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琰辉
(于都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赣州 341000)
神经重症(severe neurological disease)指高血压脑出血、重症颅脑损伤等神经性疾病统称,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恶心呕吐、感觉障碍等症状,伴颅内氧化应激反应,脑疝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增加躁动发生率,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性,因此需镇痛镇静治疗,以降低其应激反应,保证治疗效果、改善预后[1,2]。芬太尼为一种短效、强效麻醉镇痛剂,具快速镇痛作用。丙泊酚为速效、短效静脉镇痛药物,具不良反应少、恢复迅速等特点。相关研究表示[3],在镇痛镇静中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更有利于保证患者血氧水平稳定性,减少其神经功能损伤,降低躁动发生风险。为此,本研究结合我院收治的50例神经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于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神经重症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25例。A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3.52±11.20)岁;重症颅脑创伤12例、高血压脑出血9例、其他4例。B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5.30±9.42)岁;重症颅脑创伤15例、高血压脑出血8例、其他2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均经临床表现、影像学确诊;②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年会)分级Ⅱ~Ⅲ级;③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8分;④均接受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1.2.2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②凝血功能障碍;③颅内动脉瘤破裂;④既往精神疾病史;⑤麻醉药物过敏史;⑥研究期间死亡;⑦发病前脑神经损伤病史(创伤、脑神经病毒性感染、脑卒中等)。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改善脑代谢、脱水、降颅内压等常规治疗。A组予以丙泊酚:患者出现躁动时,通过静脉缓慢推注0.5~1.0 mg/kg丙泊酚(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国药准字H20040079,规格:10 ml∶0.1 g),推注时间约为30 s,依据患者肌张力减低,心率、血压下降,躁动停止等情况随时停止推注;首次负荷量后,以微量泵泵注1.0~2.0 mg/kg丙泊酚维持,持续至患者脑水肿高峰期过后。B组予以丙泊酚+芬太尼:在A组给药基础上,在患者首次出现躁动时给予50 μg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2076,规格:2 ml∶0.1 mg),与丙泊酚共同缓慢静脉推注;停止推注后予以0.6~1.0 μg/(kg·h)(500μg芬太尼+50 ml生理盐水微量泵注),持续至患者脑水肿高峰期过后。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心率)及生命体征(呼吸频率、体温)平均值;②比较两组给药后1、2、3 d躁动(SAS)情况,分值范围为1~7分(1分:不能唤醒;2分:非常镇静;3分:镇静;4分:安静合作;5分:躁动;6分:非常躁动;7分:危险躁动);③比较两组给药后1、2、3 d疼痛(VAS)情况,分值范围为0~10分(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分:重度疼痛),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受越严重;对于昏迷、无法主观评价疼痛感受者,由医师结合患者面部表情、肢体运动、肌张力、插管或拔管依从性进行VAS评估;④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比较 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比较(±s)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比较(±s)
组别A组B组n 25 25 tP平均动脉压(mmHg)87.30±7.20 84.52±6.15 1.486 0.149心率(次/min)79.85±9.20 75.97±6.37 1.734 0.089呼吸频率(次/min)17.86±3.49 18.34±5.12 0.387 0.700体温(℃)37.53±4.52 36.95±5.28 0.417 0.678
2.2 两组给药后躁动及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给药后1 d SAS、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给药后2、3 d SAS、VAS评分低于A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给药后躁动及疼痛情况比较(±s ,分)
表2 两组给药后躁动及疼痛情况比较(±s ,分)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A组B组25 25 tP给药后1 d 5.67±1.02 5.94±1.37 0.790 0.433给药后2 d 5.43±1.39 4.52±1.73 2.050 0.046给药后3 d 5.30±1.11 4.23±1.25 3.200 0.002给药后1 d 6.21±1.24 6.59±1.38 1.024 0.311给药后2 d 6.11±1.40 5.33±1.25 2.078 0.043给药后3 d 5.44±1.28 4.56±1.31 2.402 0.020
2.3 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 B组ICU住院时间为(13.43±5.38)d,短于A组的(16.52±4.20) d(t=2.264,P=0.028)。
神经重症指严重颅脑创伤、严重脑血管疾病、颅内压升高、复杂的颅内肿瘤等会造成严重神经功能损伤的疾病,脑神经损伤程度较严重,致残率、死亡率较高[4]。躁动为神经重症发病期间及发病后常见临床表现,可加重患者颅内氧化应激反应,影响预后,因此需实施有效镇痛、镇静方式,以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5]。
丙泊酚多用于静脉麻醉,给药后短时间内起到有效镇静作用,以保证患者生理机能稳定性,降低躁动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损伤[6]。Shin DJ等[7]研究发现,丙泊酚在γ-氨基丁酸中存在多个结合位点,抗氧化性良好,同时可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芬太尼镇痛效果理想,虽然会引起脑部血流减少,但可降低脑代谢,减轻脑组织应激性损伤,改善脑组织状态;其在与丙泊酚联合时,可加强镇静作用,减轻脑神经氧化应激性损伤,同时可发挥镇痛效果,减少疼痛感受引发的生理应激反应,进一步降低其脑神经损伤,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后1 d SAS、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给药后2、3 d SAS、VAS评分低于A组(P<0.05)。考虑原因为,与单纯实施丙泊酚镇静相比,联合芬太尼后可增强镇痛效果,减少因疼痛感受引发的躁动情况,提升术后镇痛镇静效果,降低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同时,两组在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中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联合干预并未对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造成明显抑制作用,提示联合干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保证脑循环稳定性,为后续脑神经功能修复提供良好生理基础。此外,本研究结果发现,B组ICU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考虑原因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丙泊酚干预中,虽具一定镇静效果,但受颅内创伤、手术牵拉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增加患者颅内氧化应激反应,影响患者脑损伤恢复能力,可在术后表现为躁动发生率较高、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恢复较为缓慢等情况,因此影响预后。而联合芬太尼后,可通过其镇静、镇痛作用,减轻患者手术及创伤相关生理应激反应,减少其脑组织代谢,降低脑组织功能损伤,使患者生命体征快速恢复,达到缩短住院时间之效。
综上所述,对神经重症患者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可保证患者脑部供氧状态,降低患者疼痛感受,减少其躁动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