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多维透视与现实启示

2023-01-13 13:18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列宁共产主义

曹 芸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理念信念既是人生的定盘星,也是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撑,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青年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列宁十分重视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在一系列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勉励青年选择共产主义作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并与广大青年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等问题。从多维度总结列宁建构青年理想信念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时代新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明确青年选择理想信念的方向指引——“走向共产主义”

十月革命后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成为苏俄的主要工作。列宁意识到成长于旧社会的一代人至多只能摧毁旧的生活方式,而在崭新的政权基础上“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277。为了让青年将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他号召“所有想走向共产主义的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1]278。列宁的号召不仅是基于革命导师的政治立场,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理解。

一方面,共产主义体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为个体确立理想信念提供的正确答案。个人与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从来不是彼此分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生成、相互创造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明确指出,社会不是一种与个体对立的抽象存在,“个体是社会存在物。”[2]188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性决定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05,这意味着现实的个人并不能决定自己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长和独立。因此个体在选择自己的理想信念时不能随心所欲或者与社会背道而驰,而只能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与人类命运同频共振。反过来,社会历史发展也是由每个追求自己目的的个人的活动总和构成的,个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主体更多的解放和自由,实现从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向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的跃迁。基于个人与社会在本质上高度一致的哲学立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应当“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列宁继承了这一理念,他号召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个人与社会、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在这种制度下,人们习惯于履行社会义务而不需要特殊的强制机构,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4]382青年只有确立与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在共产主义的实现进程中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进步。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为青年选择理想信念提供了参考坐标。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剖析,揭示了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从劳动价值论入手,得出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抽丝剥茧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最终秘密。在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的背景下,资本家在剥削工人的同时也孕育着自己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相较封建制度虽然是历史上进步的社会形态,但其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它在走向文明进程的同时又不断否定自身,这正是历史发展不可回避的辩证法。列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推翻了英雄史观,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5]81。共产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理论体系:作为无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充分表达,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自觉形成的区别于自发的工联主义的阶级意识;作为由知识分子提出并经过充分论证的学说,共产主义也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理论旨归,是否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是区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分水岭。 “我们必然会确定不移地走向共产主义。”[4]400这是列宁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也是他对广大青年的有力号召。

二、提出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学习”

在为广大青年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后,列宁进一步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全体青年的任务“就是要学习”[1]278,包括学习和掌握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学习和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以及学习和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

首先,青年应当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成功的条件时曾指出,俄国革命的胜利既是由于广大群众勇于牺牲和坚韧不拔的英雄精神,也是因为俄国人民“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5]299。历史上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曾猛烈批判过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曾按自己的设想描绘过未来美好的社会制度,但他们或寄希望于统治者的良心发现,或主张以抽象的爱实现阶级融合,始终没有找到通往未来的正确道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还找到了破旧立新的基本动力和现实力量,即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和他们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列宁认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这种科学性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5]67,使无产阶级在与任何反动势力、任何剥削和压迫相抗争时充满底气无所畏惧。因此,立志建设共产主义的广大青年应当努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青年应当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知识和文化才能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建设者。推翻剥削制度后,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切实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才能获得群众支持从而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因此,“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4]96。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列宁以通俗的语言向群众解释,“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4]181无产阶级政权和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现代化生产力是走向共产主义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条件:没有无产阶级政权提供政治保障,共产主义只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没有现代化生产力提供经济支撑,共产主义同样只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对于承担新社会建设任务的青年而言,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在实现电气化的基础上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因此,他希望每个青年都能够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种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为此,列宁着重批判了当时“无产阶级文化派”主张建设不掺任何杂质的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的错误观点,强调“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1]280,广大青年只有摆脱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在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人类以往所创造的一切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属于共产主义的文化。

最后,青年还应当学习和塑造共产主义的道德,使自己成长为区别于旧社会的时代新人。列宁从“共产主义者”拉丁词源(communis)上追溯了共产主义的最初意义,即“土地、工厂都是公共的,实行共同劳动”[1]290,也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劳动社会化,这种公共性意味着共产主义与历史上所有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具有迥然不同的经济基础,迫切需要青年一代尽快形成与这个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都应当围绕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而展开。列宁指出,“超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没有的”[1]286,道德总是从阶级利益的斗争中引申而来,只要还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道德就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过程中形成了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并把它夸大为超越阶级的人类道德,这是一种欺骗,“是为了地主和资本家的利益来愚弄工农,禁锢工农的头脑。”[1]285无产阶级则公开表明本阶级的道德服务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阶级斗争并未结束,“只是改变了形式”,即“把全体劳动者团结到创立共产主义者新社会的无产阶级周围”[1]287。共产主义道德正是服务于团结劳动者巩固和建设新社会的任务,因此,与私有制社会中形成的“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别人”[1]288的道德观念不同,共产主义道德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心理和习惯,要求广大青年改掉旧社会遗留下的不良道德习惯和风气,关心他人服务大众,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使自己和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都得到提升。列宁认为,所谓共产主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育青年“把自己的工作和精力全部贡献给公共事业”“只有在这样的工作中,青年男女才能培养成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291。

三、指出青年履行理想信念的根本原则——“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

列宁号召广大青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培养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同时强调学习不是空喊口号,不能止于理论,因为“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1]279。崇高的理想信念不仅意味着接受理解和掌握共产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更体现在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理解、认同并捍卫共产主义理论,进而将其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

列宁之所以要求青年走出书斋积极参与工农的实际斗争和生活实践,是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不同于宗教信仰的天启性、超验性和彼岸性,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生发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其价值不在于向人们许诺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世界,而是生成于实践也实现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生长点,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对个体而言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路径,对社会而言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所在。正确理解共产主义内涵需要从实践着手,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就已指出,共产主义并不意味着某种遥远的应然的与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2]539正是基于对共产主义内涵的深刻理解,列宁强调共产主义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单纯的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吸收全体工农青年参加共产主义建设,你们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280青年只有投身实践以实际行动为共产主义奉献力量,才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确的打开方式。因此,他热烈赞扬1919年5月莫斯科——喀山铁路职工为支援前线、保卫苏维埃政权、建设祖国而进行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称其是伟大的英雄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实际开端,广大青年应当学习这种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将理想信念镕铸于劳动实践。

从认识论上来看,实践作为认识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既是共产主义理论产生的源泉,也是检验其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更是共产主义学说的目标旨归。列宁认为,培养新社会的建设者虽然离不开旧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但必须认识到“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1]279正是旧学校的一大祸害,它用一大堆无用而累赘的死知识填塞青年的头脑,将青年变成站在群众对立面的资本家所需要的奴仆。在无产阶级政权转入巩固和建设阶段后,旧学校的教育方式被摧毁和废除,青年的训练和培养不再依赖于死记硬背,而是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了解基本事实从而“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1]282“丰富自己的头脑”。列宁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基本事实,“只要阶级没有消灭,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4]145,在存在阶级压迫的社会里,“青年们只有把自己的训练、培养和教育中的每一步骤同无产者和劳动者不断进行的反对剥削者的旧社会的斗争联系起来,才能学习共产主义。”[1]288在无产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后,阶级斗争仍在继续,只是由直接的武力反抗剥削者转变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团结一致的纪律,广大青年只有投身火热的群众实践,才能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将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信念,也只有在实践中经历锤炼才能更加坚定这一信念。因此,列宁告诫青年不能片刻离开现实的工作和斗争,青年的训练和培养依赖于学校教育但不能囿于学校教育,不能脱离“沸腾的实际生活”[1]289。

四、探索青年实现理想信念的日常路径——完成“最微小、最平常的任务”

共产主义作为最崇高的人类理想,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既体现在长远的最终目标上,也包含着短期的现实理想,最终实现需要经过逐层逐步、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的层层递进。在这一问题上,列宁教育广大青年必须认识到共产主义是各条战线的人们不断添砖加瓦、日积月累的结果,“他们终身的全部任务就是建设这个社会。”[1]292因此不要好高骛远鄙视日常工作,相反,通往共产主义的路径就隐藏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平凡而普通的现实劳动之中。

列宁以当时俄国最普通的扫盲工作为例,指出这项工作琐碎长久但又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290。为此,1920年在列宁领导下苏俄专门成立了直属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全俄扫盲特别委员会,列宁强调扫盲工作的完成不能仅仅依赖于行政命令、动员口号或少数优秀工作人员,更有赖于青年一代勇于承担、甘于奉献。他号召青年不要拒绝做扫盲这样的小事,因为伟大事业都是由点滴积累而成的,“共产主义精神体现在参加青年团的男女青年自己站出来说:这是我们的事情,我们要联合起来到农村去扫除文盲,使我们这代青年中不再有文盲。”[1]290-291在列宁的号召下,规模空前的扫盲运动在苏维埃俄国开展起来,建立了数以万计的扫盲站和半文盲学校,1923年又成立了“扫除文盲协会”,这是一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有百万人参加的扫盲大军,他们把农村作为主要阵地,不取任何报酬”[6]。这种无私奉献的默默工作不仅使苏俄的文盲人数在十多年里大幅度减少,也使千百万青年找到了理想信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安顿之所。

除了扫盲工作,列宁还提到了发展城郊菜园、协助农户或居民搞卫生或分配食物等青年力所能及的普通工作,这些事情虽然看似平凡,却能折射出人们的劳动态度,只有亲自参加这些平凡普通的日常劳动,青年才能将共产主义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发挥创造精神和带头作用,带动群众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赢得工人和农民的普遍尊重,使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在共同劳动中生根萌芽。总之,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虽然指向未来,但其实现路径却扎根于现实劳动之中,就体现在扫除文盲、扩大城郊菜园等许多再平凡不过的小事上,因此,青年应当要求自己“每天都能实际完成共同劳动中的某种任务”[1]293,共产主义大厦正是通过广大青年在这些平凡的普通工作中主动履行社会义务、自觉提高道德素质一点点搭建而成的。

五、列宁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列宁建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奠基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生发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激励了大批热血青年投身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为中国了解和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窗口,列宁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进入新时代,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志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奋斗是当今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列宁在一个世纪前关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思考并未因风云变化而失去其真理光辉,对于当代中国培养信念坚定、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

青年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敌对势力争夺的对象,1906年时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的詹姆士曾直言不讳地写道:“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得到最大的回报。”[7]注重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优良传统,但在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文化观念的冲击下,当代一些青年的“理想信念开始发生动摇”“理想目标从崇高转向现实,低层次、功利化倾向明显”[8]。其中,回避甚至抗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个典型表现,有人甚至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向群众强制灌输意识形态,是革命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教育,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理想信念教育已经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土壤,变得不合时宜了。

实际上,列宁提出这一号召正是在革命刚刚胜利、无产阶级政权初步巩固的特殊时期,相比而言,和平时代青年理想信念的建构更为紧迫和重要。早在1957年,邓小平就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在党的领导下,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9];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利益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动摇了一部分青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因此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认识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0]25,因此,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11],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赢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的掌控权。同时,要教育当代青年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只有个人理想而没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必将与社会背道而驰,仅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而没有个人理想的人,也是一个缺乏社会基础的人。新时代青年应当将共产主义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目标,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在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的激荡中成长成才。

(二)加强全面学习,激励青年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国内战争基本平息后列宁面对敌对势力依然猖獗、无产阶级政权急需巩固等问题,向广大青年提出了不断学习的号召。青年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又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澜起伏,但历史和现实早已证明,社会主义国家青年理想信念的建构也应当始终围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怀等几个方面展开。

青年应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唯一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伴随十月革命的炮声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将之运用于中国实际,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逐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自强,而且使数亿人民摆脱贫困,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在引领中国走向复兴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的建设成就中得到了充分检验。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推动历史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2],新时代青年应当通过深入系统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实现世界观的深刻转变。

青年要批判地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知识,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之快、科技变革程度之深前所未有,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打压与日俱增,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多变,新时代青年所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作为推动国家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青年要紧跟时代脚步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勤学不辍中拓展发展空间,在笃行奋进中实现自身价值。只有坚持学无止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青年才能带领中国立于世界发展的浪尖潮头。实现梦想始于学习,成就事业依靠本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10]52-53,为服务社会积淀知识,为报效国家锻炼本领。

德才兼备是列宁对苏俄青年的期望,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努力的方向。青年的道德修养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树立不同于旧社会的共产主义道德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青年正处在人生的黄金阶段,不仅要勤奋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当主动学习新时代的道德观念。道德认知决定道德行为的选择,青年只有在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基础上才会进行积极的道德实践,从而逐渐完成道德体系的建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青年,用高尚的道德引领青年,鼓励青年自觉学习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倡导实践育人,鼓励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和理论层面,应当融入火热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升华信仰,列宁的这一主张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经验总结。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青年满怀争取民族独立的理想奔赴延安,追随中国共产党亲身参与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有志青年不惧艰难险阻投身边疆和农村建设,在戈壁荒野中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年代,广大青年积极参与改革进程,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正是在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不懈奋斗中,一代代青年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坚定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历史证明,社会实践是青年步入社会、了解国情的载体,是青年将自身远大理想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投身实践有助于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中的成就和失误,同时通过与工农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能够使青年增长才干、锻炼意志,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曾表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在基层为人民做实事、谋福利等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实践中不断加深的,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为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进而坚定了为人民谋福利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仍然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将共产主义由知识变为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过程,以行践信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广大青年正是在救治病患和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坚定了理想信念,达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可见,实践在培养时代新人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需要拓展更多平台为青年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契机,广泛开展三下乡、乡村支教、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接触群众、了解民生,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各行业各领域的生产实践和创新创业,将理论层面的理想信念内化为个体价值认同,为实现梦想奠定坚实的信念基础。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10]49,在实践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刻体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真理性和崇高性,实现既“信”又“行”,真正成长为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立足平凡岗位,教育青年脚踏实地奉献青春力量

将远大的理想信念落实在扫盲、扩大城郊菜园等这些最平凡细微的日常工作中,列宁在百年前向苏俄青年提出的这个要求告诉我们,“信仰并非高悬于天空,只可仰望,无法捉摸,其实信仰就存在于实践中,包括存在于日常生活中。”[13]不同于宗教信仰“以神灵的无限高大和人的无限渺小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性“是与其本身的科学性、现实性结合在一起的”[14]。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反对人们离开现实社会去虚构想象中的天堂,它所指向的未来美好社会制度不是虚幻的来世和彼岸,而是现实的可能性,主张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并认为理想的实现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唯一的现实世界中。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物质将得到极大丰富,而且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将得到充分彰显,这种精神价值不是宗教给予人的自我安慰和麻醉,而是催人上进,奋发图强。其崇高性不是虚幻的而是现实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依赖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为其提供物质保障和现实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青年建构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紧密联系每个个体的本职工作,离开具体工作来空谈理想信念,只能陷入抽象的形而上学。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共产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15]。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尽管仍在远方,但并非杳无踪迹,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早已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体现在一代代青年为实现民族自强独立所从事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进一步靠近了这一远大目标,对于新时代广大青年来说,坚定理想信念需要摆脱共产主义渺茫论思想的影响,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做起,既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又要“勤于圆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16],只有把顶天的理想信念和立地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宏大而长远的理想信念才能落细、落小、落实。

总之,作为宏大而长久的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力量,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关注的主题之一。列宁关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并未随着历史变迁而丧失其合理性,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帮助当代青年将个人追求融入民族命运,在奋斗的青春里实现自我价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升华精神追求,坚定理想信念。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列宁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