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媚,许燕珠,卓效芳
梅州市妇幼保健院/梅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 梅州 514000
发热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在多种疾病中均可发生,而小儿发热病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等[1]。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受疾病影响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病原体而引发发热症状。儿童发热需以有效方式退热,避免引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2]。在中医学中,小儿肺脏柔弱,难耐六淫侵袭,可致肾阳损伤,汗闭热不能泻而发生发热症状。西医常规以退热凝胶等进行小儿发热治疗,而中医则以中药浴足等方式达到退热效果[3]。本研究通过对院内不同方法治疗的发热症状患儿各60例对比观察,分析了中药粉浴足用于小儿发热的辅助治疗效果。
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120例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6岁,平均(4.63±2.34)岁;病程3~42h,平均(12.26±5.26)h。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1~6岁,平均(4.25±2.53)岁;病程4~42h,平均(12.85±5.47)h。组间患儿一般资料无差异性,可对比研究。中药粉浴足采用外用的方式,药物作用较为温和,对受试者几乎没有风险性,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豁免签署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均基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发热症状;②体温≥37.5℃;③年龄1~6岁之间。
排除标准:①体温超过41℃;②高热惊厥;③基于其他疾病引发的发热症状。
基础治疗方案一致,包括阿奇霉素、利巴韦林药物抗感染与抗病毒治疗。
对照组:退热贴治疗发热。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中药粉足浴,组方:香薷,紫苏叶,荆芥,连翘,广藿香,青蒿均15g。将以上中药烘干处理后混合打粉制成中药浴足粉包,每次1袋放入足浴盆中,加入适量温开水,水温40℃左右,浸泡患儿双足超过双侧踝关节。每次足浴时间20min左右,以患儿全身微汗为宜。结合退热情况每日足浴1~2次。足浴过程关注水温情况,预防患儿烫伤;适当揉搓患儿双足,促进药效发挥;患儿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预防着凉;足浴过程观察患儿是否有异常表现,如惊厥、双足瘙痒等,若有发生及时停止足浴。
①治疗效果:经治疗患儿体温下降超过2℃或恢复正常水平,2日内恢复正常为显效;经治疗体温下降0.5~2℃,3日内恢复正常为有效;经治疗患儿体温无变化或继续升高为无效;②统计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段体温变化情况;③统计退热起效时间及发热症状消失时间;④调查患儿依从性,依据治疗配合情况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
经不同方案治疗,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8.33%(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n(%)]
治疗前两组患儿体温无差异性,经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从治疗后2 h的(38.25±0.61)℃,下降到治疗后12h的(3 7.0 5±0.5 2)℃,对照组患儿从治疗后2h的(38.89±0.62)℃,下降到治疗后12h的(3 7.6 8±0.5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段体温变化情况()
表2 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段体温变化情况()
观察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发热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与 发热症状消失时间()
表3 比较两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与 发热症状消失时间()
观察组内3例患儿不依从,依从率95.00%,对照组内14例患儿不依从,依从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n(%)]
儿童突然发热多由感染引起,最常见的感染源是病毒,包括呼吸道病毒和肠道病毒,其次是细菌感染或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在引发儿童发热症状的病因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且年龄小儿童发生发热症状可能性更高[4]。基于小儿生理病理特征,发热症状以高热常见,可引发高热惊厥、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长期反复高烧会导致年幼小儿的大脑受到一定损害,导致其大脑功能出现一些异常的障碍,对儿童健康成长发育具有不利影响。基于发热对儿童危害性,应及时对发热症状给予治疗,预防潜在并发症[5]。儿童发热治疗与成年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成人退热药物对儿童不适用,容易引发多种不适反应,治疗安全不可控。对于儿童发热症状,以温水擦浴、冰袋降温等物理降温、退热贴为主[6-8]。针对轻微发热可采用退热贴进行退烧。
本研究中以常规退热方法为参照,分析辅助给予中药粉浴足的治疗效果。在总疗效方面,辅助中药粉浴足患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在体温变化情况方面,治疗前两组患儿体温无差异性,经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降温更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辅助给予中药粉浴足可进一步强化退热效果。同时,观察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发热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中药粉浴足配合常规退热贴,除快速达到退热效果外,其疗效稳定,效果持续时间长,体温不容易反复升高。冰力降温为现代临床常用物理降温方式,针对多种病因所引发的发热症状具有独有的物理降温效果。基于退热效果分析,以常规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物应用作为参照,冰力降温操作便捷度较高,且退热作用发挥速度快。基于此种优势受到临床及患儿家属的广泛认可,被作为常用物理降温法。首次退热治疗过程,冰力降温贴中保水凝胶基质持续吸收水分,发挥出散热降温作用,自身的低温也可作用到降温过程,为此退热效果显著且起效速度快。在治疗时间延长后,冰力自身效果逐渐弱化,保水凝胶基质吸收水分作用不断弱化,与退热药应用效果相近。此种退热方式短时间内退热效果良好,但治疗后可造成体温反复回升,且退热贴仅针对发热单一症状发挥物理降温作用,对患儿其他症状无法发挥作用。
中医学中,外感发热的病理机制为外邪袭表,正邪交争所致,可选择适宜中药制备成粉浴足达到退热效果。中药浴足为中医常用治疗手段,其中医理论基础为,经络为运行全身气血,关联脏腑肢节,联通上下内外通路。在《黄帝内经》中有记录,阴脉集于足下,聚集于足心,属于静脉之行,三经均起于足。基于此可总结出,足部为三阴经的起点,三阳经终点,经络穴位具有沟通表里内外,调节十二经气血阴阳作用。通过中药浴足,可促使中药及足浴的热作用到足部,经足部穴位刺激扩张足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促使药物经皮肤、汗腺、毛囊吸收发挥相应作用[9]。对于发热患儿采用中药粉浴足,基于儿童皮肤娇嫩,有助于药物吸收,随经络气血运行达到退热效果。本组患儿浴足所用中药包括香薷,紫苏叶,荆芥,连翘,广藿香,青蒿。其中热气香薰可加快末梢血液循环,进一步作用到全身血液循环上,促使多余热量经体表发散,达到退热效果。紫苏叶具有发表散寒作用,对于发热患儿其主要作用为发散,且具有疏散风热、祛除风寒作用,为此可辅助缓解患儿鼻塞症状。荆芥性质微温,可达到祛风解表效果[10]。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及疏散风热的功效,主寒热。广藿香的主要功效为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青蒿具有清热凉血,退热除蒸,解暑截疟的作用。以上药物配伍足浴治疗儿童发热症状,可经不同渠道达到退热效果,且退热持续时间长,作用稳定。
儿童发热症状治疗中,患儿年龄较小,可能出现哭闹等不配合现象,进而影响治疗顺利进行。为此,研究中对患儿治疗依从性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3例患儿不依从,依从率95.00%,对照组14例患儿不依从,依从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粉浴足通过热气熏蒸发挥作用,药物有效成分经汗腺、毛囊吸收,不需要传统治疗的口服用药、静脉注射给药,不经肝脏分解、不受消化酶破坏,直接作用到身体内部,不会引发不适反应,为此患儿依从性较高。足浴法具有温热刺激与气压作用,可调节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疏通经络与调节神经功能,加快代谢,可减轻其他给药途径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另外,在中药粉浴足过程配合适当足部按摩,可减轻患儿不适感,也具有提升依从性作用。
对发热患儿给予中药粉浴足法治疗,除良好的退热效果外,对于患儿其他症状改善也具有一定作用。基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所引发的发热症状,患者可伴随咳嗽、鼻塞、流涕、咳痰等症状,或基于经络失和、风热上扰引发头痛症状。中药粉浴足还可促进患者以上症状的减轻,辅助强化整体疗效。人体足部包含67个反射区,足部毛细血管与末梢神经丰富,通过中药粉浴足,经蒸汽与药物作用达到退热效果,并结合足部反射区发挥刺激效应,具有经络内外沟通作用,调节脏腑功能,实现内外兼治。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发热,在常规退热治疗方法基础上辅助给予中药粉浴足可强化疗效,缩短发热持续时间,且有助于改善患儿其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