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霞,赵杜灵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太原 03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更加重视党校工作。”〔1〕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是党校安身立命之本。教学质量是党校的生命线,关系着党校职能发挥的成效,质量高则党校强、干部强。实践中,好课备好,对于提高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学理性、完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而推进“教研咨学”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各级党校要坚持党校姓党,依托好课做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山西省委党校在今年“春季大备课”活动中,提出党校的课堂教学要以学员为中心,要做到充分解疑释惑、厚实学理支撑、引发强烈共鸣、紧跟前瞻领域与讲授案例教学,这无疑是为党校好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笔者认为,党校好课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党校姓党为基底,是党校好课的首要标准和根本原则。党校姓党为基底,是指课程内容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遵守党的政治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党校姓党作为党的灵魂。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决定了党校教学要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校教师必须立足专业知识、依托红色资源,引导学员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以促进广大学员知之精深、信之笃行、行之有效。不仅如此,党性教育还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为此,党校教师要深入开展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的作风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使学员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现实问题为导向,这是党校好课的现实标准和基本方针。现实问题为导向,是指党校好课始终要以党委政府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切实发挥党校咨政辅政功能。党校工作的职责就在于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即“三个聚焦,一个反映”。党校教师一是要在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基层需求的基础上设置教学内容,并要带着问题进行讲授,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丰富性和导向性。二是要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追着问题走,充分厘清现实问题的理论关涉,提升现实问题的理论高度,让学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三是要增强学员的问题意识。党校教师要以教学为导向,增强学员的问题意识,使其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直面问题、具体分析问题、妥善解决和处理问题。
厚实学理为支撑,这是党校好课的理论标准和内在要求。厚实学理支撑,是指党校好课必须具备理论深度和理论高度,做到用学术讲政治,以进一步夯实教学质量的“四梁八柱”。党校学员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来党校学习主要是希望在理论上进行充电。为此,党校教师一是要站在理论角度为学员解疑释惑,扩宽他们的视野和眼界,以期使学员产生豁然开朗之感。二是要在面对新形势下的实践难点和社会热点时,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自我知识体系,掌握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发展态势,以解决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三是要深刻领悟理论精髓,结合中央指示精神和省情发展实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能够运用实践更新和推进理论知识,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融会贯通为方法,是党校好课的授课标准和方法导向。融会贯通为方法,是指党校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授课技术,既能够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问题交相呼应,让学员在教学过程中深刻领悟理论意涵,产生醍醐灌顶之感,也能够抓住学员的眼球,引发强烈共鸣,使其回味无穷、受益颇多。一堂高质量的党校好课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翔实丰富,更在于授课艺术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新颖性和多样性。近年来,山西省委党校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研讨教学的比重,以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践证明,鲜活的案例教学相比于枯燥的文件解读更能够吸引学员的眼球,使其的印象更加深刻。为此,党校教师一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形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典型案例教学中,力求将学理知识讲深讲透,让学员在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吃他人、历史之堑,长自我之智。二要充分发挥现场教学的作用。党校教师要精心挑选现场教学场地,让学员在身临其境中有震撼、有感受、有体会、有收获。三要多开展研讨式教学,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学员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题开展专题研讨,借助论坛激发灵感、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并鼓励学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山西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高站位,就是要始终牢记党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能使命,高要求把好政治方向,高标准抓好师德师风建设,高质量提升教学水平。一是要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将党的旗帜亮出来,始终遵守党的政治路线、坚持党性原则,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学员向党中央看齐的意识。二是要坚持党校教师姓党。党校教师作为党的理论、党的信仰的传授者,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为此,要学深悟透世情国情省情市情,深入学习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站在历史高度、世界高度、理论高度,从宏观和全局的视野考虑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三是要明白党校学员的特殊性。党校授课对象不是一般的学生,他们到党校是来学理论、长才干、促提升的。为此,党校教师要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加强学员的理论修养与实践历练。
换思考,就是要交换立场,站在学员的立场,以了解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一是要做好课前收集和课后反馈工作。党校教师要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征求学员意见建议,并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被大多数学员所接受和领悟。课后要与学员多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感受、收获与困惑,对于学员的感受和想法要认真记录,并做好落实反馈工作。二是要向精品课程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向优秀学员学习、向中央党校学习。党校教师要认真聆听和学习精品课程,学习精品课程的逻辑结构、框架内容和授课艺术,以及精品课程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相融合、相促进;要学习优秀教师如何做到用学术讲政治,学习优秀学员如何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把准选题定位、厘清思路逻辑;要向中央党校学习,以一流的标准加压奋进,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相统一。
小切口,就是要坚持实践导向,善于从“小处”着手,讲透“大理论”。党校教师要注重从高站位着眼、“小切口”深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真正做到现实问题的聚焦、理论高度的深化和决策建议的精准有效〔2〕。一是要强化教学扎根实践的调研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党校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以扎实的田野调研作为根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深。尤其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其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社会实践经验却较为缺乏。因此,党校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挂职锻炼,加深对基层一线的认识,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二是要提升“从实践反哺理论”的能力。如何将调研成果转化成理论成果是党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更是学员希望了解和提升的关键。为此,党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理论高度,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与衔接,以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深挖掘,就是要坚持勤学不怠,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学问之道,贵在深挖,党校教师必须要有铁杵磨成针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是要坚持潜心治学。面对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和新方向,党校教师要坚持勤学不怠,认认真真研读经典,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深入学习、广泛学习,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当好学员的领路人和指导者。二是要坚持专业做深做透。党校教师要想做到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深耕是其最重要的学术品质。笔者认为,党校教师一定要戒骄戒躁,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切勿盲目扎堆追潮流、赶热点,而是要“控量提质”,踏踏实实在某个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深入挖掘,争取在理论研究上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以高水平教学、科研、咨政成果厚植党校事业。
贵坚持,就是要坚持不懈备好课,让每一堂课都常上常新,坚决杜绝“新瓶装旧酒”。好课备好不仅仅是做学问的问题,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效也出在坚持。党校教师作为党的“布道者”和“熔炉工”,一是要发扬“绣花精神”,每一次伏案备课都要坚持从选题、框架、内容、案例、方法到教案重新思考、精雕细磨,让每一堂课都出新意,学员常听常新,有收获、有感悟。二是要发扬“工匠精神”,能静下心、沉下来治学研读,读经典、悟经典、用经典,学理论、学方法、学前沿,为高质量好课打基础、做基奠。三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持续关注、对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认真钻研,使每一个教学专题都能紧跟前瞻领域、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总之,党校教师要以一流标准打造“红色学府,党性熔炉”。
重复盘,就是要重视课后的整理复盘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反思有成长有收获。复盘是推进教学工作的“金钥匙”,党校教师只有通过对备课、讲课、评价等过程的全景式回顾和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开拓思路,为完善教学内容提供理论、实践依据和优化方案,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一是要重视学员的评价,以学员对我们的评价为导向。学员既是授课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教学成效的直接评价者。也就是说,备课效果与授课成效如何学员最有发言权。党校教师要高度重视学员的评价与反馈,认真吸纳总结,切实做到“打一仗、进一步”。二是要重视优秀教师的反馈。党校年轻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尤其是缺乏在主体班上课的经验,为此,年轻教师要认真聆听优秀教师的建议和经验分享,汲取经验、不断成长。三是要重视党校系统大赛讲。山西省委党校每两年一次的党校系统大赛讲,既是优秀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广大教师学思践悟的平台。党校教师既要认真观摩比赛,向优秀同行学习,从评委点评中汲取养分,也要积极参与选拔,在不断的评比学习中增强实战经验。总之,党校教师要通过复盘弥补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放大优点与亮点,在一次次的学思践悟中,凤凰涅槃,不断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校的课能不能讲好,理论创新的步子能不能跟上,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能不能发挥智库作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工作搞得怎么样,有多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是“教研咨学”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好课备好是为科研工作提供方向、目标与指引的重要基础。党校教师备课的过程不仅仅要为教学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研咨学”一体化思维,擅于发现问题,找寻新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党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备课过程中发现的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学员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以高质量科研成果为提升“教研咨学”一体化水平做奠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咨政选题,真正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进而不断提升“教研咨学”一体化水平。
咨政建言既是“教研咨学”一体化水平的价值追求,也是党校决策咨询功能的具体表现。好课备好是为党校咨政辅政功能提供问题意识、素材收集、理论高度的重要支撑。首先,党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根本上做到了高站位、换思考、小切口、深挖掘、贵坚持和重复盘,就往往能够牵住问题的“牛鼻子”、找到问题的“金钥匙”,也才能够使决策咨询真正“解渴管用”〔3〕。其次,素材积累是咨政工作之本,党校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只有掌握充分的数据支撑、案例经验,才能站在全局角度提出金点子、好建议,也才能为决策咨询提供学理根基。再次,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结合是咨政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保障,咨询成果只有具备厚实的学理支撑,才能真正具有价值、指导实践,当好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最强大脑”和“思想引擎”。
推进“教研咨学”一体化是山西省委党校的首创。笔者认为,“学”字的提出更加精准地表达了党校办学的特殊意义与功能属性,也进一步指明了党校建设的独特优势与宝贵资源。党校教师要用好学员资源,将学员的优势转化为教师教研咨工作的优势,做到以学促教、以学促研和以学促咨。党校教师要用好教师学员“双结对”机制和“三带来”案例,积极吸纳有相关实践经验的学员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进一步强化学理与实践相转化,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党校教师要把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转化为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研究的选题,把学员在实践中形成的思考、见识转化为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基础,把学员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转化为课堂讲授的案例。总之,各级党校要通过系统谋划、协同发力,推进“教研咨学”一体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