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陈雯 马玲
子宫肌瘤手术的临床运用率较高,而随着微创技术在本类患者中的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运用率持续提升。多数研究认为,腹腔镜手术更有助于本类患者手术创伤的控制,对于患者术后不适感的控制及机体的尽快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1-2]。另外,胃肠功能状态是受本类手术影响较大的方面,临床中关于腹腔镜手术对子宫肌瘤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研究虽可见,但是在细致程度方面有所不足,且对患者创伤后成长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也相对匮乏,而上述方面可较为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生存状态[3-5]。鉴于上述因素的存在,本研究现探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对患者胃肠状态、创伤后成长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1 年12 月上饶市妇幼保健院的100 例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纳入标准:年龄20 岁及以上;子宫肌瘤符合手术指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生殖系统手术史;沟通、认知和/或精神障碍;1 个月内进行相关治疗;合并消化系统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 例。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常规术前检查,仰卧位下进行手术治疗,麻醉后于下腹部正中,耻骨联合上2.0 cm 处做手术切口,切口长度在1.0 cm 左右,对病灶及周围组织进行细致探查,于肌瘤表面做小切口,钝性分离后,将肌瘤剔除,将瘤腔进行缝合。观察组则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常规术前检查,仰卧位下进行手术治疗,于肚脐及双侧下腹部做穿刺点,手术器械穿刺口直径为1.0 cm,建立二氧化碳气腹,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病灶及周围组织的探查,于子宫肌瘤蒂部注入垂体后叶素,单极电凝,切开子宫肌瘤,剥除肌瘤瘤核,将瘤腔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估、统计及比较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前后的胃肠激素水平、创伤后成长及生存质量。(1)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统计两组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等。(2)胃肠激素:于术前及术后3、7 d 分别采集两组的餐前肘静脉血,每次采集5.0 mL,将血标本按照3 000 r/min 的速度离心5 min,取血清进行胃肠激素胃动素(MTL)及胃泌素(GAS)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定量检测。(3)创伤后成长: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 量表)进行评估,本量表包括21 个评分范围为1~6 分的评估条目,分别对与他人关系(7 个条目)、新的可能性(5 个条目)、个人力量(4 个条目)、精神变化(2 个条目)及生活的欣赏(3 个条目)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均为评分越高表示状态越好[6]。(4)生存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 量表)进行评估,其包括36 个条目,对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心理健康等八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均换算为百分制,以评分越高表示状态越好[7]。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检验软件为SPSS 23.0,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率(%),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分别以上述软件进行χ2检验与t检验处理,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处理,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年龄23~41 岁,平均(33.9±5.1)岁;病灶直径3.1~10.3 cm,平均(5.8±1.5)cm,其中单发33 例,多发17 例;生育史:有37 例,无13 例。观察组年龄22~41 岁,平均(33.6±5.0)岁;病灶直径3.2~10.5 cm,平均(5.9±1.6)cm,其中单发32 例,多发18 例;生育史:有35 例,无15 例。两组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例(%)]
2.3 两组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及7 d,观察组的胃肠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ng/L,()]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ng/L,()]
2.4 两组手术前后PTGI 量表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PTGI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周及8 周,观察组的PTGI 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的PTGI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的PTGI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3(续)
2.5 两组手术前后SF-36 量表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的SF-36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周观察组的SF-36 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手术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4(续)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本病的治疗方式中,手术是有效治疗方式,而子宫肌瘤相关的微创治疗方式日益增多,相关的效果研究是重点[8-9]。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治疗方式的一种,其不仅具有手术创口较小的优势,且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应激反应程度也相对轻微,其中关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研究相对多见,多数研究认为其对本类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不良影响更小,更有助于术后的恢复[10-12]。但是对胃肠功能相关的胃肠激素表达的研究仍相对不足,因此本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意义较高。再者,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创伤后成长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变化研究不断增多,对手术患者进行创伤后成长的干预意义较高[13-15]。另外,生存质量作为有效反映综合生存状态的方面,其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变化研究意义较高,可作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可取性的重要评估指标。
本研究现探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对患者胃肠状态、创伤后成长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优势更为突出,表现为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相对早,胃肠激素水平、PTGI 量表及SF-36 量表评分改善幅度均相对更大(P<0.05),因此肯定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在本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分析原因,可能与腹腔镜手术的微创特点等有关[16-18],其可有效控制手术创伤,有助于控制手术所致的各类不良损伤,对于腹腔影响更小,消化系统方面的指标表达也相对更好,表现为胃肠激素表达水平的有效调控及术后尽快恢复,另外,患者因上述方面状态的控制与改善,所受的创伤应激也更为轻微,创伤后成长状态相对更好;综合生存状态也相对更好,表现为生存质量的改善与提升[19-20]。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对患者胃肠状态、创伤后成长及生存质量的不良影响相对更小,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