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珊
(西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群体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1],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创业机会识别是大学生创业者开展创业的第一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学者们主要从个人特质和环境因素方面对创业识别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创业者的主动性人格对其感知外部环境和准确地识别创业机会有正向促进作用[2];“互联网+”的发展会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3]。然而,《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调查结果中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96.1%曾有过创业想法和意愿,但只有14%已经创业或正在准备创业[4],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有极高的热情,但实际进行创业的却很少,从另一方面说,他们对创业机会的评估和认识还不够全面。
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意愿、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以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方面的支持,各个高校积极引入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导师制度。大学生创业者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多种风险,而此时导师提供的帮助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业教育,其拥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资源能够帮助没有太多创业经验的大学生初创者在创业过程中获得物质或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对他们的创业态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创业机会识别的前因变量的研究大多从创业者人格特质、外界环境、经验等方面出发,对于导师帮助行为研究较少。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适应性很强,能够根据环境提供的信息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因此,本研究通过引入导师帮助行为,探究高校中导师帮助行为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以及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创业机会是一种独特且稀缺的资源,当创业者的自身素质、拥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等与这种资源的独特性相匹配时,才能识别出创业机会[5]。而导师提供的帮助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启蒙、创业机会识别等创业行为生成有一定的影响,并陪伴大学生创业者成长。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机会的识别受其获得不同相关资源和情感支持的影响。
创业导师引导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去识别和创业高度相关的资源[6],鼓励发掘有价值的创业信息和机会[7],指导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创业认知整合,看到更多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创业导师可以与大学生交流创业知识和经历,以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和帮助建立新的关系网络,从而提供客观的创业支持,或可以进行一些积极反馈给予大学生创业者一定的主观支持。创业导师的这些帮助行为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加强他们对创业的认知与把握,从而推动其积极地去识别创业机会。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高校创业导师的帮助行为对大学生机会识别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增强个体的创业意愿[8],而创业导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有力保障,创业导师的创业专业素养越高,越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用理性的心态去对待创业活动,减少其创业的盲目和冲动。创业导师的“引领者”角色帮助大学生熟悉创业环境、培养正确的创业动机,增强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促进创业意愿的生成。企业创业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其对创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意愿[7]。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缺乏创业的相关经历与资源,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形成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导师是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指导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程度密切相关。创业导师的卓越素养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们理解创业。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创业导师的帮助行为对创业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创业者的创业行为通过创业意愿起作用,大学生创业者要想实现创业行为,必须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而较强的创业意愿要通过创业机会识别才能完成创业行为[9]。创业意愿强烈的个体往往不畏惧创业的艰难,有极大创业激情,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驱使他们寻找创业机会,为实现创业目标而努力。
拥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将主动寻找和识别创业机会,并致力于创业活动的成功,而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越强烈,就越能激发他们积极增强对创业环境的认知[10],将已有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更好地识别潜在的创业机会。也就是说,大学生越想成为创业者,就越能够积极主动去搜寻创业信息,也会促使他们去寻找可行的创业机会来完成创业。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创业意愿对大学生创业机会的识别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大学生有了一定的创业意愿,才会去实施创业行为,由于大学生尚处于校园环境中,他们的创业行为大都在创业准备阶段[11],主要是制定创业计划和识别创业机会等。研究表明,创业导师提供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能够提升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可能,进而增强其创业意向[12]。且个体的创业意愿越强,就越积极地向周围环境搜寻信息,从而更有可能识别出这些信息的创业价值,即更可能识别出创业机会。
创业机会识别的基础是足够的创业信息,这种信息是具有特殊性和超前性的,可帮助创业者对创业环境进行评估,进而识别出创业机会[13]。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交流过程中,通过有选择地处理获得的信息,能够形成或者强化对自己的认知、需求、价值观的理解,进而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做出调整,以此帮助个体更准确地进行评价所处的环境。创业导师的帮助行为给予大学生创业相关的经验技巧、资源和情感支持等信息,大学生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对其进行选择性地整合和加工,影响了其对创业的思考和看法,增强创业意愿,进而促进其积极寻求创业机会,提高创业机会识别的效率。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创业意愿在导师帮助行为和创业机会的识别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本文选取西安部分高校学生通过在线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收回完整问卷342份,有效问卷298份,占回收总数的87.13%。其中,专科学生占比18.8%,本科学生占比74.2%,研究生占比7.0%;经管类的占比63.1%,理工类和艺术类分别占比20.5%和9.1%;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的占比78.2%。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采用SPSS 22.0进行Harman单因素分析,检验的过程是把研究涉及的所有变量放在一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对298份有效问卷进行同源方差检验,结果显示第一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为39.27%,未超过40%,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探索性因子分析。运用SPSS 22.0对问卷的题项进行信效度检验,各因子的Cronbach’α内部一致性均大于0.8,表明信度良好。在对问卷结构效度进行测量的结果显示,导师帮助行为、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机会识别的KMO值分别为0.955、0.788和0.870,同时结合Bartlett球体检验都是显著的,表明测量题项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
(3)验证性因子分析。为了检验模型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运用Amos24.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χ2/df=2.191<3,RMSEA=0.063<0.08,CFI=0.905>0.9,RMR=0.099<0.1,综合判断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各因子之间关系稳固。
回归分析的前提是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问题。变量间不共线的检验是通过分析容忍度与变异膨胀系数是否满足标准实现的,当且仅当容忍度在0与1之间且变异膨胀系数在0与10之间。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之间容忍度均在0与1之间,变异膨胀系数VIF值均远远小于10。因此,本研究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数据较为可靠。
通过SPSS 22.0探究导师的帮助行为、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大学生创业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表 1中可以看出,创业导师帮助行为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的标准化系数是0.583,且在0.01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1成立;创业意愿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的标准化系数是0.708,且在0.01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3成立;创业导师帮助行为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标准化系数是0.588,且在0.01水平下显著,因此,假设2成立。
表1 直接效应分析
由表 2可知,当引入创业意愿后,导师帮助行为对创业机会识别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0.583减到0.231,调整后的R2有所增加,且呈现显著性,表明创业意愿在创业导师帮助行为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假设4成立。
表2 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验证了高校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以及创业意愿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提出的4个假设均成立。
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主要探讨了高校导师的帮助行为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机制,确定了创业意愿的中介效应。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导师帮助行为对大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存在正向影响,原因在于导师的创业情感、资源、技巧等多方面的帮助容易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想法,促进其主动搜寻和识别创业机会;创业意愿在高校导师行为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路径中充当中介变量,并且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创业导师的帮助会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间接地对创业机会识别产生作用,也能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意愿发挥的部分中介作用,也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创业的认识和想法对创业机会识别的重要作用。
社会和政府可以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政策来增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想法。舒适的创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将创业导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认知构建,产生更高的创业意愿,进而促使他们进行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对就业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创业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整体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建立和完善,让大学生感知到的创业支持更多,进而对创业有更多的信心和动力,有助于他们开展创业活动。
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大多集中在传统创业课程培养方面,也有举办的创新创业类比赛和创业导师制度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形成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的多重途径。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意愿很高,但实际展开创业的大学生占少数的问题依旧存在,这反映出大学生对创业这项持久的活动在一开始没有长远的计划、没有掌握足够的创业信息和规划好创业资源的使用。此时,创业导师就起到了关键作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是通过创业导师来实现的。因此,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建立合理的创业导师帮扶制度,能够弥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