就诊救治时间窗,在促进预后改善的基础上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陈倩等[21]报道中,急诊收治多发伤患者接受了MDT 护理模式,发现应用此模式可使患者急救过程中各节点时间缩短,从而对改善救治成功率形成积极影响。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行MDT 护理模式患者的接诊至采血时间、接诊至开放静脉通道时间、接诊至CT 检查时间、接诊至出具血液检查报告(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时间、接诊至出具CT 报告时间及急诊救治整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绿色通道时间窗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证实了MDT 护理模式在重症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能够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也能为改善重症创伤急诊救治提出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在重症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采取MDT 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救治时间,保证急救绿色通道时间窗达标,从而积极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死亡事件的发生,具有可靠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急诊科重症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TC-SCAN绿色通道系统日常维护浅析
请为医疗创新开通绿色通道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