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娄敏
生活离不开艺术,在我们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任何产品都需要通过设计完成。中国的工业设计专业虽晚于欧美国家上百年,但在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已逐步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得益于长期致力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设计师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清华美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寅良,就是一位从事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多年的优秀设计师。他1998年赴德国深造,研究方向是在建筑学基础上的博物馆设计以及展览策划研究。如今,已在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执教十余年的他,同时也是国内知名设计师,他将求学及设计一线中的真实经历与感悟融入教学中,为中国新一代设计师的培养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力量。
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是紧紧围绕“育人”展开对学生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在美院,如何巧妙地在艺术教育中传达“德育”的理念?如何让专业素养与个人素养更好链接在一起,形成合力?这是范寅良作为高等院校教师长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德国留学十年的范寅良,对国外年轻人的价值观塑造深有感悟。他认为,德国务实的人文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尤其值得世界学习。范寅良上课与其他老师有一定的区别,他通常会增加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的教学环节。他会分享自己或者身边发生的健康的、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故事,以此来激励学生们不断努力、奋发图强,在思想道德方面不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职业修养方面不断主动提升自己,从而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树立更加远大的目标。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德育”“智育”,范寅良与学生分享的故事有“泪撒井冈山”“德国买床”“高速路的由来”“世博会的故事”“健康早餐”“二战与德国”“德国好设计”等。这些故事主要是通过欧洲人或者中国人生活中的点滴,来感悟人性的善良、社会的良知、道德的光辉以及生活应有的健康状态。有一次上课,范寅良讲的是德国买床的故事。他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想买一个二手的德国床,然而等到达卖家经过测量以后,发现因尺寸问题不能装车,于是购买未果,只能开车离开。车已经开出一段距离时,范寅良发现卖床的德国人在车后边气喘吁吁地追车,他很谨慎地停下车。卖家说:“你们现在走这条路回杜塞尔多夫比较远,应该掉头走A3(另外一条高速路)。”然后卖家转身就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特别是生意未成的情况下,跑步追出来300 多米,只为好心地告诉买家一条回家更近的路。范寅良一直觉得这是一个让他非常感动的故事,在课上分享给同学们,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故事将这种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对人友善,乐于助人,是一种可贵的美德。”通过一次次地讲述故事,范寅良慢慢地感觉到学生们在变化,特别是在小组做模型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地互助,贡献更多的力量,为一个更好的作品自愿地多干活儿,不怕累。范寅良认为,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故事分享成为范寅良课程中的一个特色,从开始讲故事给同学听,到后来鼓励同学们也分享各自的故事,这种从听众到讲述者的变化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更具有育人的现实意义。健康的心理辅导与学生趣味互动,形成了传递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学生们在笑声中感动,在共情中顿悟。
范寅良认为,专业知识的传授理念和意义也需要围绕“立德”为中心展开。他将课题策划的维度从设计起点入手,从问题找痛点。而寻找“痛点”就需要学生们认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仁爱”的角度入手。这是因为设计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健康。
在教学手段上,范寅良还有绝招。他倡导学生“设计不插电”,利用自己充满智慧的双手来完成设计作品。设计学科,特别是空间类的设计研究,离不开模型制作以及推敲的环节。他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尽量不开电脑,在作业设计中尽量用空间实体的模型来讨论方案,进而使设计思维能力与设计制作能力合二为一,鼓励学生动手克服困难,锻炼学生务实求实的品德。
提起范寅良所教的课程,可以说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尤其是他的“通心粉”课程,被清华大学乃至世界公认为精品课程,该课程培养的重点是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心粉”作为一种食品,在西方一直有很多设计师、建筑师把它作为设计课题。虽然物体很小,但是“通心粉”的设计过程充满了挑战性,涉及到学生抽象思维、批量化设计、造型创造、食品常识以及功能性的研究等,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可谓是“五脏俱全”的综合性设计训练课题。范寅良经常把同学分成“鱼类”和“植物类”两组,将写生的动植物进行抽象设计,将它们制作成“仿生”的通心粉。同学们经过亲自动手制作,历经设计草图、草模型、实体大比例模型、实体小比例模型、面粉模型以及“面粉原料”试煮试验,最终完成了通心粉的设计。其中也包括一部分配套餐具、器皿、展示设计以及展览组织的部分工作,达到了相对完整的设计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设计行业的兴趣和探索。在面对全校师生的课程作业汇报展上,学生们共同分享、交流和对比设计成果,当然还有最后一项就是与老师们一起品尝煮熟了的“通心粉”。
范寅良以设计思维的建立和熟练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媒介,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用设计解决问题,并最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匠心培育,立德树人”也成为范寅良为国家培养更多青年设计师们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