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引用的文化经典及其启示

2023-01-13 13:18梁思程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总书记时代文化

梁思程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以其独到精炼的语言表达形式、深邃丰厚的思想内涵和悠远广妙的意境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彰示了中华民族独具风姿的文化传统,继承了中国人民在五千年漫长历程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与道德理想,具有不朽的文化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肥沃土壤中培育出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形态,在时空环境的变幻中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1]

习近平总书记论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主要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累积形成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对人的精神生活、国家的精神构建起到正向的引导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在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书信、批示之中高频、高量地引用文化经典,开启了“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二、习近平引用文化经典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与重要论述中时常引用文化经典,不仅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气韵,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引用美学”——引用范围广,诗词歌赋、韵骈散骊均如臂使指,并且能恰当地指导各个领域的工作;引用方式多样,不局限于文本;赋予定格的文化经典以新义。

(一)范围广阔,运用广泛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文化经典中无论是韵文或是散文都有所涉猎,并灵活地运用在民生、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各个领域。

1.民生领域。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唐朝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与千年前的高贤杜子美遥相呼应,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真切关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热爱人民的生动表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9年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唐太宗李世民《守岁》中的“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营构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与全国人民共同庆贺新春,欢度佳节。

2.经济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西汉无名氏《古诗》中的诗句:“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用古老的中国智慧生动地诠释了事物发展中优缺并立、甘苦并存的特点,呼吁世界各国理智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经济全球化更好地惠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并发表题为《共享远东发展新机遇 开创东北亚美好新未来》的致辞,在致辞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中唐诗人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中的“东方风来满眼春”[3]这一句来描述近年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为中俄经济的下一步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3.政治领域。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由西周贤相尹吉甫搜集编纂的《诗经·大雅·文王》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描述中国在拥有悠久历史的同时,也永远葆有生机活力,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永远富有伟大的革新精神;引用由先秦学者托名管仲编纂的《管子·乘马》“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指出所有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不断拼搏——唯有实干,方可兴邦。

4.文化领域。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不仅是折射时代变迁的棱镜,更是引领时代前进的号角,并引用了南梁时期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用以形容文学演变的名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如何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时引用了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实际,在对社会万象的考察中获取创作原料,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最好的精神食粮。

(二)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配合

从引用的方式上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文化经典时,以直接引用为主间接引用为辅,并通过间接引用在寓意和内蕴上有了新的飞跃。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此处化用了三项毛泽东诗词,分别是“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不难看出,经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化用,原本各自独立的三首词获得了和谐统一的精神内核——共同表达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对新征程时从容不迫的气度、无畏艰险的勇气和只争朝夕的冲劲。化用后的诗词比直接套用原句更具文学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有的干部学风不浓,玩风太盛这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4]化用的是儒家先哲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等所著《孟子·尽心下》中“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原句。经过化用,不仅保留了原文中劝诫人应该保持长久的学习,引申作则的本意,更严厉地批评了某些领导干部出现的不勤学不善学,引起的“瞎指挥”“乱作为”等问题,文修而意丰。

(三)赋古文以新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经典的引用,其中既有为了凸显讲话内蕴而对经典原意的直接引用,也有为强化表达效果而对文化经典进行的创新性阐发,在引用中重新定位并审视中国传统文化,避免贵古贱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南朝刘义庆编纂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排调》中“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5]一句来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切不可无知无畏,身临险境而不自知。在刘义庆的原意中,此句“排调”原本是用来嘲弄魏晋社会中的某些诙谐事件,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却为其增加了更广阔的内涵,一针见血地指出领导干部不读书、不学习就好比盲人骑着瞎马,必然陷入迷惑失为的险境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以“一唱雄鸡天下白”来形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诞生。此处引用源于中唐诗人李贺《致酒行》诗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显然,李贺所抒发的情感仅仅停留于个人生活的苦闷和对建立功业以求青史留名的“附属内驱力”层面,而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将之升华到国家层面,生动诠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而言,不亚于红日初升的光明场面。

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文化经典的两个剪影

在习近平总书记各类讲话、文章中涉及的内涵、概念、政策相当广泛,而在这之中有两方面是总书记时常关注的——青年成长和法治建设。

(一)引用文化经典勉励青年一代奋勇前进

青年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6]青年强盛则国家强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2013年5月4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勉励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人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由孔子编撰而成的《尚书·周书》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7]一句,谆谆教诲,声声入耳。勉励青年人要坚持立志,保持勤勉,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一代尤其要明确什么是时代精神。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中对时代精神的认识:“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并反复征求意见后,确定了我国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实际上就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广大青年要担当起党和人民嘱托的历史重任,在开拓人生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回应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在奉献中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价值间的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勉励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畏困难,勇于攀登。习近平总书记援引清代学者金缨《格言联璧》“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9]的经典格言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希望青年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中领悟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引用文化经典强调建设法治社会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建设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引用了战国时法家学者韩非子《韩非子·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一句。强调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保证法律法规的生命力,进而才能真正建成法治社会。

法律法规的威严要通过坚定地执行来保证。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讲话中引用了明代名臣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奏文:“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指出法规制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订立合理的法律法规,更在于一丝不苟地执行和坚持。

公平公正是大国法度的恢弘气质。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作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讲话,在讲话中引用了出自先秦帛书《黄帝四经·经法·君正》中论及法治精神的名言“法度者,正之至也。”指出法令、制度首先必须是公正所在,依法治国不能任意妄为,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连接传统与现代、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从不同维度擘画了新时代的法治宏伟蓝图,回答了在新时代条件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一系列时代课题。[10]

四、习近平引用文化经典的启示

文化是一个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生存和发展并对抗消亡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民族能够在千年历史中生生不息,接续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1]

(一)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这一智慧结晶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经纬韬略中,而对文化经典的引用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所以,习近平经典引用对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习近平经典引用深入民心,效果显著,是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的重要切口。对文化经典的博采众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表征——在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与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大量中华优秀文化经典,并进行了创新发展,不仅回答和解决了一系列民生、经济、外交上的重要问题,还赋予了古老文化经典新的时代内涵,让它们再度回到现代人的视野中。

其次,习近平经典引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的有力诠释。回溯经典引用的源头,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往往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表达和创新性发展将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社会的治理中。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与分析,爱国志民的博大情怀,坚守理想信念的不懈信仰和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等由抽象变得具体和形象生动,从而使得人民群众更容易理解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理论。

最后,习近平经典引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的生动实践。习近平经典引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相关文化经典为话语基础,以满足新时代的社会精神文化需求,指引党和国家追求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价值导向。一方面,习近平经典引用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强化了社会共识,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另一方面,习近平经典引用是阐释中国道路、践行中国方案的有力形式,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文化强国之路。

(二)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在数千年的接续奋斗中通过实践不断积淀出的文明果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生存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和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内政外交上广泛高量地引用文化经典,引发了文化界对文化经典和民族文化的开掘,并且掀起了一股向其学习的热潮。这既让传统文化经典焕发出新的生机,又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引用借鉴文化经典,在治国理政、生态保护、教育教学、科技发展等诸方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为正确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更有力的基础和保证。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相结合,在灵活运用原典的基础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文化经典炼成治国理政的“金丹”。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凝聚了人民群众数千年来的智慧,其中不乏对“人本”“可持续”“民心”等概念的真知灼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及灵活运用,将为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创造新的文明机遇。

(三)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2]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经典的引用,本质上就是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只有抓紧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习近平经典引用是回答中华民族文化从何而来、向何而去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范本。从国家层面来看,民心、法制、廉政等思想是不可或缺的治国理念;从社会层面来看,平等、公正、自由是社会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赖以健康生存的“维生素”,而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中均有所体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经典的引用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和提振文化自信有莫大的助益。

五、结语

从以上引用的艺术性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手法多元并举,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并存,同时发扬创新精神,赋古典文化以时代内涵,让古老智慧重获新生;从引用向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典引用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体系增添了新的内涵,在提升社会凝聚力、帮助人民群众学习领会重要精神等方面有重大价值。此外还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成功取得了时代价值与历史风貌之间的有机融合。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内与国际层面点亮文化之灯,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可以说,习近平经典引用这一命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3],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诠释与生动实践。

猜你喜欢
总书记时代文化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谁远谁近?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