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霞,张朝晖,向艳华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着重抓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地方院校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培养既要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又具备化学加工工程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技术,不断适应化学化工领域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1-2]。在培养过程中,除理论教学以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吉首大学是一所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南省属高校,立足民族贫困山区艰苦奋斗办学,在培养本土人才、研究地方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和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吉首大学紧密结合国家科研任务,面向地方化学化工行业发展重大需求,服务地方产业,逐步实施创新型化学类研究生培养改革。本文通过对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指导教师团队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论文质量监控等五个方向不断研究、探讨和创新。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4-6],坚持以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平台为支撑、以项目为牵引、提出德育领先,创新驱动,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研究生教育指明了发展之路[7]。面向新时代,吉首大学化学化工类研究生教育立足自身办学传统与特色,明确了“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目标。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紧密结合化学化工类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从研究生入学伊始,加强学术行为规范、学术研究伦理与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夯实研究生的价值观和综合素养基础,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学习和科研创新实践过程中,要求化学化工类研究生秉持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求学,维护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多举措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培养化学化工类研究生拥有“化育天工、学合万物”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纳入各个培养环节,全面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针对地方高校高水平研究生导师数量少而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的现状,学院按化学化工类研究生研究方向,组建功能材料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矿产资源加工与应用、新型分离分析等导师团队。导师团队由学科方向带头人负责,团队定期进行学术研讨,探讨和解决科研问题,协同培养研究生,这样既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也培养了青年导师的指导能力。以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为平台,设置“研究生创新科研专项”,资助硕士生开展科学研究。近3年来学院已累计设立研究生专项56项,为研究生创新培养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化学教指委核心课程指导,结合科研特色,不断完善和优化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以化学一级学科、林产化学、生物医药与化工等为平台,以基础化学课程与省级精品课程为依托,打破学科传统界限,构建了由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专业实践课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创新驱动发展。专业基础课除了包含国家化学教指委核心课程外,还增设了化学研究生科研阶段所必须的基本专业知识,例如《化学科技论文写作》、《化学制图与数据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及实验》等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主要结合地方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需求,先后增加了《天然产物化学》《现代分离科学与进展》和《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等专业特色课程,为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在天然产物开发、现代分析检测和新材料制备等领域提供了扎实基础。同时针对不少化学类研究生实验操作能力差,洞察实验现象和自主解决实验问题能力不够,特意增加化学类研究生的实验课程培训课程。结合我院拥有的实验条件和虚拟仿真实验室,专门开设实验技能培训课程,为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
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互动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注意采用问题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方式,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问题,将学习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结合国际最新科研成果,采用专题形式进行讲述,给研究生传输创新意识。改革授课,结合分组探讨和校外调研等手段进行学习,既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
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武陵山区的特色资源,积极对接区域内行业企业,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学院先后与湘西州科技局、湘西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湘西州环保局等单位建立了多所校-地联合培养基地。同时学院先后与湘泉制药公司、丰达合金公司、湖南三立科技公司、湘西老爹生物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10余所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经过长期开展基地联合培养,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化学学科已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硕士学位点,有效满足了区域经济和行业对化学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先后制定和完善《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和《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系列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立由研究生、教学督导、学院党政组成的教学质量三级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质量循环持续改进机制,学院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改进措施→执行的循环持续改进机制,提高了研究生教学质量。搭建由学生申请→导师自查→学院抽查→校内评审→学院预答辩→校外盲审→毕业答辩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流程。近5年来,本学科论文盲审通过率100%。
通过13年对化学研究生创新性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德育领先,创新驱动,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并先后在国内刊物发表题为《地方高校化学类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讨》《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提高欠发达地区理工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武陵山片区理工科研究生能力的局限性及提高途径》《新形势下化学专业研究生人文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探讨》等系列研究生教育教改论文10余篇[8]。坚持对化学化工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和改革,研究成果《探讨化学类研究生“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改革》被收录至由郑兰荪院士和张玉奎院士主编的《21 世纪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成果与展望》[9]。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近年来,研究生参与了猕猴桃、发酵产品、秦简、花椒、杜仲、矿产品等七大系列近60余种产品的研发,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研发能力。近5年来,化学化工类毕业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均2篇;获得国家专利25项;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研究生就业率100%,15人考上中科院、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重点大学生的博士研究生。11人省级高校优秀研究生,8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名百佳大学生党员。
学院自研究生培养以来,先后获得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湖南省研究生教学团队1个,湖南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依托学科平台和导师团队加强对高水平人才培养,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5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3人,有力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研究生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在化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有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的知名教授对我校化学类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赞赏,对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培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学习强国、光明网等新闻媒体对学院的报道,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