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冬英
(黄骅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北 黄骅 061100)
长期以来,临床上常采取牙龈切除技术治疗前牙冠根折裂、后牙根折及牙冠下方病变,能达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经过这种外科疗法干预后,患者预后可能会因不符合生物学宽度原理要求,而导致术后病人发生牙周病变,最后造成修复或治疗失败,在增加患者治疗痛苦的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而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进步,牙冠延长术的干预模式应运而生,且其临床应用率不断升高,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牙龈切除术,成为残根残冠患者治疗或修复的主要手段[2]。牙冠延长术多应用于因各种因素所致的劈裂牙、短牙冠、残根残冠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牙齿健康[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72例残根残冠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牙冠延长术在残根残冠症修复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12月黄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残根残冠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纳入的患牙部位均为前牙。纳入标准:基础资料完整;牙体缺损≤3 mm,且未超过根长1/3;牙周膜未显现为增宽且冠根比例<1;认知无异常。排除标准:遗传性精神异常;未完成全程试验;与临床诊断评估不匹配;依从性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31.62±5.29)岁。试验组男15例,女21例;年龄19~43岁,平均年龄(32.45±4.67)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手术干预前,所有患者均需要接受口腔洁治、刮治操作,完成根管治疗,以此预防牙龈发生炎症和菌斑形成,经X线检测后,充分了解患者牙槽嵴顶部至牙根及釉牙骨质界,而后完成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牙龈切除手术:使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法国PRODUITS DENTAIRES PIERRE ROLLAND,国药准字H20140732,规格:1.7 ml×50支)进行局部麻醉。牙龈缘为手术内斜切口,全面切除覆盖面的牙龈组织,并充分显露出断面,再根据病人的表现予以消炎、牙周塞治剂等药物进行止血,间隔7 d后可将其去除。
1.2.2试验组 试验组实施牙冠延长术:首先综合性考虑患牙的断端位置、涉及范围,而后查看其邻牙、同名牙龈缘,以此作为依据来确保患者术后牙齿的整体美观度;分析计算手术的去骨量、牙龈缘大小和复位范围等,采用翻瓣手术和去骨技术结合,按照所需切除的牙龈量适当设计新的龈缘,翻瓣充分暴露于牙齿断面,通过高速涡轮将剩余的牙槽骨全部去掉,并将其与牙齿断面的间距维持在3~4 mm;刮除根面中剩余的全部牙周膜纤维,使根面平整均匀,将齿龈骨形态修整与邻牙相协调,将龈瓣修剪合理后进行复位手术,使断端面位于牙龈上1 mm左右位置;针对病人的反应特点,适当实施消肿干预;术后治疗7 d后,去掉牙周塞治剂,同时为患牙拆线;采用铸造桩进行行暂时的修复体制作;手术完成42 d后,若患者未表现出牙龈红肿、增生、牙周袋情况,可按照烤瓷冠标准完成患牙修复。
1.3 观察指标
1.3.1治疗效果 治愈:手术切口愈合,牙龈无肿痛,牙根面均匀,且其与邻牙牙龈边界没有明显差异,无牙龈袋,没有松动,冠缘位于牙齿下0.5 mm,且修复体的坚固度良好;一般:大部分切口已愈合,但牙槽骨仍出现轻度吸收症状,修复体并不松动且经X线检查后根尖并无异常现象,牙齿色泽正常但冠缘稍微平龈;失败评定标准:切口未愈合或愈合不良,牙齿仍呈现牙龈红肿,且冠缘完全露出,修复体松动或脱落,经X线检查后牙槽骨吸收明显。总有效率=(治愈+一般)/总例数×100%。
1.3.2牙周指标 主要对牙周袋深度和龈沟出血情况进行评定。①牙周袋深度:查看并详细记录两组病例入组前后的牙周袋深度;②龈沟出血:根据SBI测评质量表对龈沟出血情况进行评价,0分:龈缘、龈乳头的外表完好,检查龈沟后无出血症状;1分:龈缘、龈乳头显示有轻度发炎,检查龈沟后无出血症状;2分:牙龈有轻微发炎,颜色改变,但未发现肿胀、血肿,经检查诊断后伴有点状出血;3分:牙龈伴中度发炎,色泽改变,同时轻度水肿,经探查确诊时存在出血现象,血液已溢出龈沟内;4分:牙龈伴中度发炎,色泽改变的同时伴有明显水肿,经探查确诊时血液已溢出于龈沟外;5分:基于4分症状表现基础上,部分患者存在溃疡症状,经探查诊断后为自动出血。
1.3.3满意度 通过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术后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值与满意程度呈正比。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2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牙周指标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牙周指标(牙周袋深度、龈沟出血)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牙周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牙周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n 牙周袋深度(mm) 龈沟出血(分)对照组试验组36 36 tP治疗前2.71±0.62 2.65±0.71 0.6507>0.05治疗后4.92±0.96 2.74±0.62 12.2034<0.05治疗前2.43±0.75 2.32±0.64 0.6507>0.05治疗后3.58±0.65 2.17±0.54 10.7550<0.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6.2 2 2 2,P<0.0 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牙冠延长术是临床对残根残冠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主要手段,主要是去除其牙周围所对应的牙槽骨,并借此改变牙槽嵴间隙距离,使得二者维持在一定的距离,以此对牙龈沟底矫正部位进行重新定义[4]。修复前合理进行牙冠延长,可满足修复宽度要求,有助于患者长期保留住患牙及其牙齿健康的维护,可保证患者牙齿功能的正常,在减轻其牙病困扰的同时可提升口腔内的整体美观度。研究表明[5],牙冠延长术一般适合于以下情况:①将牙齿折裂至牙齿下方,影响牙体预备、取模、修复等进行;②修复体需重新建立生物学宽度、牙冠过短,而不能有效进行正畸治疗的病例;③如果龋坏在牙龈下,根管侧穿、牙颈下1/3处牙根吸收。
牙龈切除术主要是通过切除已增生并覆盖牙根断面的牙周组织,无法实现对嵴顶上方结缔组织以及结合上皮层附着位置的修复,当桩冠修补完毕后,其冠缘线会对生物学宽度形成影响进而对其附近的龈缘产生刺激,从而造成慢性炎症无法消退,致使牙龈出现红肿发炎现象,导致修复失败[6]。牙冠延长手术的实施原则是使龈缘部位高度下降,同时使其牙槽骨降低,以充分暴露健康的结构,在龈沟底部与齿龈嵴顶之间进行生物学宽度的重新设置,以适应其固有牙体组织的需要,而后再与修复体边缘、软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满足修复标准,使表面上皮向根部推移,至与根面平整处断端的水平高度一致,以拉长牙冠长度,从而确保为患牙制备出牙本质肩领,延长其使用寿命[7]。手术前,医生必须先严密精准判断冠根高度、邻齿高度、咬合关系、根分叉病变、牙槽嵴高度等数据,而后进行科学去骨;治疗阶段,在进行牙槽骨去除、牙龈修剪之后,须尽量保持根分叉区的龈缘组织,以形成正常龈乳头;在此期间,应尤其重视通过对患牙与邻牙之间的联冠修复,进而完成牙齿咬合的合理分布[8]。整体手术完成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牙槽骨吸收、牙龈退缩等对生物学宽度的影响,预防因牙冠长度过长而影响口腔内整体的美观度。
正常天然牙龈沟深度一般为0.79 mm,上皮宽度一般为0.97 mm,结缔组织1.07 mm,临床一般将龈沟底、牙槽嵴顶中间的恒定距离定位生物学宽度,一般为2.04 mm,建立稳定的生物学宽度能够实现牙周组织的健康[9]。重度龋、折断诱发牙冠断端在龈下的牙齿修复较为困难,针对于此类牙齿修需要避免对其生物学宽度产生破坏,冠修复体边缘终止线应尽量避免侵犯骨嵴顶上方结缔组织[10]。在此过程中,不良的生物学宽度修复体诱发不良牙周反应,会造成患者出现牙龈炎症及骨吸收。为残冠残根患者采取牙龈切除术、牙冠延长术进行修复治疗中发现,牙龈切除术修复失败、牙龈炎、牙周炎比例多于牙冠延长术,主要由于单纯为患者切除牙龈,牙龈、牙槽嵴高度未产生明显变化,在此状态下其中的生物学宽度恒定,牙龈会恢复原有水平,术后对其根断面覆盖会导致治疗失败[11,12]。对于残根残冠的修复,其中的修复体边缘线与生物学宽度之间存在差异,机体会出现骨吸收方式重建的倾向,龈沟内细菌、产物会诱发牙龈发炎,对于上皮、纤维组织产生溶解破坏,引发骨吸收,最终会造成牙体松动、脱落。牙冠延长术可将牙根断面充分暴露,能够获得更加健康的生物学宽度,修复体边缘及骨软组织之间可建立理想的关系,能够具备固有牙齿结构,使得整体的牙齿修复效果较为理想[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P<0.0 5);试验组治疗后牙周袋深度、龈沟出血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牙冠延长术用于残根残冠患者的修复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改善牙周相关指标。分析牙冠延长术具有稳定性强、修复时间短、长期维持修复牙体组织健康、美观性强等优势,防止了患者由于活动义齿、固定修复而形成的反复性损伤性,提升了患者术后的口腔美观度,对此患者的满意度较高[14]。
综上所述,牙冠延长术应用于残根残冠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保证患者牙体修复体的稳固性,有助于确保患牙周围组织的健康不受影响,治疗后口腔整体的美观度较佳,患者满意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