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力,张 艳,邓 佳,赵 强,姚 婷,屈喜梅
(陕西省肿瘤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生率和病死率前列,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80万新确诊肺癌患者,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为肺癌的主要类型,占比达80%以上[1]。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早期NSCLC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其中手术是治疗早期NSCLC的主要方法,但是部分患者由于高龄等因素不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治疗[2]。对于该类型患者,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为推荐替代疗法,研究发现,SBRT对早期NSCLC患者的疗效并不低于手术治疗[3]。近年来,非均整(Flattening filter free,FFF)模式在早期NSCLC患者放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研究发现,与均整模式相比,FFF模式下可使剂量率明显增加,治疗时间明显下降,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应[4-5]。如何精准确认靶区,降低SBRT治疗误差,提高治疗安全性,已经成为临床关注重点[6]。目前认为,在放疗过程中,呼吸运动为导致靶区移位或漏照的主要因素,可对SBRT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7]。呼吸门控(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能够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进行有效监控,以准确反映机体呼吸周期中靶区运动情况,促使精准放疗的开展[8]。韩晶晶等[9]的研究发现,ABC应用于肝转移癌放疗中,可有助于降低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且安全性好。但是目前关于FFF模式联合呼吸门控对SBRT NSCLC患者摆位误差和剂量分布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纳入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早期NSCLC患者64例,对此进行了分析。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早期NSCLC患者64例,根据放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ABC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4~71岁,平均(57.32±8.38)岁,左肺15例,右肺17例,腺癌11例,鳞癌21例。ABC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1~73岁,平均(57.76±8.92)岁,左肺16例,右肺16例,腺癌13例,鳞癌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审查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病例纳入标准:首次确诊均为NSCLC,病理分期为T1-2N0M0[10];通气功能良好,能够配合治疗;资料齐全;卡氏评分≥80分。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胸部放疗史;伴其他恶性肿瘤;合并心脏等严重脏器功能损害;超中央型肺癌;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伴有严重间质性肺病。
1.2 治疗方法
1.2.1 CT定位:两组均使用荷兰飞利浦16排BrillianceTMBig Bore CT进行定位扫描,使患者平卧,双手交叉置于额部,使用负压真空垫对患者体位进行固定。使患者平静呼吸,将呼吸感应器置于腹部,于患者呼吸平稳时开展扫描,扫描范围为环状软骨至肝脏下缘。检测荧光模块轨迹,并启动ABC系统,获取呼吸运动信息,并据此调整呼吸感应器位置。保存连续10个呼吸时相图像,分别记录为CT0-CT90,上传至MIM平台。
1.2.2 靶区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勾画:由高年资放疗科医师在呼吸时相图中勾画靶区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OVR包括脊髓、食管、心脏、近端支气管树(Proximal bronchial tree,PBT)、健侧肺、胸壁、患侧肺。其中对照组将所有时相GTV融合后,进行重建,获取内移动靶区体积(Internal target volume,ITV),将ITV于左右、前后、头脚方向均外放5 mm,形成PTV。ABC组选取3个呼气末连续时相,作为呼吸门控中的门控窗,处理后获取包含该时相靶区运动情况的CT图像,勾画后获取PTV。
1.2.3 放疗计划设计:处方总剂量60~64 Gy,2 Gy/次,1次/d,5 d/周。其中95% PTV需按照处方总剂量照射。均使用美国Varian True Beam直线加速器进行放射治疗。对照组使用Eclipse系统制定SRBT 6XFFF射线计划,ABC组使用Eclipse系统制定包含ABC技术的6X FFF射线计划,剂量率均为1400 MU/min。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的靶区体积比较:比较两组的GTV和PTV。
1.3.2 两组不同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于每次治疗前,均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两组患者靶区进行扫描后,与原始CT图进行配准,获取头脚、左右、前后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其中摆位误差均采用绝对值表示。
1.3.3 两组靶区的剂量分布比较:比较两组靶区的Dmin、Dmean、Dmax以及适形指数(Conformal Index,CI)。其中Dx%是指靶区体积的x%获取的照射剂量。CI取值0~1,CI越大,提示适形度越好。
1.3.4 两组OAR的剂量分布比较:比较两组脊髓(Dmin、Dmean、Dmax)、食管(V30、Dmin、Dmean、Dmax)、心脏(V30、Dmin、Dmean、Dmax)、PBT(Dmin、Dmean、Dmax)、患侧肺(V5、V30、Dmin、Dmean、Dmax)、健侧肺(Dmin、Dmean、Dmax)的剂量分布情况。其中Vx是指靶区接受≥x Gy射线照射体积。
1.3.5 两组的安全性比较: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咳嗽、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呼吸困难、乏力等的发生率。
2.1 两组靶区体积比较 ABC组GTV和PTV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靶区体积比较(cm3)
2.2 两组不同方向摆位误差比较 ABC组头脚、左右、前后的摆位误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方向摆位误差比较(mm)
2.3 两组靶区剂量分布比较 ABC组靶区Dmin、C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ABC组靶区Dmean、D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靶区剂量分布比较
2.4 两组OVR剂量分布比较 ABC组脊髓、食管、心脏、PBT、患侧肺以及健侧肺的剂量分布参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OVR剂量分布比较
2.5 两组安全性比较 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表5 两组安全性比较[例(%)]
SBRT由于分割少、治疗时间短,可对靶区开展高剂量放射线照射,增加生物效应剂量等优势,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早期NSCLC的常用放疗技术[11]。其中FFF模式下,可使射线剂量率增加,出束时间下降,对病灶具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疗效受限[12]。目前认为,呼吸运动可影响肿瘤位移,促使照射偏差的发生,为NSCLC患者放疗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13]。但是放疗中靶区的移动并非呈线性改变,在呼气末时相,靶区中心与模拟信号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这为ABC在SBRT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14]。通过明确FFF模式联合ABC对SBRT早期NSCLC患者摆位误差和剂量分布的影响,可为NSCL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本研究发现,ABC组的GTV和PTV均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ABC能够通过对呼吸波的检测,促使放射治疗与呼吸周期的同步进行,使靶区在不同方向的移动范围缩小,放疗精度提高,PTV和GTV降低[15]。摆位误差来源复杂,呼吸相摆位、右肺体积等均与摆位误差明显相关,研究发现,对摆位误差进行控制,对于放疗效果和减轻正常组织损伤均具有重要意义[16]。本研究发现,两组头脚误差最大,这与既往报道相似[17]。这可能是由于即使已经进行了体位固定,但是患者姿势发生稍微变化,即可促使头脚方向位置的改变,对其头脚方向难以做到与定位时一致等因素相关。本研究发现,ABC组的摆位误差明显更低,这可能是由于ABC组中主要是根据患者呼吸周期规律进行,选择呼气末3个时相,可使肺部体积增加,胸廓起伏较小,进而有助于摆位误差的改善[18]。
目前认为,FFF模式下,可由于机头散射等剂量的下降,导致全身剂量减少,与均整模式相比,具有较好的剂量学特征[19]。本研究发现,ABC组靶区Dmin、CI明显更高,这可能是由于ABC组中纳入了时间因素,能够根据整个呼吸周期内靶区位移情况进行更为精准的治疗,使剂量分布误差下降,射野范围明显缩小,Dmin、CI增加。SBRT FFF模式下,单次治疗剂量高,因此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照射非常重要。本研究发现,ABC组OVR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这可能是由于与单独FFF模式相比,ABC组是在呼气末开始治疗,该种情况下可降低呼吸运动对靶区位置的影响,使对正常组织的照射量下降,进而使放射性肺炎等的发生风险降低[20]。
综上所述,FFF模式联合ABC应用于早期NSCLC患者SBRT治疗中,可有效缩小靶体积、摆位误差,降低对OVR的照射量,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