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会安 霍晓宏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300191)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训练身体、陶冶心灵。身体和心灵相辅相成,理念上已然形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识,但实际落实却不尽如人意。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不能简单理解为出力流汗、娱乐,而是应思考体育具备的综合育人功能。笔者基于天津市中小学生足球运动损伤调查的情况,浅谈如何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和价值。
通过对天津市不同区域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天津市学生从事足球等体育活动出现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家长对学生参加以足球为主的体育锻炼重视程度较高、目的明确,学生家长希望学生通过参与足球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高于体型管理、体育测试、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兴趣培养等方面的目的。所以说,足球运动从理念层面来看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二是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且对足球项目依旧热衷,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足球,这与“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所具有的魅力是分不开的,同时学生们也喜欢在集体的运动对抗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三是学生家长对参与足球等体育运动影响学生学习有一定顾虑。大部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此外,足球运动损伤对不同群体所造成的心理影响也是阻碍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等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少学校相关领导遭遇家庭的“索赔”或“闹事”事件,有明显的“求稳”心理倾向。由足球运动项目对抗性强和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而造成的运动损伤,会导致学生惧怕运动损伤,从而造成一定心理障碍。
体育活动以全体学生的体育锻炼为载体,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素养。足球作为一项对抗性、高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应做好理论深入研究和合理实践,克服由于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运动损伤所带给学生的运动阴影,要对学生普及运动损伤预防知识,减少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心理顾虑,并通过开展足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体育教师应创造安全有效的活动环境,激发学生主动且安全地参与足球活动。一旦受伤,可能导致学生对足球运动出现恐惧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足球运动。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学校体育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保证足球运动在校园的顺利开展,应先让学生运动起来,起始阶段不必提出高质量的要求,先保证有一定的足球课时和一定水平的足球教师,再研究如何开展好以及拓宽足球相关的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及竞赛。从纵向上看,将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衔接,引导学生对足球的认识由弱到强,足球的水平由低到高的进阶式发展,从而促进足球运动习惯的形成。从横向上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足球运动的习惯。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不断完善,以足球运动为育人载体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正向迁移,为培养学生成为一代“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做好铺垫。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在第三章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第三十三条提出,国家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因此,要开展好学校体育运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做好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和运动伤害风险防控。同时,降低学生的心理顾虑,克服受伤的心理障碍,普及预防知识,做好技术动作指导,做好相应法律保障。对于易损伤部位做好预防宣传,如,围绕足球运动制订预防踝关节损伤的措施。
在进行足球运动前,足球教师要让学生在前踝关节裹以保护带,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和运动场地医务监督,充分活动踝关节,充分拉伸外侧韧带,使其承受一定的负荷;在进行足球运动时,应注重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力量练习和关节协调性的训练,如负重提踵、足尖走等,还应注意训练方法,有效提高落地动作的技术水平,避免与他人冲撞。足球教师还应考虑场地与器材的因素,如,不要在硬地路面进行跑跳类的训练,避免大强度的训练及疲劳降低踝关节的工作技能给身体造成的伤害。
此外,还应提升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获得足球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足球运动。同时,足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运动活动保障,如,增加课外足球活动次数、教会学生正确的足球技术动作、增加预防运动损伤的专业知识。足球教师还应为学生家长提供了解足球的平台,如,教会学生家长正确的足球技术动作,向他们介绍预防运动损伤的专业知识和足球运动带给学生的好处。
足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谈举止,因此,足球教师应先保证自己知识的储备和技能,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施展自己的能力。知识与技能专业化有利于足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传递正能量。所以,足球教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以拓宽有关学校体育健康理论和预防运动损伤的专业知识,提升足球专业技术,为足球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足球运动生活化
家庭体育活动不仅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爱好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对学生养成正确的足球运动习惯、预防运动损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曾带领学生到瑞典参观学访,当时住在瑞典学生家中,家中的桌球、健身器材等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瑞士学生家庭的体育活动器材较为丰富,课余的各种家庭体育活动更是多样,奠定了他们的力量、协调等专项身体素质的基础,为他们进行专项运动奠定了身体基础,为预防运动损伤提供了保障。在两国学生自发组织的一场足球赛中,笔者看到,瑞典学生具有较强的跑、跳等基本运动技能。由此可见,充分掌握基本运动能力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但仅靠课堂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应加长和加大家庭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力度,通过家庭、家庭间组建足球兴趣小组,一起组织活动和比赛,让他们养成一种正确、合理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2.足球教师专业化
学校足球课程建设不仅要设计系统性、全面性的有关足球损伤的知识,也应设置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兴趣的足球技能。规范化的课程建设需要学校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同时离不开专业的足球教师,足球教师的来源可以是学校根据现有的条件或与社会上的足球俱乐部合作,也可以与周边学校联合教学,以满足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的需求,还可以发掘学校内有足球专长的其他学科教师作为兼职足球专项教师,并要求兼职足球专项教师执行培训上岗,以此逐步解决足球教师短缺和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3.体育场馆标准化
体育运动不仅需要器材、教师,更需要体育场馆或体育场地的保障,学校应紧抓学生喜欢足球运动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和提供更多活动场地,让他们在操场上进行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学习,既提升了他们跑、跳、踢的能力,也促进了他们运动机能发展和协同意识、集体精神的培养。此外,也可在周末或校外充分利用社区、高校或社会体育场馆,以满足学生校外足球活动的需求。
要想保障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安全,不仅要关注学校单方面的管理行为,还应与学生家庭和社区联合加强综合预防意识。学校应在分析当前足球运动伤害预防的基础上,倡导风险观、安全观和治理观。这既是有效做好学生足球运动损伤预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伤害事故进行合理、公正和有效处理的保证,从而较好地实现学生足球运动伤害事故的源头治理、全面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
在源头治理上,除了加强对学生运动损伤的教育,还应加强媒体的舆论宣传与引导、足球运动相关器材的质量保障和专兼职的足球教师、教练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建设;在系统治理上,要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企业等社会多元主体在内的运动损伤体系,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综合治理上,要逐步形成一个对足球等体育运动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预警、处置和监控过程。
1.建设校园足球监测数据应用体系
积极构建“互联网+”数据监控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天津市各区校园足球实施常态化评估监测,及时诊断和评价各中小学校园足球实施落实情况和运动损伤情况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学校可以依托现有学校信息化网络体系,通过安防电子摄录系统结合学校在足球教学、训练及比赛中对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各方面保障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学生在学校进行足球等体育活动的安全。
2.建立校园足球运动损伤报告制度
建设数据应用系统平台,进一步打通学校、学生家庭和社区等方面的数据壁垒和信息隔阂,构建共享的数据平台。因此,足球教师应及时把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出现的运动损伤情况上传到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校园足球运动损伤的相关数据,通过这种报告发布机制,让多方人群比较清晰地了解区域内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受伤的情况及原因,引起更多人群的关注与重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同类伤害事故的发生。
3.健全校园足球综合评估内容
对各学校校园足球的综合评估应不仅针对上级部门各项工作开展、落实的情况,还应把学生在校内外参与足球活动出现的伤害事故纳入学校校园足球评估体系。其目的是以保证学生在安全环境下进行足球练习,促进学校校园足球工作的有序开展。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更加重视足球运动损伤,并不断丰富完善学校管理评价机制,才能在校园内外逐步形成一个安全的足球活动环境。
动力来自兴趣和适当的压力,成功来自机遇和自身的努力。学校体育不需要学生具有多高的特殊天赋,重视了、动起来了,才能再研究如何好起来。学生掌握必要体育知识与技能、规避运动损伤风险、积极主动参与、增加运动体验,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足球等项目的日常体育锻炼,方可磨炼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陶冶心灵、提升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