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松 江信桐
(1.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2.福建阳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16)
漳州市云霄县的威惠庙,位于福建省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西门外,是当地重要的史迹之一,也是福建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地方志书记载,威惠庙始建于唐中宗嗣圣(公元684年)年间,原称“陈将军庙”,首祀开创漳州的先驱陈政将军。未几,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主要将佐亦入祀该庙中,且以圣王陈元光为主神。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4年~公元1037年),漳浦县令(时云霄属漳浦县)吕璹的《谒将军祠》诗,有“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之名句存世,首推云霄开漳古迹,彰显世人。即是今海内外现存周知的福建最古之开漳圣王祠庙。迨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朝廷颁诏赐名“威惠庙”,这是“开漳文化”的发祥地福建省云霄境内,最早将开漳陈将军庙命名为“威惠庙”的史证之一。
明嘉靖九年编纂的《漳浦县志·祀典》有载云“威惠庙……始建于云霄”,后因岁月沧桑,历经战乱,庙祀迭废,威惠庙几经修复。如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及清道光、光绪年间,威惠庙先后都经历过重建或修葺,且立有碑刻多方。威惠庙虽经多次兴废,但仍保始建之格局。据史料载,元时,威惠庙曾毁于兵灾,现存的建筑物,大多为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当地贤达吴永绥筹资重建,复经明清两代乃至当代数次维修,便是威惠庙今日之基本格局。现庙中祀奉的神灵,依然是当年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祖母魏敬、父陈政及陈元光之妻种氏、子陈珦、女陈怀玉,还有其麾下主要将佐马仁、李伯遥等神像,被海内外信众尊为开漳祖庙。
威惠庙于1985年被当地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当年成立了威惠庙董事会。该庙于1970年代末曾简易维修过,另于1993年重修。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威惠庙榜上有名。
对于艺术研究者而言,威惠庙对于他们的吸引力,除去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建筑之外,其漆绘艺术魅力吸引着每个艺术研究者的目光,本文对于福建漳州云霄县威惠庙漆工艺的分析研究,就是一次粗浅的尝试。
福建漳州云霄县的威惠庙,其漆绘艺术的图式题材,以连环画式的漆画出现,内容丰富多彩。一种是围绕着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盼,如祈求平安、吉祥如意的意愿等题材内容;另一种是对英雄传说故事类题材进行绘制的,很自然的,这类题材自然与威惠庙创建的历史分不开,也就是说其漆绘题材内容,离不开赞颂陈将军开漳创业伟绩、祈求天官赐福等寓意。
漆绘的图式,以一人或者多人场景,来营造具有故事情节的画面,图案中的人物造型,均来自名著典故里的神话故事或者历史名人英烈的传记故事,画工、漆工们运用不同色彩与技法加以表现。整个庙宇的装饰漆绘艺术,就其题材与内容的图式来分析,还可分为人物、水族、花鸟走兽、博古图、线条图形等几类。
门神类漆画彩绘,是庙宇彩绘的一个重要内容。作用是驱鬼镇邪,多以人物为题材,并且依照主祀供奉的神祗,绘制不同种类的门神。
威惠庙中门的漆绘门神,是神茶和郁垒(见图1,图片内容:福建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正门上的漆绘门神茶神、郁垒。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下午13:41。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西园街工农路威惠庙中门。摄影:林玉松),相传,两人是黄帝派出的鬼门总管,专司捉鬼捕妖之事,他们手持大斧,形象十分威猛。威惠庙门神的整体装束,以显示神武的铠甲为主,门神的双护膝、护肩、腰带等装饰,多以金箔贴饰,也就是闽南地区民间俗语中所言的“五甲金”。笔者在实地调研时,拜访了当地的漆工胡联祥师傅,他向笔者介绍说:“五甲金”的作用,一是战甲的绘制要考究,其主要保护的位置要准确;二是要绘制出两位门神的威武神气,以彰显其震慑力。
图1
门神通体的铠甲,都描绘着许多传统纹样,尤其是前胸的位置上龙的图式,鳞片绘制得层次分明,周身环绕着云纹。下摆的位置,则绘制着汹涌澎湃的海浪式水纹。彩绘的技法,均以线描为主,再填以红色、黄色、绿色漆。
威惠庙左右侧门的门神,则是以绘制文臣、侍女的形象为主。文臣与武将搭配,面貌较慈祥,寓意当以赐福为主。侍女的形象(见图2,图片内容:福建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右侧门漆绘手持如意、天书的侍女门神。拍摄时间:2021年10月11日上午10:10。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西园街工农路威惠庙右侧门前。摄影:林玉松),为头戴金色凤冠,脖颈上佩戴华丽的配饰,服饰飘逸,两位侍女门神,一个手持天书,另一个手持如意,两者均慈眉善目,眼神笃定。这也是在庙宇门神中较少见到的以宫娥为门神的案例。通常情况下,在福建漳州地区,一般以宫娥、杂役为门神题材的绘制,多出现在祀奉观世音或妈祖等女神的寺庙中。而福建漳州云霄县的威惠庙,除主祀开漳圣王及其将领以外,还奉祀了圣王的祖母魏敬和圣王之女陈怀玉,而她们都是女性,由此缘故,出现宫娥为门神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2
实际上,在闽南民间庙宇门神漆画的造型人物行列中,还有隋末唐初的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其中,秦叔宝被绘制成白面凤眼执钺,尉迟恭被绘制成黑面环眼持鞭,对比是十分鲜明的。而佛教的门神,一般有护法神韦驮、珈蓝菩萨、金刚哼哈二将(即民间传说中鼻哼白气制敌的神将郑伦和口哈黄气擒将的战将陈奇)、四大天王等,都是依据当地民众奉祀神祗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门神图式。
通樑、板扇,是威惠庙漆画彩绘的一个重要装饰重点。彩绘的题材较为多样,所绘故事,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干脆就是当地圣王入漳、驱逐寇贼、恩泽惠民的史迹去绘制的专门漆画,如威惠庙通樑上绘制的歌颂开漳圣王入闽,开疆拓土的“圣王凯旋”图(见图3,图片内容:威惠庙前殿通樑上的圣王入漳漆画彩绘。拍摄时间:2021年10月11日上午10:10。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就很有代表性,画面展示了陈圣王驱逐寇贼凯旋而归的欢庆场景,人物有侍女、官员等,画面中,孩童的衣着华丽,战马昂首挺胸,徐徐而归。
图3
该庙板扇上的漆画也题材多元,其中有描述手持宝物的众仙人,各自神态悠然,他们乘风破浪,正赶往瑶池赴会(见图4,图片内容:威惠庙前殿板扇上八仙过海故事题材的漆画彩绘。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下午14:23。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见图4,作者亲自摄于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的场景。此外,威惠庙前殿的通樑及板扇上的漆画彩绘图案,还有不少涉及神仙佛祖题材的画面,如郭子仪拜寿、老仙献寿桃、天官赐福、新科拜相等等。
图4
威惠庙的通樑及板扇漆画彩绘图案,多以连环画的形式配合一人或多人的场景出现为主,周围附以楼台、吉寿文字、松树等,很具有故事性,每个图案,又都有其自身携带的象征寓意和隐喻文化韵味,如六角钱纹,象征财富,莲花纹,象征圣洁,石榴纹,象征硕果累累,蝙蝠纹,象征福寿等,所含文化民俗的信息量极大,有知识传播和道德教化的意义。
威惠庙里的神桌、神龛装饰,以浮雕和镂雕为主。都是重修时期庙内木构件同一雕刻师傅手艺,他以传统的手工、凿斧一次雕刻完成的。其中的浮雕造型,又是以高浮雕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浮雕显示的图案画面,更显得错落有致,高低深浅,变化多样,层次感强。据庙宇管委会的师傅介绍,神桌、神龛图式以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见图5,图片内容:威惠庙内案桌上装饰的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漆绘图案。拍摄时间:2017年4月18日下午14:17。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五蝠吐牡丹”(见图6,图片内容:威惠庙内案供桌上装饰的五蝠吐牡丹漆绘图案。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下午14:24。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驱虎带草尾”等题材出现。
图5
图6
供桌的边缘,环绕着木雕花板,上面的雕刻题材,多采用牡丹纹、祥云纹、水纹及卷草纹等展现了对神桌、神龛整体化的装饰作用,且整套雕刻图案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画面格局,再结合以富有故事情节的连环画样式的场景,或歌颂陈将军英雄伟绩的历史故事,或带有祈求人们美好愿望的神话传说,以浮雕艺术的造型形式,显现出强大的文化底蕴。如供奉魏妈的神桌上的装饰雕塑,除了常用的花草纹样外,还有镂雕有“双凤朝牡丹”等图图案,在其下方,是以在板扇上鎏金绘制魏妈生平事迹的故事,作为整体装饰的组成部分。
用“雕梁画栋”来形容闽南地区庙宇装饰艺术的特点,最恰当不过了。木雕是庙宇木构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惠庙的装饰木雕艺术,就是众多闽南庙宇的代表之一。殿内立梭形圆金柱四根,下覆圆鼓行柱础。内外金柱间的五架梁上,分别装饰有两件瓜筒,柱上承三架梁,三架梁上装饰着脊瓜柱支撑脊檩(见图7,图片内容:威惠庙内木结构漆装饰瓜筒。拍摄时间:2017年4月19日上午10:04。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
图7
据威惠庙里的师傅介绍,瓜筒,即是闽南俗称的“金瓜”,也就是南瓜。威惠庙里木架构上雕刻的“金瓜”,多为樟木材料雕刻,闽南语谐音“金瓜”,具有象征金玉吉祥、多子多福的寓意。雕刻的组合样式,分为“三载五瓜”或“五载三瓜”,主要是根据庙宇投入经费建筑的预算,来安排雕刻样式的选择。瓜筒的装饰,以中国传统图案中对称式漆绘为主,所选装饰纹样,有卷草纹、云纹、波浪纹、花卉纹样等。金瓜的左右装饰纹样,呈对称式,红、金、绿三色,描绘水草、云彩、花卉等自然物,富有平衡感的图纹,再结合富丽的色调,显得不失庄重,又具华丽感。庙中木瓜斗拱的雕饰最为精细,梁架的彩绘,金碧辉煌。殿内狮、蟹、象形的驼墩和鱼龙雀替等造型形象,奇特生动,极富神韵。大殿两侧前檐柱与外金柱间的穿插枋上,安置木雕金狮、象驼墩各二件支饰抱头梁。下雕刻“鱼乐图”、“福兽图”(见图8,图片内容:威惠庙内大殿穿插枋上的木雕漆画“福兽图”。拍摄时间:2017年4月19日下午14:40。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
图8
木雕画“福兽图”,以麒麟、大象、鹿、狮子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造型,再饰以松树、云纹等背景图案,营造出一幅众吉祥神兽同欢共庆的祥和画面。金柱梁枋下,又有精雕的龙、凤雀替。内金柱下,覆圆鼓形柱础,础面浮雕着夔龙的图案。外金柱下覆鼓形石础,石础上刻“八宝”的图案各四帧。天井两侧,配两廊,各置一神龛。右廊神龛为“辅胜将军”李伯瑶殿,李伯瑶殿前两侧的木屏雕刻,展示着李伯瑶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历史人物故事画二帧(见图9,图片内容:威惠庙天井右廊“辅胜将军”李伯瑶殿木屏上雕刻的历史人物故事。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下午13:43。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左廊神龛为“辅顺将军”马仁殿,马仁殿两侧的木屏上,配雕马元帅英勇杀敌、州民犒军的生动历史场景(见图10,图片内容:威惠庙天井左廊“辅顺将军”马仁殿木屏上雕刻的马元帅英勇杀敌、州民犒军的生动历史故事。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下午13:43。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
图9
图10
柱头和悬挂,也是威惠庙庙内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庙前殿前廊梁架上的扛樑力士“憨番”(见图11,图片内容:威惠庙前殿前廊扛梁上的力士“憨番”。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下午13:33。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其人物造型,不同于庙内其他人物形象。他头顶着一头卷发,眼睛睁圆,微微翘起的胡子很有个性特点,使得这个人物造型显得逗趣可爱。有关“憨番抬庙角”造型的题材来源,福建师范大学李豫闽教授在其《闽台民间美术》一书中,有如下描述,“憨番”的形象“……在庄伯和《民间美术巡札》之《老番站庙角》一文及台湾民间传说至历史文献中,均有迹可寻,可溯源至出土的西汉帛画及后来佛教艺术等源流。”[1](226)
图11
所谓“憨”,指愚笨、憨厚;所谓“番”,是泛指所有汉族以外的边疆民族和域外族群。“憨番”一词,本身即具有强烈轻视外族的含意,让他们形象的化身“憨番”来扛庙角,或举大杉,威惠庙中的“憨番”形象,以狮身形象出现,卷曲的毛发逗趣,双目圆睁,表情略有“憨番”的憨厚、滑稽的样子,其意义雷同于“憨番”(见图12,图片内容:威惠庙内“憨样”狮身形象造型雕刻。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下午13:41。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此类型的庙宇装饰形象,除了在闽南庙宇出现,亦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台南振兴宫的正殿也有出现,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海峡两岸的艺术交流往来,渊源长远,有迹可寻。相较于“憨番”,威惠庙的另一柱头,也有与之类似却是以动物形象出现的“憨样”。
图12
威惠庙的柱头装饰以龙首鱼身的“飞鱼”(见图13,图片内容:威惠庙内柱头装饰雕刻的龙首鱼身的“飞鱼”造型。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上午11:08。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口悬茶花的凤、威武的狮子样式为主 “飞鱼”,带有沿海海洋文化的形象。而庙宇内、外的悬挂以莲花样式、花篮样式为主,或是以圆雕式形态出现的金箔装饰结合彩绘的造型形象。(见图14,图片内容:威惠庙内柱头装饰圆雕的花卉造型。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上午11:08。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
图13
图14
由于闽南地区气候潮湿,对于以传统木构架建筑方式为主的威惠庙,不利于建筑木构架材质的保存。所以,工匠们利用油漆防水、防蛀的特性,采用漆工艺彩绘的形式进行艺术装饰的同时,还具有对木构架建筑防潮防蛀的实用效果,因此,对于彩绘的木材选用,也是有所讲究的。
笔者在撰写本文时,为了解漆绘工艺材料的运用情况,还专门拜访了云霄县当地庙宇漆绘工艺技术的著名技师胡联祥师傅,他早年毕业于鹭潮美术学校(现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据胡师傅介绍:在闽南地区,庙宇建造的时候,需要运用大量的木材,材质的优劣高下,则根据具体建庙者筹款的情况和能购得的材质而定,但不论怎样,对于建庙用的木质材料,都要进行技术处理。
对彩绘装饰部分木材的表层进行处理,就是在木材的表层刮上用血料灰、桐油灰等特殊材料调制的灰料。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木构件长期使用后,木料出现开裂或虫蚁啃食的情况。桐油灰,又称“油灰”,主要原料为桐油和各类贝壳灰。在福建地区,主要是在闽西地区,有专门种植的大片桐树林,桐油不缺。早期的桐油,都是要通过农资公司购买的,漆绘师傅要对买回的桐油进行熬煮,在熬煮的过程中,还要加入氧化铅、红丹等催干剂。
如今材料的更新太快了,为了更有效率地完成庙宇的彩绘工程,早年使用的桐油,已被调和漆代替了。从天然生漆中提炼出来的大漆,也逐渐被腰果合成漆或现代工业用合成聚氨酯漆所代替。色漆也不再单纯使用,一般都会结合丙烯颜料、国画颜料调和后再进行彩绘。
宋代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有用桐油调制灰料的详细记载“……炼桐油之制:用文火煎桐油令清,先胶令焦,取出不用,次下松脂搅候化;又次下研细定粉。粉色黄,滴油于水内成珠;以手试之,黏指处有丝缕,然后下黄丹。渐次去火,搅令冷,合金漆用。如施之于彩画之上者,以乱丝揩搌用之。”[2](163)
血灰,是以不掺水和盐的猪血为原料,加入稻草相互研搓,待血块研磨成血浆加入磨成灰的牡蛎壳灰凝结后,再加入适当的水调和粘稠度即可使用,作用和桐油灰是一样的。在闽南地区,庙宇里木质材料的技术处理,一般都不使用血灰。早期庙宇的室内彩绘,主要是树漆(现今的大漆)用的最多。由于历时长,还容易受到天气温度变化的影响,再加上工序繁琐,使用者常有使用不当的情况出现,因此,渐渐地被现代调和漆、化学漆所替代。在已经建造完毕的横梁平面上,白乳胶结合白土的“腻子粉”搅拌,刷于木建上,也可以用来保护木料。
威惠庙大部分的内部漆画装饰彩绘,都采用综合彩绘方式出现,即用彩色的腰果合成漆结合丙烯颜料进行彩绘。在进行彩绘前,普遍都先作一层底子,也就是工序里的“地仗”,功能是为了便于上色。威惠庙的通梁、板壁都使用地仗,接下来用铅笔勾出要彩绘的纹饰,这样算是完成了彩绘的最初工序。
据胡联祥师傅介绍,通梁的壁画、板壁的画稿,都是师傅自己有画谱粉本的,然后,根据经验再画到相应的图案上去,一般是使用4B或者5B的铅笔画底稿,再用毛笔画全草稿,内容通常是山石、鸟兽、人物,最后开始上彩。板壁在施彩前作一层底子,再用毛笔开始着色漆,为了使色彩更丰富,漆画彩绘的同时,也会结合丙烯颜料进行绘画。以颜色的明度、纯度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衣纹飘逸,战马奔跑的雄壮,使画面充满灵气,惟妙惟肖。
门神的漆画彩绘,亦有共同的特点,门神漆画彩绘,也是庙宇彩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是驱鬼镇邪,绘画题材,多为人物,并且依照主祀神祗的座次,来绘制不同种类的门神。威惠庙中门绘制武将、文臣,仕女绘制于左右门。文臣面貌慈祥,彰显神灵精神,色彩以平涂为主,线条则全凭疏密来表现衣物纹理的变化和层次关系,而衣饰纹样图案,则以勾线进行描绘,再着以平涂敷色(见图15,图片内容:威惠庙大门右侧门漆画彩绘侍女的裙摆及纹样图案。拍摄时间:2016年12月2日下午13:34。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
图15
威惠庙漆画彩绘里的仕女的服饰,衣饰纹理,彩绘得异常精细别致,线条勾勒得也看着流畅,服饰凸显华丽,但又不失庄重,可谓惟妙惟肖。
区别于漆画彩绘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另一具有民间特色的绘画方式——擂金铁笔画。其工艺流程,是将金箔擂碎为金粉,经过细密的过筛、备用。金箔的含金量高,色泽经久不变,闪耀光泽,同漆画彩绘结合,使得色彩更加鲜艳,丰富多彩。金箔的使用工艺久远,如明代《天工开物》等文献史料都有相关记载,现在也依旧沿用这种传统制作工艺。早期的金箔,大都来自泰国的进口,成本高,购买难度大;现在的金箔,基本上都是南京出产的金箔,含金量为98%,也称库金,纯度较高。
据云霄县当地的漆画彩绘师傅介绍,擂金铁笔画,实际上就是把现成的金箔,隔纸捶打成粉末状的金粉备用。而后对板壁、笼扇、通梁需要绘制的地方,先作好红色或黑色的底子,再对已经打稿上去的人物、山石、鸟兽等图形,均匀平涂透明色底漆。底漆平涂,不能太厚,亦不可太薄,太厚了干的时间太长,太薄了金粉粘不住,待1至2小时后,以手指轻轻按压,底漆不粘手指又未完全干透的状态下,将金粉均匀撒在着底漆的图形内,待2至3个小时后,金粉完全和底漆黏住。在底漆即将干透的阶段,以特制的铁笔(笔尖为铁质、尖头的笔,一般师傅级别的工匠,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特别定制铁笔)笔尖头,在铺满金粉的图形内,以刻、画相结合的手法,绘制出人物的五官、衣纹,还有山石鸟兽的纹理、形态。这种绘制方式是非常考验画匠师傅的经验,如“八仙过海”的局部,人物的神态、身形姿态,山石丰富的纹理、鸟兽的形态等,都在较短的时间内要精确、到位地刻画出来。一旦刻画出现差错,前面所有的工序,都要重新来,透明底漆也打磨干净,重新作底、打稿、着底漆、撒金粉、刻画,耗时耗材。这有别于潮汕庙宇室内的漆画彩绘的手法,潮汕地区庙宇“一般将楹木漆成红色,将橼子漆成蓝色,称‘红楹蓝桷’。”[3](308)威惠庙的内部装饰,几乎都是漆画的综合彩绘,漆工艺做工精细,凝聚了工匠师傅的经验技能以及他们对这一职业的尊敬之心。
上文提及的描金,实际上,从古至今广泛地应用于漆工艺器物或者漆画中。沈福文先生称之为“描金银据庙漆装饰法”。王世襄先生有更加详尽的表述“……将打磨完中涂漆,再髹涂红色漆或黑漆,这层叫做上涂漆。干燥打磨平滑后……推光发亮后,用半透明漆调彩漆。薄描花纹在漆器上,然后放入温湿室,待漆将要干燥时,用丝棉球着最细的金粉或银粉,刷在花纹上,花纹则成为金银色。如过早刷上金银粉,因漆尚湿,不但要粘多量的金银粉,且不会显出明亮的金银色泽。”[4](86)
木雕装饰技艺,在中国数千年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庙宇建筑亦是如此。木雕是庙宇木结构建筑装饰艺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素有“雕梁画栋”之说。云霄县的威惠庙,在历经数代重修的变革中,至今依然延续了这种具有“雕梁画栋”特色的装饰风格,工艺技术精细,圆雕、浮雕、镂雕等雕刻技艺,惟妙惟肖。而漆工艺在其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梁枋、悬挂到供桌,无处不在的漆工艺装饰,显得繁复华丽。
威惠庙殿内,几乎每段梁枋上、下,都装饰有精美的木雕花板,吊角花(见图16,图片内容:威惠庙内梁枋上、下装饰的木雕吊脚花。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上午11:05。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弯板花(见图17,图片内容:威惠庙内梁枋上、下装饰的木雕弯板花。拍摄时间:2016年12月1日上午10:11。拍摄地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内。摄影:林玉松),都采用浮雕、镂雕相结合装饰技艺,漆画彩绘,主要以绿、金、白为主要色调,局部用粉色和黄色作为图案的装饰色,稍作点缀,白色则是作为轮廓线和过渡色彩起到衬托诸色的作用,使得诸色过渡自然。刷色漆前,要仔细检查颜色标号,准确刷色,浅色一般要刷两道,第一道色要完全刷实、均匀,顺着纹饰部位的横向刷;第二道色,则讲究轻、快、利落,才能使颜色浓度一致。根据镂雕的深浅层次关系,描绘不同明度的色彩变化,可在视觉上更能感受到凸起的镂雕立体造型。一般彩绘的完成,都要用深香色或金色在花纹处描绘一遍,这道工序称为“压老”,会使花纹的显现更加突出。
图16
图17
威惠庙里,另一具有闽南庙宇装饰特色的技艺,是圆雕贴金,行话称“古板金”。庙内柱头上的狮子、柱下的“飞鱼”及莲花悬挂的下垂部位,都是使用这种装饰技法,行话称“安金”。据胡联祥师傅介绍,这种漆工艺技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全部为手工贴金箔,先将合成大漆加入一定比例提炼出来的成品桐油,搅至均匀后,罩上一到两层,等候6至8个小时(也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气候、温度的变化来判断,气温高、干燥,漆干得快;相反,温度低,湿度大,漆干的时间也相应的就比较长)后,在漆不粘手的情况下,就可逐一贴上很薄的金箔,再以棉花轻按压实,确保金箔都黏贴均匀,待干就算完工。这种工艺技法运用的成功与否,主要是根据工匠师傅多年的工作经验来判断漆干的程度,是否适合贴箔,怎样处理,才能贴的又好,又省金箔。为了达到奢华的视觉效果,部分构件要在“压老”前贴金,贴金前,还要先包胶,也就是在相应部位,刷上一道和金相似的石黄色,这是为了使金色丰满不发灰。包胶的工艺技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较少油性的黄胶;另一种是用油胶(因为油胶托金性较强,打一道即可),现在的工程做法,是多用油胶。据胡师傅介绍,贴金箔的庙宇装饰,现在依然盛行,只是为了更节省时间和耗材,原来使用的合成大漆,逐渐被现成的可缩短工期的速干涂料“安金膏”所代替。由于金箔的使用成本太高,所以,工匠们又琢磨出一种“假金箔”的做法,即用铝箔、酒精调黄色漆颜料,再上一道薄油的做法,来达到“贴金箔”工艺的视觉效果。
威惠庙里展示的漆工技艺,在该庙立体造型装饰中的运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结合漆画,漆工艺制作两种方式,融合了绘画艺术和漆工艺技法的形式,创造了威惠庙漆工艺的典范之作,是闽南地区民间美术极具艺术感的实例体现。
福建省漳州市辖境内的云霄县,作为闽南沿海的一个小县城,依山临海,海洋文化已经融入当地民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在云霄县威惠庙,我们亦能看到工匠们取材海洋天然装饰材料的材料选择与工艺绝技——“假石片”的运用。
“假石片”,实际上是内层具有五彩光泽的贝壳,也称螺钿片。漆工师傅们把购买来的螺片,放在石片上烤焙,螺片受热与外壳逐层分离,擂碎,过筛,呈细碎片状。“假石片”的使用,大部分是用在对威惠庙内的供桌及门扇上纹样图案边缘的装饰,一般都是罩红色、绿色、蓝色底漆,在漆半干的状态下,轻轻将螺钿碎片均匀地吹粘在色漆上。由于螺钿片在光的作用下具有五颜六色的反光美感,敷在漆画上,也能映衬威惠庙内华丽的装饰效果。
漆工艺,是绘画艺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而产生的手工艺术品,既有民间美术的意涵,又有其独特的美学特点。恰如杭间先生在其《设计的善意》一书中提到的“……手工艺的新美学,不是传统美学的发展,也不是一种新的风格,更不是一种新的样式,而是回故乡路上的那只‘兔子’所给的一切……”[5](35)的观点。
威惠庙的漆绘工艺,从一幕幕场景化的漆绘图景,就看出其承载的闽南民众对开漳英雄的尊敬和寄托人们通过这样的信仰奉祀,来对象化地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还有,对庙宇内部的漆绘工艺的典范装饰,对于闽南地区寺庙建筑设计构件的漆绘工艺装饰,起非常标准与样板的作用,各种极具闽南沿海特色的图案纹样,如花草纹样、海洋生物形象等的运用,对庙宇建筑的艺术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漆质材料不仅色彩华丽,对于木结构材料的长期保存也能显示出其特殊的功能,对庙宇木造构架起到很好的装饰和保护效果。
漆绘工艺,作为民间绘画与工艺结合的一种艺术,兼具实用性、审美性、民俗性的特点。实用性和民俗性,是庙宇漆绘工艺艺术活力的保障,而审美性,则是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它们都在闽南寺庙“雕梁画栋”般的装饰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寺庙漆工艺,经历一代代闽南艺人工匠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闽南民众民俗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民间寺庙装饰艺术具有民俗化倾向,往往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和关注,有关寺庙漆工艺手工艺传承的相关文献史料,记载极少。
实际上,社会上的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其自身的行会制度,有关“画工塑造匠”的行会制度与活动,秦岭云先生在《民间画工史料》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封建社会各种手工行会中,画作属于‘八作’行会之一。画行匠工的工资稍高于其他行业,各行聚会时,例请画工上座,迎神宴会的时候,画行的仪仗和队伍走在队前。社会上对有名气的画工,还特别客气地以‘先生’相称……”[6](206)寺庙里的漆绘工艺,是绘画的画工和漆工工匠相结合的艺术,而同在一个地方同行业者,往往出自不同的师门,为了保障其共有的权益,各行业都有自己行业不成文的规章制度,也有行话、口诀及门道习俗等有形与无形的规范。
在采访胡联祥师傅是,他告诉我:漳州地区云霄、诏安、漳浦等县的漆绘工艺师傅,几乎都是当地人,偶有隔壁潮汕地区的漆绘工匠师傅往来加入,一般包工方都是采取分别把土建、木雕、漆工艺等承包给各位师傅的做法,责任到人,那师傅就带着自己的三五个徒弟,奔走县、镇或村,承揽寺庙漆绘的活计。胡师傅这个行当,早期的时候,还保留着清代的拜师规制:即徒弟先跟漆工师傅跑腿,打杂。经过一定时间的考核,师傅觉得此人勤快、有悟性,就答应收其为徒,选择吉日,徒弟带上茶叶、柑橘、香烟、酒等礼物,拜见师傅,行拜师礼。师傅收下礼物后,给徒弟一个小红包算是讨喜。拜师礼后,即为正式的入门弟子,为期三年。为徒期间,徒弟义务为师傅跑腿、打杂,甚至管理师傅家生活起居等琐碎之事;只是在闲暇时间,或者师傅赶活儿的时候,师傅才会把一些较简单的手艺活儿,交代给徒弟学着做,如刷底漆、填色等初级入门的活儿,而对于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活”,师傅是不会轻易让徒弟插手的,一来是怕徒弟缺乏经验,容易出错,浪费材料,毁了承包的活儿;二来是每个师傅,都有自己擅长的技术绝活儿,如有的师傅擅长漆会工艺中的漆绘,有的擅长贴金、擂金画,所以,师傅们都会对自己本事的核心技术,有所保留,即闽南话常说的“留步”。待学徒三年期满,师傅才开始逐渐教徒弟一些更具技术难度的漆会工艺技法。学艺期满后,师傅还会送徒弟一套漆会工艺的基本工具,而作为徒弟,需置办酒席宴请师傅、师母,回送礼品,即为“出师”。如此独特的师徒传授方式,也证明了民间工艺传承,有其“私密性”的特征。
根据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即便是到了今天,虽然偶有寺庙漆绘师傅收徒弟还需实行拜师礼的,但已经十分罕见了。今天的年轻人,大都是跟着上一辈的漆工艺师傅们打杂,赚工钱,师傅做什么,他就学着做什么,技术也没那么多严格的讲究了。另外,由于现在寺庙的漆绘工艺活计,不是常年都有,又游离分散在不同的市、县、村,而今的许多年轻人早已不再热衷此行业。民间寺庙漆绘工艺的传统传承方式,正在逐渐走向式微。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众多新型材料被不断发明出来而且立即被工程技术领域采用,人们在追求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也在想尽办法让材料及工艺驶入事半功倍的捷径。据笔者实地田野考察收集到的材料分析,现今许多新建不久寺庙里的装饰艺术,早已偏离了传统“精工细作”的技术流程。虽然漆这种材料独特的性能,决定了寺庙漆绘工艺有“慢工出细活”的特点,受时间、气候、温度的变化而不时间不能确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现代化工合成漆材料的替代及速干剂、稀释剂、丙烯颜料等大量使用,出现了寺庙修建不过几十年,就经不起风吹日晒而彩绘褪色的情况,甚至层层脱漆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可见,寺庙漆彩绘的材料与工艺标准,也随着老一辈工匠们的不断逝去,也逐渐失去了严格的规范,比如过去宫庙、祠堂绘画图式有别的规制,没人遵守,现在的工程变成了一种“讨饭吃”蛮做活计,承包的工程队以自己有限的认知能力,随意变换着建筑彩绘的人物、花鸟等形象,使得从题材到技法都失去了原有的民间艺术的魅力和美感。加之越来越简单化的漆绘工艺技法,此前那些传统的裱布、刮灰、描金、髹饰、黏贴等工艺流程和技术环节,也被随意的代笔和简单的描画所替代。这些传统漆绘工艺的消失,也必然带来目前留存在世的寺庙优质典范的漆绘艺术的逐渐消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民间庙宇的漆绘工艺是不是应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威惠庙的鼎盛香火,也证明了广大民众追求属于自己的民俗信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精神的依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寺庙漆绘工艺的创新,也是该行业未来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漆材料的选择上,当回归传统。中国几千年的漆文化,证明了大漆即是此工艺品艺术历经千年依然保持当初的艺术美感,这一点从汉代墓葬出土的闻名世界的漆器就可窥见一斑,其制作精巧、色彩鲜艳、纹饰优美、装饰精致,已经臻至高峰。所以,保证原始漆材料的质量,是关键,而现今中国漆画的复兴,也逐渐回归漆材的原始大漆,除了可经岁月沧桑的洗礼,另一方面,自然漆也是环保材料,寺庙之漆绘工艺,亦可借鉴,将漆画髹漆、变涂、黏贴、堆高等传统漆工艺技法,慢慢回归到传统的漆工艺中来,再现有其古朴的风貌。当代漆工师傅们,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断进行美术绘画的基础训练,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这也是对中国传统图案、图式特征及寓意内涵的理解深入拓展的最佳路径。
对福建漳州云霄威惠庙漆绘工艺进行研究,是在对我国闽南地区民间寺庙漆艺田野调查取得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而分析研究其审美价值及对现代设计发散性思维理念的新拓展。当然,田野调查的本质,绝非是为了调查而调查,它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理论最基础的源头。基于此,笔者对福建漳州地区云霄县威惠庙漆工艺的深入研究及对现代漆艺产品的制作工艺可以起到知古及今、融会贯通的作用。
在建筑结构上,威惠庙采用传统木构架建筑方式,室内装饰,采用民间漆绘工艺技术。漆艺材料的运用及颜色搭配等,都融入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这一切都体现在这该庙的装饰艺术细节中。另外,威惠庙装饰艺术中显现出受海洋文化影响的艺术元素,使其地方艺术特色中,增加了海洋文化艺术元素,这一点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发掘。
笔者的研究,也有与今天漆绘工艺的对比内容,我们能感受到古今的差异:前者较为纯粹,后者较为杂糅。而这样的审美特点,又是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的。通过对前人建造寺庙时的艺术情感的梳理,可以更好的为现代艺术服务,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都能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古今艺术情感的共鸣之音。在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中,不仅仅局限于保护还是传承的线型思考,而是通过更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审美情感的多元表达,这倒是我们在田野调查及学术研究之后,更应该思考的前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