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许 冰
(1.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2.四平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吉林四平 136000)
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就业是当下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理念越来越清晰,政府逐渐意识到高质量人才的智力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因此,积极打造农村人才队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之一。并且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广大毕业生需要在社会发展中找到新的就业空间。基于上述背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就业具有充分互动可行性,推动大学生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锐力量,将有助于实现农村发展与改善就业的同向同行。由肖璐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一书,是一部系统探究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形势与规律的专著。该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整体研究,作者在梳理就业行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农村就业现状。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村官专题,作者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大学生村官就业与离职行为,结合对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工作境遇展开行为分析,而后构建出行为模型。整体上看,该书依托大量访谈数据与行为模型构建,掌握了毕业生个体农村就业行为的发生机制和总体趋势,从侧面引导出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动力机制,其研究结论可为制定相关政策举措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书中指出,“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高校毕业大学生是有智又有志的青年,其投身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既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形势所趋,也是体现新时代青年远大抱负的重要表现,是自觉承担社会发展义务的行为。大学生前往农村就业有利于纾解当前就业“痛点”,减轻就业压力,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一,在农村行政方面,农村两委多为当地村民成员,其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在领导全村事务规划过程中缺乏先进理念指导。其二,在农村经济方面,仍有较多农村以传统经济形式为主,在经济文化知识、经营发展理念以及新农业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所不足。其三,在农村法治、农村教育、农村医疗等方面,都亟需才智人力资源的注入。由此可见,大学生农村就业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价值。为此,我国自2005 年先后发布一系列包括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内的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文件,但通过分析书中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大学生农村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下不去”和“留不住”的情况依旧存在,毕业生离职率居高不下。针对该问题,如何改善大学生农村就业现状并通过政策实施激发大学生农村就业活力,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农村就业实现双向互动的关键。
书中通过对大学生农村就业与离职行为的动机分析,指出当下既要“下得去”也要“留得住”,即除了要引导大学生下乡就业外,也要借助各项政策留住大学生,据此观点可以得出,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互动路径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
在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方面:其一,高校需要将新农村建设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中,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其对自身就业创业的未来道路规划并不清晰,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有发展机会,思想意识不够坚定,易受到社会逐利思想的侵袭。对此,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新农村建设内容融入其中,向大学生讲解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空缺现状,情理交融地解释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积极意义,从思想层面激发大学生投身新农村的意志,奠定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思想基础。其二,地方人力资源部门需做好毕业生就业引导工作,搭建开放的大学生农村就业平台。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地方高校毕业生实际形势以及开拓当地农村就业渠道,搭建专门为毕业大学生服务的就业指导平台,该平台既要为大学生提供当地与周边农村的就业岗位信息,也要提供各项政策查询服务,使大学生在选择就业道路前可以多方面考察农村就业情势。
在留住大学生农村就业方面:其一,地方政府部门需结合农村发展情况开辟大学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多元的就业岗位。在毕业季,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深入调查当代农村就业渠道和岗位,通过校园、企业、政府互相合作的方式为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多样化岗位,比如由地方政府提供大学生村官岗位,农村技术服务企业、畜禽养殖企业、现代农粮企业可以提供对应岗位,能够使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类型或符合自身期望的岗位。其二,完善大学生农村就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好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根本利益。除了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之外,地方政府还需要从硬性规定出发制定大学生农村就业利益维护机制,坚决杜绝拖欠大学生工资、随意辞退大学生的情况出现,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地方也需要制定相应激励制度。
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双向互动具有充分可行性,但这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为此,地方政府、高校以及农村企业等相关主体需要联合力量,改善大学生农村就业生态环境,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大学生的才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