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琳丹,范路安,沈 军,李瑞琦,李峻青,徐晓冬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能源化工基础》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主要介绍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涉及的能量传递和转化,以及能源管理和评估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以各种能源为主线,“三传一反”(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贯穿其中。学习本课程可以为化工专业毕业生进入相关领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因本课程是《化工原理》课程的拓展和补充,且为选修课,选择自由度高,选课人数和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必修课,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能源化工基础》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学生只重视学分和成绩的功利思想[1],而缺乏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和学以致用的信念。个别平时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为取得理想的学分甚至采取考试作弊的手段。课程近几年的考试难易程度成为影响本课程选修人数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选修课程选择没有数量限制,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2-3]。学生同时注册多门选修课后,最终只挑选部分课程学习,导致“想学选不上,选上不去学”的教学资源浪费现象。此外,学生通常优先选择开卷考试的选修课程,导致闭卷考试的选修课程,选课人数不足,甚至无法开课。为确保开课人数标准,《能源化工基础》任课教师通常将考核方式改为开卷考试。
《能源化工基础》四分之一的教学内容是对于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部分的讲解,仍会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学习过的“旧知识”,很难引起同学对于《能源化工基础》学习兴趣。上课时同学“抬头率”低,认真听讲同学比例与必修课相比差距较大,教学效果不佳。
选修课教学监督机制不全[4],个别教师也存在轻视选修课的情况,在讲授《能源化工基础》时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无法与必修课等同。
以上诸多问题的叠加,严重影响《能源化工基础》的教学质量,进入“教”与“学”效果都不佳的恶性循环。针对选修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学生重视学分和成绩,轻视对知识的学习和获取这种功利思想的出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以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念。
任课教师可以联合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协作,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内开展学术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生领悟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培养正确的学术观念。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从校规校纪上规范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术道德讲座、学术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术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摒弃作弊,弄虚作假等行,为获取知识提升自己而主动努力学习。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5]。“回归常识”即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回归本分”是指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是指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遵循“四个回归”,对选修课教学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措施如下:
2.2.1 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模式,提高《能源化工基础》的教学效果
要达到“回归常识”的要求,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授课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比如,相对于常规能源,学生对新能源的关注度更高,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新能源开发利用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改变同学“抬头率”低的问题。新能源具有对环境友好,储量丰富,发展前景广阔等优点,但仍存在能量密度低,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回归梦想”的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就业后为国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依据“回归本分”,教师必须倾心教学、研究教学。增加教学方式多样性,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提升听课效果重要手段。传统的“讲演-倾听”方式,学生只是被动的听,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角,并能通过参与互动来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一些与大纲知识点相关的开放性题目进行分组讨论,以及“翻转课堂” 都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有效教学方式。比如在天然气内容讲解结束后,可以设置“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开发利用的应用前景及潜在危害”的讨论课题。让同学们通过自主查询和探讨,了解可燃冰具有储量丰富,燃烧值高,污染小等优点,但同样存在开采所需科技含量较高,且温室效应强,爆炸极限范围较广,开采不当有可能引发环境甚至生态灾害等问题。这种课下准备、课上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既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2.2.2 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目前的选修课选择平台对学生一次性选择课程门数约束较少,导致个别学生超量选择课程,抢占他人注册资格。这些同学选课后因精力有限,责任感不强,中途放弃多门课程,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回归初心”,将弘扬优秀文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选课前,任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进行选课引导教育,使学生不再以考核难易程度为标准盲目选择选修课,而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短板和就业需求来选择选修课程。而同时要告知学生要有诚信和责任心,选择挑战就应该拼尽全力。
2.2.3 完善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提高和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课业水平的最直观的方法便是考核制,但目前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一般过于简单[6],一般多以期末试卷分数为准,对学生课堂表现和学生除应试能力以外的能力考核体现不足。近几年《能源化工基础》考核方式均为开卷考试,相比闭卷考试来讲,考试难度较低。学生依赖考前突击便能容易获得高分,这也造成学生平时听课积极性不高。因此,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期末考试,还应增加课堂表现成绩。对课堂发表准备充分、“翻转课堂”效果良好的同学在期末考试成绩中给予加分奖励,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2.2.4 教学督导随堂听课
教务部门可以安排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作为督导对《能源化工基础》进行随堂听课,考察学生的听课状态,评价教师的授课效果。教师根据督导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整理和归纳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薄弱内容环节,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法。
通过开展学术文化建设,遵循“四个回归”理念,对《能源化工基础》课程教与学、选课制度、考核方式和监督制度的改革,将会切实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习该课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同学能够拓宽知识领域,提升个人素质修养,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