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婉云,曹小旭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同声小学,广东佛山,52820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1]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立足学校特色平台和资源,将劳动教育校本化,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然而,现阶段我国校本劳动课程建构尚不完善,课程内容和形式缺乏连续性,各学科间缺乏融合性,校本劳动教育目标区别度不高、个性化不足。[2]中小学校本劳动课程在实施中也存在窄化理解劳动教育内涵和碎片化安排劳动教育实践的现象,将劳动等同于体力活动,缺乏视劳动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也缺乏对劳动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安排。[3]部分专家、教师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如通过有效整合校内、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劳动教育实现夯实劳动技能,提升能力的目标;或在已形成的学校文化基础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劳动教育,以各类综合实践为抓手,对劳动教育进行校本化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或以项目化实施“农场基地”为基础的融通式劳动教育,也被认为是一条有效的劳动教育校本实践路径。[4-6]
作为落实校本劳动课程的有效途径,项目化学习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合作能力、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联系生活世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项目化学习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其价值核心取向强调的是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真实任务,有利于促进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生。依据现实学习中所产生的真实问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内驱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任务单进行持续性思考,为提升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提供新的可能。典型的项目化学习包括六个步骤:寻找核心知识;形成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澄清项目的高阶认知策略;确定主要的学习实践;明确学习成果公开方式;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7]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同声小学(以下简称“同声小学”)依托本校农业科普基地,尝试以“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为例,将项目化学习理念与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相结合,有力地克服了传统劳动教育的不足之处,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开展项目化学习理念下的校本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学习”,蕴于“项目”。项目化学习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呵护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探究并体验包括学科知识在内的外部世界,发展对学科以及外部世界的内在兴趣。基于对项目化学习要求的深入思考,同声小学组织教师全面梳理了在以农业劳动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期待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技能,以及以此达到的素养,开展了以“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为主题的项目研究。同声小学利用学校的农业科普基地,研究不同季节蔬菜种植的品种和种植方式,以跨学科融合、资源整合为特色,以劳动实践的形式建构、迁移、应用农业种植技术和知识,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人文素养与融合创新能力。该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内容分为明确核心任务与目标、共同设计方案、提供学习技术、合作学习与实施探究、成果展示与多元评价五个环节,为后续项目开展搭建了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项目化学习实践框架
劳动教育把学校教育和真实世界相链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可生长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因此,本项目将“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的学习总目标确定为:在了解学习南方地区常见蔬菜的种类、生长的条件、种植的方法和采收形式的基础上,采取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经历“提出问题—确立目标—明确任务—合作设计—资料搜集—优选种植—合作管理—产品应用—多元评价”的学习过程,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通过项目实践,养成合作探究、不断反思优化的良好习惯,形成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与他人有效合作的能力,能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此总目标从课程、学习、评价三个维度来确立,与综合实践、科学、信息技术、音美艺术、语文、数学等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在促进学生提升劳动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达成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以及关键技能的培养。“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的核心任务和各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农业劳动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各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关系
通过“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项目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打破了各学科壁垒,进行学科间融合,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以下综合素养。第一,综合实践方面。发展综合思维,体验完整的项目研究过程,学会设计方案和过程记录。第二,科学方面。结合科学教材中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了解季节、水分、土壤等因素对蔬菜生长的影响,认识适合春季种植的蔬菜及其特征,明晰植物生长的条件。能利用农业科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要了解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力,从小培训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第三,数学方面。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学会测量株距、计算菜苗成活率、计算各品种的产量等,利用可视化图形处理和分析数据。第四,信息技术方面。借助互联网信息、多媒体课件、视频制作等技术手段辅助学生详细了解农耕技术,了解自动喷淋的原理,了解蔬菜科学管理的方法,学会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蔬菜的成活率和收成率。第五,语文方面。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能把种植过程的心得、感受写下来,在感受劳动快乐的同时提升写作能力及人文素养。第六,艺术方面。具有一定艺术和设计审美能力,学生参与瓜棚的搭建设计,体会到“劳动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通过绘画、制陶等方式展示劳动成果。通过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使学生的各学科核心素养获得不断提升。
开展项目化学习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本质问题和核心问题。在开展“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项目式学习之初,全体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从哪些角度开展项目化学习更适合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核心问题如何选择?经过研讨得出一致结论:问题的选择只有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既要兼顾劳动教育的需要,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使项目得到真实的应用和有效的落地。
驱动性问题的选择与确定除了要有指向性和真实性,还需要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多个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并且问题的解决没有唯一的答案,允许学生提供多个解决方案和多种形式的结果。教师着眼学生的学习需求,秉持开放思维,将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并且包裹核心知识,可以让学生持续探究的问题设置为驱动性问题。同时,将学生经常关注的学科问题或自然界的一些基础问题设置为“本质问题”[8]。在“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项目开始之前,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交流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种植的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蔬菜的四季种植”任务项目问题清单
项目化学习主要围绕一个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展开,这个问题会作为整个学习项目的驱动力而推动学习的进行。[9]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一步提炼出“根据南方的气候,四季适宜种植什么蔬菜?怎样种才能有好的收成?”作为探究的核心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的确定颇具挑战性,需要学生在各种努力和合作下完成任务,具有一定的认知负荷。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所设计的项目必须是学生基于现实学习中所产生的真实且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内驱力,进而主动进行项目式探究。项目所设计的研究路径必须贯穿学习的始终,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任务单持续性思考、不断地探究。
以目标为导向,以驱动性问题为切入口,设计行动方案,将总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合理设置有利于核心目标落实的任务序列是项目能有效落地的关键。为使子项目更有效地实施,组建了师生合作组,将不同性格特点、知识背景的学生和教师组合,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此外,为了使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始终保持探究的热情和学习的热度,需要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学习的“支架”,辅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在任务进阶中鼓励学生进行持续性、深入性的探究。
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将总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并将因项目研究产生的若干问题构成问题链,分散在子项目中解决,每个子项目随问题的解决而推进,子项目同时也与相应学科的核心概念相对应。这样,以“小步走”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项目的总目标,最终完成项目式学习。
例如,在解决“南方地区常见蔬菜如何种植”这一核心问题时,需要将项目先进行分解。可以分为“农业科普”“种植实施”“产品应用”“展示活动”四大子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逐一解决子项目问题,如表2所示。
表2 “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的任务序列
项目化学习本质上是一个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又关注学生的社交发展。[8]因此,项目开始前需要建立“跨气质”学生项目合作组、“跨学科”教师项目研究组,即合作组内的学生最好在特长、性格、性别等方面各有差异,合作组内的教师由项目所需要的各学科教师组成。
合作组内的学生首先要通过小组会议对项目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分析、解构,并设计可执行的方案,把任务不断分解成子任务后再进行分工。分工必须根据每位组员的学习优势、特长进行安排,提升任务完成的质量。如“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第二个子项目“蔬菜种植学问多”,问题清单是“瓜苗移植对株距、泥土、天气、浇灌有什么要求?在适宜植物生长条件的前提下,怎样设计一个美观、实用的棚架?蔬菜种植后怎样进行栽培管理?”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数学计算、美术平面设计的知识。小组内必须分别选取有科学思维、数学优势、绘画特长的学生为项目主负责人,组员相互合作完成任务。此外,在进行资料收集与数据统计的分工时,因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需要收集、筛选和处理大量信息和数据,必须有效地分工,减少工作的交叉重叠,加快处理信息的速度,保证项目完成的进度。
教师合作组须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根据子项目的推进安排计划,分工合作完成。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教师加强相互间的听课与交流,及时反馈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实际进度、难度随时进行调整,利用项目组例会时间进行经验分享、交流推进过程。在多质学生、多门学科教师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生形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与意识,也可以从不同学科中获取有意义的知识解决问题并找寻到支撑问题解决的证据,有效提高任务的完成效率。
经历漫长的资料收集、优选种植、过程管理,到最后的产品应用,学生在思维碰撞、不断优化、合作改进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植物种植、生长的全过程。最后,用逆向评价的方式,对学生项目化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应始终关注项目化学习目标的实现。先明确学习的方向以及达成的目标,再进行基于目标设计评价标准,之后才能进行任务的设计与推进的方案,是一种“逆向”顺序。为了避免项目评价过于单一,可采用四个“多元”原则,即评价类型多元: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类型;评价内容多元:包含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资料收集、技术实践、书面报告、项目成果等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多元:评价主体既可有学生、同伴、教师,也可有家长,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更全面、客观;评价方式多元:可包含作品评价表、项目进度表、研究记录表等方式。
“南方蔬菜的四季种植”就含有作品评价表、种植记录表和劳动项目评价表,如表3所示,并将评价融入学生的“成长手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积分计算。评价的内容包含对项目的态度、获取知识、实践体验、成果展示、劳动创新。综合评价又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劳动之星”“劳动小能手”“劳动小模范”。同时,学校会根据班级包干责任田的农作物长势、产量、成果展示等指标评出劳动集体奖,包括“同心劳动班”“种植杰出班”“技术先进班”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全校师生以及家长更能获得参与感,进而推进劳动课程的普及化,增加学生的劳动愿意、提高其劳动素养、加深对“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理解。
表3 “南方四季蔬菜的种植”农业劳动项目评价量表
终结性评价设计了劳动成果分享会、劳动果实拍卖会、作品展示墙、经验交流会、成果画册等,并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网站进行广泛宣传,扩大项目成果的辐射范围。
总之,项目化学习突破了传统的校本劳动课程教学方式,给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探索劳动教育校本化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路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深度学习,加深对农业劳动的认识。同时,也对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项目化设计能力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与探索,进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