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克达 于冠超
(1.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承载着鼓动与宣传的使命,具有武器与工具价值的革命美术,作为一种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烈、具有政治导向的视觉艺术,在明确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技法的指导下,于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延安鲁艺美术部,①是抗战期间革命美术的策源地,1942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和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方法及目的。此后,诞生了一系列服务于抗战、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术作品,并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各解放区,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由于“日伪”对东北地区长达14年的文化钳制,美术创作也属于被殖民管控的一部分,在“日伪”管控下的东北美术,呈现出一种病态的面貌。随着延安鲁艺的老师和学员,在抗战胜利后进入东北地区,他们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以服务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为主要工作任务的美术活动,使革命美术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美术发展的主体。
创办于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延安鲁艺,其创办的目的与意义,在创立缘起中就已明确展示出来“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1]同时,在其教学方针中规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1]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延安美术创作的基本立场与前进方向,确定了其服务于抗战、服务于民族解放斗争、服务于政治的根本使命。由此,开启了延安革命美术结合现实革命形势,以木刻、新年画、漫画等媒材为主的全新创作模式。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其“引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2](89)“讲话”发表后,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加强,为人民服务、为抗战服务的创作观念与具体操作方法得到系统的强化。随着革命形势的好转,发源于延安解放区的美术创作观念与艺术表现形式,被传入到各个解放区,并在结合各地实际的具体工作中,生成了不同的美术作品面貌。
抗战胜利后,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战略性地位,党中央成立了以彭真同志为主要领导的“东北局”,并将大批政治、军事、文化组织直接调入东北地区,以期获取东北、依托东北,实现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为起到工具与武器作用的文艺队伍,尤其是美术创作队伍,亦随同党中央派驻的干部队伍,在抗战胜利的初期即迁入东北地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土地改革,配合部队共同打赢解放战争的各大战役,其开展的各项文艺活动,也依此主导的政治方向而陆续进行。经此,革命美术活动,也渐次在被日伪政府控制长达14年之久的东北黑土地上逐步展开。
延安鲁艺在东北地区的活动,是以文工团的组建的形式而展开的,以其更加灵活且机动性强的方式,融入群众之中,以便使文艺工作者更密切地接触东北各地的人民群众,并了解群众所需的艺术形式与内容。“延安鲁艺在抵达东北后,于1946年9月在佳木斯并入东北大学,同年12月中旬,经东北局宣传部指示,鲁艺脱离东北大学组建文工团,以更充分地配合当时的斗争……”[3](36)随后,相继成立了4个鲁艺文工团,它们分别于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以及南满地区,开展工作。其中,来自延安鲁艺的美术工作者,被编入各文工团的美术组任组长及组员,其成员包括沃渣、②王曼硕、③古元、④张望、⑤夏风⑥等,他们以视觉造型艺术工作,为文工团服务。
来自延安鲁艺的美术工作者,随着各文工团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以美术家与革命干部的双重身份,参与到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的工作当中,在为演出提供舞台背景与装饰设计的同时,也进行宣传画的绘制工作,以反映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的进程。他们的美术活动,践行了延安鲁艺所秉持的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理念,并将延安革命的美术观结合到对东北地区的具体美术创作当中。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初期,由于各文工团内美术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土地改革及解放战争,多数时间他们都是活跃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其创作条件与创作时间都不算充分,这也造成了他们该时期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多为题材单一的速写创作。同时,也造成了这一时期少有如延安时期美术佳作不断产生的情况。以古元为代表,他创作的表达解放战场长春战役的美术作品《人民解放军在长春城外保卫及帮助人民秋收——长春沿线一》(见图1,作品《人民解放军在长春城外保卫及帮助人民秋收——长春沿线一》,原载1947年10月9日《东北日报》第4版。文献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图书馆馆藏《东北日报》。摄影制图:齐克达),即以速写的方式完成。由于战场对该类作品内容宣传需要的迫切性,以及线描的艺术表现技法具备在群众中通俗易懂的宣传作用的特性,采用速写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文工团的特点之一,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美术创作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一种体现。
图1
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延续并践行延安革命美术观念的另一重要机构,为东北画报社。“……作为街头公共艺术之一种的画报,是最为贴近群众的一种媒介,早在延安时期就已有出版,较为有名的有张仃、⑦朱丹⑧合编的《街头画报》,鲁艺美术系编的《桥儿沟画报》和边区文协编的《大众画报》等……”[4](61)可以说,通过画报这一媒介进行宣传教育,是延安美术传统的一部分。《东北画报》原为《冀热辽画报》,1945年11月迁入东北地区,更名为“东北画报”,以服务于东北解放战争的宣传工作。1946年,该画报社迁入哈尔滨。自解放战争始,一些来自延安的美术人才汇聚于东北画报社,以此为中心开展服务于解放战场的宣传工作。
《东北画报》于东北地区展开工作伊始“时任东北局宣传部长的凯丰即对《东北画报》的出版方针提出了明确要求:‘要适应战争形式发展的需要,坚持为战争服务,面向战地,面向战士和面向广大农村群众’……”[5]通过对这一时期《东北画报》的工作成果与工作内容的考察,可以说其工作方向是严格按此执行的。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以《东北画报》这一媒介为宣传之首的宣传品,广泛覆盖于群众与部队间,取得明显效果。东北画报社除了出版《东北画报》并通过画报上刊载的美术作品进行革命宣传外,同时也遵循延续了延安时期的文艺宣传实践模式,举办了多种宣传活动,如美术作品展览、出版美术刊物、开办美术及摄影人才培养训练班及到东北地区的各中小学与大学,开展业务与政治讲座等活动,都是报社开展工作的多元途径。东北画报社通过发行报刊与组织活动等方式,在联系群众、反映现实、服务解放战争等诸多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东北画报社的美术工作者中,包括了大量在东北的延安鲁艺人员。朱丹继罗光达⑨之后,担任了画报社的第二任社长,张仃于1946年抵达哈尔滨后,也在画报社担任总编辑,此外,古元、沃渣、王曼硕等美术工作者,也先后在《东北画报》社工作。举办展览,是东北画报社在东北地区最先开展的美术活动。“1946年起,东北画报社连续在沈阳、大连、安东、本溪、长春等地,举行了十几次《解放区木刻展览会》,把解放区的新的光明的图画与日寇黑暗残酷的统治奴役作了有力的对比。在长春展览了一个礼拜,观众即达二十万人……”[6](325)“1946年5月29日,《东北画报》社朱丹举办的解放军摄影、木刻画展览会在佳木斯开幕。1946年5月30日,《东北画报》社在哈尔滨日本三井洋行旧址举办解放区摄影、木刻展览会(6月4日闭幕)。”[7](2)“1947年初,《东北画报》社在佳木斯举办解放区人民年画展。”[7](4)木刻和新年画,是当时展览的主要展出内容,尽管当初展出的具体作品与其风格面貌,今天已无法考证,但通过这些有记载的展览时序,我们可以看出,诸多展览均举办于延安鲁艺的干部和文艺工作者抵达东北之初的这段历史时期,而以其所到时间之短暂与当时战事局势之紧张,可以判断出这些展出的作品,并非完全创作于东北,抑或直接从延安将一些美术作品带到东北的可能性极大。简言之,展出中的大多数作品,可能是直接从延安携带而来,只有少部分美术作品是创作于东北地区的,这进一步说明了延安革命美术传入东北地区的直接性。通过举办木刻、新年画作品展,来实现对东北解放区广大群众思想教育这种宣传形式,实际上在延安解放区已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了,延安鲁艺的美术工作者,将美术作品与展览模式带入东北地区,从另一层面开启了对东北地区人民群众革命思想及美术作品双管齐下的教育模式。
东北画报社在发行《东北画报》的同时,还出版多种其他美术类印刷品,以多样化的美术承载物,服务于更广泛的东北地区的人民群众。如:“《东北画报增刊》、《东北画报漫画专号》、《纪念解放后第二个“九·一八”专号》、《李有才板话》、《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除了各类美术期刊读物外,东北画报社还出版多本美术作品书籍,如:古元木刻选集、彦涵木刻选集。此外还有反映东北地区农民翻身解放内容的新年画、连环画等……”[8]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东北画报社在东北地区对革命美术的宣传与推广,所做的大量工作。
“文艺为人民”的创作理念,是指导延安革命美术创作与传播的重要观念之一,东北画报社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了多种工作方式以践行这一指导方针。1946至1947年《东北画报》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后,报社的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搜集创作素材的工作,并通过与群众的直接交流来修改完善美术作品的创作内容。同时,还通过发动广大干部、工人及知识分子等美术爱好者,组成美术通讯员队伍,鼓励他们参与投稿活动,通过这种“从群众中来”的形式,来使美术创作的内容,更加贴近群众,以实现“到群众中去”的宣传目的。此外,《东北画报》还通过对画报板块的调整,来实现与广大群众读者的互动,并完成对来稿群众美术创作能力的提升。起初,《东北画报》设置了“组字画”这个栏目,旨在由此增加画报与群众的互动,这一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天都能收到群众参与组字画活动的来信几十封。经过一阶段的实践尝试,陆续有群众寄来自己的美术作品,在画报中开辟的“读者中来”、“习作”等栏目,对来稿作品进行修改并发表在这些栏目里,通过上述活动的展开,不仅了解到群众的审美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也培育了广大读者群众中的业余美术作者队伍。
“1948年4月,由东北画报社组织的美术训练班于哈尔滨正式开课,举办美术训练班培养美术人才是这一时期东北画报社的另一项重要工作,训练班的教师几乎皆为延安鲁艺人员,这种以教学教育的方式对于延安美术观的传播与践行更为直接有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宣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更好的服务于解放战争的宣传工作。迫于对宣传人员的需要,东北画报社美术训练班学时仅为5个月,课程设置上尤为重视实践宣传能力与革命思想的培养,同时兼顾艺术基础理论知识。相较于延安鲁艺,两者授课内容接近的同时也存在细微差别,这主要是由东北地区的现实状况决定的。美术训练班在课时上有所减少,更注重对形势的认知、对实践与宣传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安排极为精简具体,运用美术为解放战争服务的目标更加明确。”[9]延安鲁艺注重思想性、宣传性以及实践能力的传统,通过这一形式进一步在东北解放区得到了贯彻与延展。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日报》,是承载东北地区革命美术传播的另一重要媒介和平台。“《东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张大报,于1945年11月1日创办于沈阳。1945年9月底,以彭真为领导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沈阳成立,提出了‘依靠两万干部、十万兵、一张报纸’开辟东北解放区的工作口号……”[10]这一张报纸指的就是《东北日报》。
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该报纸针对土地改革、解放战争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新闻报道,其内容在对群众的思想宣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东北地区取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舆论宣传贡献。由于这一时期延安鲁艺工作者活跃在东北地区,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日报》,除了文字报道外,还刊载辅助传播时政信息的革命美术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创作于该时期,以表现东北地区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为内容,部分则是对延安时期革命美术作品的直接刊载。通过刊载于《东北日报》上作品的发行,使得延安美术作品与革命观念更广泛地作用于东北地区的广大群众之中。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日报》上刊载的美术作品,包括木刻、漫画、新年画、窗花等几类,皆为延安时期革命美术的主要艺术形式,以思想性、直观性见长。漫画创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漫画家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一斗争工具的表现内容与表达方法的重要性,并明确了“暴露与讽刺”所朝向的对象,这一传统随着延安鲁艺美术工作者抵达东北地区而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继续延续,在面对新的社会问题中形成了别样的作品面貌。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日报》上刊载了大量其时工作于东北日报社的漫画家华君武⑩的漫画作品。他的漫画作品,以反映解放战争为主要题材内容,其中尤以夸张的手法描绘蒋介石形象,对其罪行加以暴露与讽刺化处理的作品,影响最为广泛。如《磨好刀再杀》及《束手待毙》等,还有《卖狗屁膏药的和帮腔的》和《谢主隆恩》等漫画作品,影响极大。光头、高颧骨、贴膏药的蒋介石形象,深刻揭露了蒋介石的丑恶嘴脸,这些通俗易懂、形象尖锐、寓意深刻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此外,讽刺国民党“接收大员”、溃败战役及揭露国民党与帝国主义同谋的漫画作品,也同样见于该报,如《回答》(见图2,华君武漫画作品《回答》。原载于1948年4月29日《东北日报》第四版。文献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图书馆藏1948年4月29日《东北日报》。摄影制图:齐克达)。华君武讽刺漫画的创作与传播,在完成革命宣传工作的同时,也将延安漫画的表现方式与风格带入东北地区。
图2
“木刻作为延安美术观念承载与表达的主要载体,在延安时期得到十足的发展。延安鲁艺的木刻家在遵照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创造受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现方法,从民族传统的古代木版书籍插图中,从各地民间的木版年画中,从民间流行的灶马、门神、皮影、剪纸作品中吸收艺术养料,探索新美术作品的民族、民间形式……”[11](111)因创作手法与主题内容符合人民的口味,作品流通速度与影响力迅速提升。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日报》上,同样也刊载了许多表现该时期东北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木刻作品。如《抓地主搬浮财》(见图3,版画家沃渣的木刻作品《抓地主搬浮财》,原载于1947年10月9日《东北日报》第四版。文献来源:哈尔滨市图书馆馆藏1947年10月9日《东北日报》。摄影制作:齐克达)是一幅于1947年创作,表现土地改革“砍挖”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品,作者为时任鲁艺一团美术组组长的沃渣。此件木刻作品语言单纯,造型准确,笔法明快,通俗易懂。情节性与冲突性,彰显于群体人物组合的形式构图中,画中人物的身份与精神状态以及整个场景的状态与氛围,让人一目了然。画面中被民兵押解着的衣着光鲜的地主,垂头丧气,远景处一群士兵与群众正将地主私藏的“浮财”往马车上装运。这是一幅对土改进程中“砍挖”运动的生动记录,其现实主义的手法与通俗的艺术语言,对观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与震撼性,通过广泛传播,让广大贫下中农更直观地了解到党的政策与工作进程。
图3
此外,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日报》,还专门开辟板块专栏,刊载延安时期的木刻作品,其中包括:彦涵的《村选》、力群的《为老百姓修理纺车》以及黄丕星的《送粪》等木刻版画,这些创作于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作品,经《东北日报》的刊载与传播,在以图像传递革命思想的同时,也使得延安革命美术的思想观念,在东北地区进一步扩散。还有,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画报》,还专门开辟版面来对延安时期的新年画进行刊载,命名为“翻身年画”介绍,对这些作品的发表,呼应了这一时期由张仃组织的“东北地区新年画运动”,同时,也间接地实现了对延安新年画内容与表现手法的传播与推广。
“新年画”是相对“旧年画”而言的说法,实际上是对年画进行了大众化与民族化改良后区别于旧年画的称谓。新年画运动,开始于1939年的延安和晋东南地区,随着延安鲁艺美术家们在深入群众汲取民间艺术养分,创作出了大量的符合现实需要内容与民间喜好风格的年画作品,广受解放区群众的欢迎。延安鲁艺迁入东北后,新年画的创作手法与风格,也被带入东北地区,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与传播。
东北地区的新年画,主要是由东北画报社的美术创作人员创作并组织出版发行的,这一时期报社内汇聚了大批优秀的延安及其他各根据地赴东北地区的革命美术家,与此同时,报社还具备先进的印刷设备,这对于东北地区新年画的推广与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东北画报》社在新年画运动开展的当年就取得了重大收获“……出版年画二十余种,其中包括:安林创作的《合家欢庆》、施展所做的《新年劳军》、张仃的《喜气临门》、《儿童劳军》以及《门画》等、西野的《民主联军大反攻》、陈兴华的《军民一家》、《土地法大纲》、乔父的《保卫胜利果实》、马骥的《参军保田》《男耕女织》、古元的《分果实》、刘迅的《物归原主》、朱丹的《贫雇农大会》、王曼硕的《坚决消灭封建,彻底平分土地》、夏风的《翻身乐》、《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芳山的《兴家立业》、苏晖的《劳武结合》”[12](190)等。
此外,由张仃组织并领导的东北新年画运动,在东北地区的展开,也进一步推动了新年画在东北地区的创作与发展。1946年,张仃抵达哈尔滨,担任“东北画报社”总编辑,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批反映人民拥军的新年画作品,如《儿童劳军》及《喜气临门》等,这是结合现实形势的新年画作品在东北地区的首次尝试。由于东北新年画运动开展期间,正值黑龙江地区开展土地改革、解放战争的繁忙时期,因此,新年画作品以反映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军民和谐关系、支援生产建设、参军保家卫国等为主要表现内容。
“1947年10月7日,张仃组织靠山屯翻身农民年画座谈会,征询群众对《人民翻身》、《合家欢》、《民主万岁》《三打祝家庄》《光耀门庭》《土地还家》等年画意见……”[7](5)这一活动直接推动了东北地区新年画创作的开展,其这批新年画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解放战场上人民军队的英勇表现及军民和谐关系的诸多内容,也实现了对党的政策与现实情况的宣传作用,并进一步实践了延安革命美术的观念与方法。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展开的新年画创作运动,是以张仃主持召开的新年画座谈会为标志开始的,以《东北画报》社为基地,依托画报社的资源与传播优势,凭借众多来自延安、拥有延安革命美术创作经验的美术家等有利因素,结合东北地区的现实情况,创作了大量体现东北地区时政面貌的作品。这些作品秉持了延安革命美术的创作观念与表现技法,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内容加以表达,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域特点与时代特征面貌的作品,并凭借其源自民间的优势在群众中影响广泛,促使了延安革命美术观在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实践与传播。
延安革命美术传入东北地区的路径,是由美术工作者的直接流动而构建的。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文艺方向是为人民大众的”,明确了革命文艺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以及工作对象问题。以延安鲁艺美术家为核心的革命美术队伍,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充分表达了抗战的现实,并从民族形式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养分,探索出了一条实现革命美术的具体实践方法与路径,以及始终坚持秉承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抗战的革命美术观。随着延安鲁艺队伍挺进东北,这批美术创作工作者身上负载的创作方法与创作理念,留下了延安革命美术观的深深烙印,与此同时,他们在东北地区开展的一系列美术活动实践,也随之将延安革命美术观的思想种子,撒播在东北的黑土地上。
延安革命美术在东北地区的具体实践方式,是通过各文艺部门所担负的实际任务而展开实践的。美术家们紧紧围绕这一时期东北地区所面对的主要任务——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展开创作,在木刻、漫画、新年画等艺术领域,创作生产出大量的契合时代并反映东北地区实际问题的美术作品,通过展览、报纸、书籍以及其他各类美术活动等,将其传播到广大的东北地区,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所面临紧迫革命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持,为革命工作的推进,起到了鼓动与宣传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延安革命美术观在东北地区的第一次实践,其成果在有助于东北解放战争的同时,也为新中国初期东北地区美术发展奠定了思想及物质基础。
注 释:
①延安鲁艺,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正式成立,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在陕北延安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延安鲁艺共招收了6届学员,毕业生有881人。其中,美术部培养了192名美术工作者,这些美术工作者后来均被分配到各个革命根据地,做文艺宣传工作。
②沃渣(1905~1973),浙江衢县人,以版画擅长。1946年6月随鲁艺抵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工作于黑龙江地区,曾任活跃在牡丹江地区的鲁艺文工一团的美术组组长,后任《东北画报》社创作部部长。建国后,赴北京主要从事美术出版工作,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党委委员、创作室主任、图片画册编辑室主任及荣宝斋经理等职。
③王曼硕(1905~1985),山东省肥城人。擅长油画、书法和篆刻。1946年6月随鲁艺抵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工作于黑龙江地区,曾任活动于佳木斯地区的鲁艺文工二团美术组组长,后任《东北画报》社美术编辑。1949年,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东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局长。1954年调离东北,赴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④古元(1919~1996),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人,以木刻版画见长。1946年6月随鲁艺抵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工作在东北黑龙江地区,他创作了大量反映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解放战争的美术作品。在此期间,他主动去哈尔滨五常县周家岗参加土改运动,并为同时在此参加土改并创作小说《暴风骤雨》的周立波创作了许多插图。他还曾任活跃在哈尔滨地区的鲁艺文工三团美术组组长,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版画作品,见诸于《东北画报》《东北日报》等报刊杂志。新中国成立后,古元赴北京,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等职。
⑤张望(1916~1993),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人。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漫画家、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和诗人。1946年6月,随鲁艺抵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东北地区。在此期间,曾任鲁艺文工四团副团长兼任美术组长。建国后长期工作在东北地区,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辽宁省美协副主席、辽宁省文联主席等职。
⑥夏风(1914~1991),河南新乡人,擅长版画和中国画。1946年6月随鲁艺抵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任南满鲁迅文艺工作团(鲁艺四团)团委委员和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多幅木刻作品,见诸于《东北日报》等报刊杂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和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
⑦张仃(1917~2010),辽宁省黑山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1946年6月随鲁艺抵东北,先后担任《东北画报》社总编辑、社长。在《东北画报》社工作期间,组织靠山屯翻身农民年画座谈会,主导开展东北新年画运动。1949年任东北鲁艺美术部副主任,1950年调离东北赴北京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⑧朱丹(1916~1988),江苏徐州人,擅长绘画及美术理论。1938年至延安,1940年任成立于延安的西北文艺工作团副团长。抗战胜利后随延安鲁艺奔赴东北地区,解放战争期间,曾工作在黑龙江地区,担任《东北画报》社社长、《东北画报》社美术训练班教师、东北文委局常委。在《东北画报》工作期间,多次组织“解放区木刻摄影展”,曾在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展出。在此期间,他创作的年画、漫画等作品,时有发布。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等职,并参与中国画院(1965年更名为北京画院)的组织工作。
⑨罗光达(1919~1997),浙江省吴兴县人,以摄影见长。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曾任晋察冀军区摄影记者,1940年,与沙飞一起开始《晋察冀画报》的创建工作。后随军挺近东北地区,任《东北画报》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调北京,先后担任中央电影局、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中央美院等单位的领导职务。
⑩华君武(1915~2010),江苏省杭州市人。中国著名的漫画家。1946年6月随鲁艺抵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工作于黑龙江地区,任《东北日报》记者,后专司时事漫画创作,大量讽刺蒋介石专制、反映解放战争的漫画作品,在这一时期的《东北日报》发表。1949年12月调任北京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等,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