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2023-01-15 05:19于文林李慧清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双创意愿差异

于文林,李慧清,曾 准

(广东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0 引言

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胜任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大学生行为风格趋向于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非仅仅为了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而是作为一种以赋能为目的的通识教育[1],以期引导大学生毕业后能在不同岗位发挥创业能动性。受疫情影响,当前社会需要更多创新创业活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挖掘市场潜力,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振经济[2]。因此,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胜任力的研究尤为重要。

近些年,为了聚焦培养双创人才,不少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旨在通过项目驱动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和思维,部分高校还建立了特色品牌实验区。2021年,范庆基等[3]首次提出了在工商管理专业与工、农、医等专业之间建立一种“工商管理+”院际联动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而如何评估不同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双创意愿和胜任力的影响尚未受到研究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广东财经大学同一专业背景不同培养模式、不同培养方案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而分析两者创业意愿和胜任力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同一所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两类学生为同一专业代码不同培养主体,培养方案有一定差异)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问卷336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回收率98.2%。有效问卷中,171份(51.8%)来自工商管理学院在校生,专业为工商管理;159份(48.2%)来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为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

1.2 调查方法

通过线上渠道,采用自填方式,由辅导员或调查员统一组织进行集体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回收问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在国内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包括学院、专业、年级、性别、年龄、生源地、创业经历等。(2)调查对象对创业环境认知情况。(3)创业意愿情况调查,共20题,分别是:创业态度维度,共5个条目;主观规范维度,共4个条目;知觉行为控制维度,共6个条目;创业意愿维度,共5个条目。其中,各个条目采用5级Likert标度法,即“完全不同意、较不同意、一般、较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赋值1、2、3、4、5分。得分越高,表明调查对象对该条目认可程度越高。

1.3 统计方法

使用问卷星平台建库,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单选题采用均值、标准差、构成比进行描述分析,多选题采用应答人数百分比进行描述分析。采用Pearsonχ2检验对不同专业的创业经历和创业意愿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对在校生创业意愿得分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一级学科为工商管理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占51.8%(171人),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占48.2%(159人);330个调查样本中,男生占40.6%(134人),女生占59.4%(196人);调查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0.54±1.45)岁,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25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330)

2.2 不同培养模式的大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知现状

本次调查的330人中,认为学校有支持学生创业相关政策的占77.0%(254人),认为没有的占1.8%(6人),不知道的占21.2%(70人);认为学校有宽松的创业文化氛围的学生占77.9%(257人),认为没有的7.0%(23人),不知道的占15.2%(50人);认为学校有完善的创业设施和创业基地的学生占67.0%(221人),认为没有的12.4%(41人),不知道的占20.6%(68人)。在“您认为学校是否有邀请企业家来开展创业讲座”的调查中,认为有的学生占85.5%(282人),认为没有的占4.8%(16人),不知道的占9.7%(32人);在“您认为学校是否常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活动”的调查中,认为有的学生占86.4%(285人),认为没有的占6.4%(21人),不知道的占7.3%(24人);在“您关于学校是否有开设创业课程及学生是否有参加创业课程学习”的调查中,认为学校有开设课程的学生占89.1%(294人),其中,251人(76.1%)表示参加过创业课程,43人(13.0%)表示没有参加过创业课程学习,认为没有或不知道学校有无开设创业课程的占10.9%(36人)。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对学校创业环境认知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培养模式在校学生对学校创业政策、学校创业文化氛围、学校创业设施和基地、创业讲座和创业课程等方面的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区在校大学生相关内容正向认知率高于非实验区学生。不同年级学生在学校创业设施和基地(P<0.01)、创业讲座(P<0.05)和创业课程(P<0.01)等方面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得分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330个样本总体创业意愿平均分为(2.89±0.95)分。创业意愿维度5个具体条目中,“Q18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各种限制(如资金缺乏),我仍会选择创业”得分最低,为(2.52±1.10)分,“Q17如果有机会,且可以自行做决定,我会选择创业”得分最高,为(3.21±1.06)分。

基于TPB理论设计模型中其他维度得分情况:创业态度样本总体平均分(3.48±0.83)分,主观规范(3.20±0.79)分,知觉行为控制(2.63±0.86)分。不同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意愿得分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得分情况

3 讨论

3.1 大学生创业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认知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77.0%)对学校提供的相关创业政策、资金扶持有一定认识,对学校宽松的创业文化氛围、完善的创业设施、创业基地以及企业家进校园开展讲座、学校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开展相关创业教育课程认知程度较高。

3.2 不同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业环境认知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培养模式下的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创业政策、创业文化氛围、创业设施和创业基地、创业讲座及课程设置层面认知存在一定差异(表2),因此可以判断不同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环境认知具有差异。此外,不同年级学生在创业课程设置、创业讲座开展、创业课程学习等方面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校大学生创业环境认知会随着年级的变化而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表2 不同培养模式、不同年级学生创业环境认知情况对比 [n(%)]

3.3 大学生创业意愿差异

研究发现,创业意愿维度中3个条目:是否认真考虑过创业这件事(Q16)及未来创业可能性(Q19、Q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影响创业意愿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层面,不同培养模式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以国家级创新实验区为主体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层面的表现更为积极。

4 政策启示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创业教育作为重塑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和思维理念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4]。高等教育应该积极尝试拓宽大学生与创新创业的接触范围,通过校企合作、社交网络等多渠道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5]。根据本次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同一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受到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影响。结合调查对象中实验区培养模式,有以下启示和建议。

4.1 氛围营造

在双创氛围营造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众创空间、创业园区平台搭建及企业家讲座沙龙等多渠道连接高校、社会和学生[6],不断丰富校园双创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政策宣讲、大创训练营及实践课程设置等方式营造双创氛围,驱动大学生双创实践,实现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

4.2 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层面,高校需要继续保持并优化各类双创赛事的组织举办,配合采用程序驱动培养模式将创业教学实践过程设置为包含5个内容的程序,即:创业目标—创业项目—创业团队—创业训练—创业检验[7],以程序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双创赛事,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驱动师生参与双创教育教学实践,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双创综合素质。

4.3 分类培养

此外,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目标期望,通过遴选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培养,以集中“优势兵力”的方式更好营造校园双创实践氛围,同时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采用“项目驱动”“竞赛驱动”“输出倒逼输入”等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间接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与胜任力,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引擎,为当代大学生创业提供新动能。

猜你喜欢
双创意愿差异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相似与差异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找句子差异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