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奇
“佳慧高考”“佳慧的录取通知书来了(西南科技大学)”“佳慧上大学去了”“佳慧回西宁”“我和佳慧擦玻璃”“下午2点20分,佳慧拿上驾驶证了”…… 这是一个奶奶在日历簿上的记录,在孫女人生的每一个特殊日子,她都会记下孙女的点点滴滴。当这些日历被孙女发布在网上后,感动了众多网友。
倘若将时光轴拉回20世纪80年代,在日历簿上写日记并不算新鲜的事。那时候的人们会把大事要事写在日历上,一天一天过去,一页一页撕下,“辞旧迎新”,在片片纸张的飞舞中,留下穿越人生的体验感。当我们想回顾年少时期的高光时刻,一张带字的日历,或能成为开启记忆匣子的索引。用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亦是将人生归档的表现。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记事工具越来越多,手机取代书本,线上取代线下,专业的取代非专业的。写信寄信的人越来越少,用笔记录的人越来越少,保存实体照片的人越来越少,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逐渐没落甚至消失。看似更便利更先进,可实实在在的体验感却没那么丰富了。所以,当佳慧奶奶的日历簿被上传至网上,能引发一众年轻人的羡慕。
爱的表达除了有激情,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记录一天两天的故事很容易,可记录一年两年的故事却很难。何况十数年如一日,为孙女的人生留底。在分享喜悦中感受孙女的成长,即便年过七旬,也依然“年轻”。一些人追求的“小确幸”不正是如此吗?
时下的人,习惯拍照发朋友圈,向别人袒露自己,也为自己留下回忆。可当我们打开手机,翻阅一张一张的照片时,又是否愿深思其中的故事?我们会不会为了一刻的“擦玻璃”“考驾照”“递衣服”发布一则朋友圈?或许,易保存的时光不易珍惜,佳慧奶奶的日历簿不比手机中的朋友圈差。
文本解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保存记忆的方式,日记与日历仅仅属于其中的一两种。可漫漫人生不过百年,如何过得实在,如何过得精致,如何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可能依旧需要我们保持最质朴最简单的乐趣。珍惜与长辈共度的时光,尊重他们的爱,乐于分享他们的爱,我们所获得的美好就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