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奇 王剑 魏田华 刘盼 张利△
(1.延安市中医医院影像科,陕西 延安 716099;2.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陕西 延安 716000)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危重症,发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主要发病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脑血管阻塞,脑部血流中断后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进而影响患者运动功能、语言表达功能等[1]。早期诊断及治疗为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途径,传统影像学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转归判断能力有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为新兴影像学检测方案,具有无创伤性优点,可对大脑白质纤维通道的轨迹、形状、结构、位置进行分析,了解急性脑梗死病灶局部解剖和病灶与正常组织之间的相互连接,进而判断急性脑梗死发展及病灶与影响运动功能的皮质脊髓束的关系,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2]。本文旨在分析DTI检查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中的临床价值,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延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3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组(<6 h)25例、急性期组(6~72 h)55例、亚急性期组(72 h至14 d)43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相关标准者;造血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者;首次发病,既往无急性脑梗死病史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颅内出血史者;既往行颅脑手术存在后遗症者;安装辅助循环装置者;合并精神疾病、药物成瘾史者等。本研究试验设计经延安市中医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方法 采用设备为skyra型3.0 T MRI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选择线圈为头颅8通道高分辨率线圈。常规MRI扫描包括横断位T1加权像(T1WI),层厚为5 mm,重复时间(TR)为120 ms,回波时间(TE)为2 ms,层间距为1.5mm;T2加权像(T2WI)层厚为5 mm,重复时间为2000 ms,回波时间为80 ms,层间距为1.5 mm,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选取为1 000 s/mm2,层厚为3 mm,TR为1 955 ms,TE为56 ms,层间距为0 mm。DTI序列从颅顶至枕骨大孔平面扫描,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系列,b值选取为0 s/mm2、1 000 s/mm2,15个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权重采集,TR为1 200 ms,TE为87 ms,层厚设置为3 mm,层间距设置为0 mm,视野选取为240 mm×240 mm,层数设置为44,矩阵选取为128×128。扫描所得图像和数据传入Func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以DWI-B0图为参考,获得感兴趣区各项异性指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值。
1.3观察指标 不同发病时期患者病灶DTI参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灶DTI参数(FA、ADC)。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4]进行评价,得分0~42分,得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梗死灶中心区与边缘区DTI参数:分析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患者梗死灶中心区与边缘区DTI参数(FA、ADC)。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不同关系患者DTI参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不同关系,将患者分为破坏组(71例,存在破坏中断)、受压组(52例,受压无中断),分析两组DTI参数(FA、ADC)、NIHSS评分。
2.1不同发病时期患者病灶DTI参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FA呈降低趋势,ADC、NIHSS得分呈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发病时期患者病灶DTI参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2梗死灶中心区与边缘区DTI参数比较 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中心区及边缘带FA呈降低趋势,ADC呈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边缘带FA高于中心区(t=2.670、3.853,P<0.05),ADC低于中心区(t=4.751、8.955,P<0.05),亚急性期组中心区及边缘带FA、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6、1.809,P>0.05)。见表2。
表2 梗死灶中心区与边缘区DTI参数比较
2.3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不同关系患者DTI参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破坏组FA低于受压组,ADC、NIHSS评分高于受压组(t=6.671、5.363、18.822,P<0.05)。见表3。
表3 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不同关系患者DTI参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目前影像学检测仍然是急性脑梗死诊断的重要方法,DTI检查技术为新兴MRI检查方案,对大脑组织的水分子弥散、脑细胞共振成像情况更为敏感,可获得有关大脑白质纤维方向信息,在脑缺血尚未形成永久性损害之前显示缺血病灶情况,进而诊断患者急性脑梗死情况[5]。DTI检查技术软组织高分辨率较高,可利用其对大脑白质纤维的破坏、推压、移位的判断,有效定位病灶信息,且其不受骨性结构的影响,提高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6]。DTI检查技术中,FA值是反映白质纤维各向异性特征的参数,其越高提示神经传导功能越强,ADC可反映水分子弥散特性,急性脑梗死后脑组织细胞毒性水肿,导致水分子运动受限[7]。本文结果显示,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病灶整体、病灶中心区及边缘带FA呈降低趋势,ADC、NIHSS得分呈升高趋势,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FA高于中心区,ADC低于中心区,提示随着发病后时间延长,患者脑组织髓鞘脱失、轴突崩解、坏死液化可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降低、脑组织水分子运动受限,神经功能缺损增加,超急性期、急性期边缘与中心FA、ADC存在差异,而进入亚急性期后,梗死灶边缘及中心信号无差异,FA、ADC也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定量分析依据。
DTI检查技术可反映脑组织中髓鞘的完整性、神经纤维维系情况、走行方向及水分子弥散情况等,而脑组织中皮质脊髓束与机体运动功能密切相关,梗死灶对皮质脊髓束的破坏、入侵可能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最终形成偏瘫后遗症、肌无力等[8]。DTI检查技术可立体显示病变与白质纤维的关系,揭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所累及的白质纤维束改变情况,使得FA降低,同时组织水肿可以造成脑组织细胞结构和完整性改变,从而导致水分子的弥散方向和幅度的变化,提高ADC[9]。本文结果显示,破坏组FA低于受压组,ADC、NIHSS评分高于受压组,提示FA、ADC与皮质脊髓束存在破坏中断息息相关,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分析依据。
综上所述,DTI检查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发病时期进展具有判断意义,FA、ADC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的定量分析依据。本研究为样本量有限的回顾性、单中心研究,DTI参数对急性脑梗死诊断价值仍有待进一步行大样本量、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