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虎
(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车巴保护站,甘肃 甘南 747604)
油松是我国特有的针叶常绿乔木,是重要的荒山造林树种,其四季常青,在绿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油松在荒山造林方面得到了普遍应用,不仅大幅加快了荒山绿化造林速度,还有效增加了森林资源,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油松在生长过程中频繁发生各类病虫害问题,严重威胁到油松的健康生长,降低了油松造林质量。因此,为了将病虫害的为害降到最低水平,推动油松造林绿化事业的稳步发展,需持续探究油松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发病较多的油松林区再次患病风险较大。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大片油松林木遭受病虫害为害[1],加之没有得到及时防治,使得油松林整体抵抗力不高,增加了病虫害再次入侵的可能性,此外,病虫害再次发生后造成的不利影响也非常严重。
近年来,出现了多种突发性病虫害[2]。调查发现,舞毒蛾、大蚕蛾等突发性病虫害频发,对油松林造成的为害十分严重,导致大片油松落叶枯萎,甚至死亡,严重阻碍了油松林的健康生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
病虫害繁殖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多数病虫害繁殖量大,常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近年来,虽然在防治油松病虫害方面研究出多种解决方案,但要彻底根除油松病虫害仍不现实。病虫害的快速蔓延与传播导致危害性日益加剧,使得油松造林绿化事业遭受严重打击。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油松人工林造林面积逐年扩大。但是大面积运用单一树种造林,导致油松在生长过程中抗病能力较弱,而且害虫天敌较少,致使病虫害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外来生物种群和病虫害不断入侵,对林区造成的危害性日益加剧。由于在防止外来生物种群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手段,导致外来物种扩散蔓延风险逐渐加大,增加了病虫害防治难度[4]。加之全球气候变暖为病虫害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使得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此外,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不断加剧,使得病虫害发生与扩散概率进一步提高,严重影响了油松林木的健康生长。
立枯病是油松幼苗阶段常见的病害类型,在油松幼苗出土7 d 内发病率较高。遭受病害侵袭的幼苗根部和土壤接触部位会出现带状的褐色小斑纹,同时向上扩散,形成长条状,随着病情加重,斑点会逐渐变为斑纹,根部由原来的绿色转变为红褐色,并发生腐烂,致使幼苗干枯死亡,但不会发生倒伏。病害发生过程中会传染给周边幼苗,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5],就会导致油松幼苗大面积死亡,对油松苗木质量构成巨大威胁。
防治技术:一是将育苗整地工作充分落到实处,深翻土壤,平整作畦,避免地块凹凸不平、引发积水。二是运用硫酸亚铁对育苗地块进行消毒处理后再开展育苗工作。三是应用优良种子,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科学把控播种时间。通常于5 月初播种,此时地温呈现逐步上升态势,但早晚温差较大,会提高冻害发生概率,需采用有效的防冻措施。四是将大田土、农家肥及腐殖质土和磷肥根据4∶3∶3∶1 的比例混合均匀,满足幼苗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增强幼苗抗病能力。五是幼苗出土7 d 之后,每间隔3 d 喷施1 次药剂,可选用多菌灵、敌克松、硫酸亚铁等,这些药剂对防治油松立枯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为减少油松立枯病的发生,需在病害发生前期下午时段进行大水灌溉,避免高温或日光暴晒引发苗木缺水,提高苗木自身抗性。油松苗木发生立枯病后不可大水灌溉,也不可在高温时段灌水,要避免冷热交替,增加油松立枯病的发生概率。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能够大幅减少此类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松针锈病在油松生长过程中较为多发,感染松针锈病后,油松早期阶段会出现褪绿斑,有长有短,并有褐色丘疹状的小斑点分布于斑段正面部位,成行排列,之后变为暗褐色,并在丘疹部位出现橘黄色或黄白色疤囊,一般为1~1.5 mm。
成熟之后疱囊会破裂,并有粉末状的黄色物质散出,之后白色膜片破裂、脱落。遭受松针锈病侵袭的油松叶片会逐步枯黄、脱落。病害较重会导致枝干干枯,严重威胁油松的健康生长[6]。
松针锈病的病原主要为一枝黄花鞘锈菌,分布在针叶两面的锈孢子器,具有舌状包被,锈孢子表现为浅黄色串生,有的为椭圆形,有的为近球形。秋后病菌冬孢子侵入油松针叶并越冬。第二年4 月左右,成熟的锈孢子器散发出大量锈孢子,依靠风雨传播,夏孢子堆在5—6 月产生,散发出的夏孢子会再次发生侵染,进入秋季后,形成冬孢子堆。
防治技术:一是全面清除紫苑、一枝黄花等转主寄主,控制和减少侵染源对防治该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在人工造林之前科学设计油松林,不可和黄果林共同营建混交林,需将间距控制为2.5 km 以上,控制和减少病菌传播概率。三是发生病害后,喷施0.5 波美度石硫合剂,每间隔7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3次就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油松针枯病又称为落叶病,不仅会为害油松,还会为害黑松、马尾松等树种。感染油松针枯病后,松针上会出现纤细的横线将松针分割成小段,并在小段上长出0.2~0.3 mm 的椭圆形小黑点,这便是生孢子器。之后慢慢变大形成黑色凸起,这便是病菌子囊盘,在合适的条件下,中间部位会出现一个纵裂缝,并散发出乳白色的物质,这就是子囊与子囊孢子。
病菌主要通过菌丝在遭受病害的针叶上过冬,第二年3—4 月再次形成子囊盘,4—5 月遇有降雨天气或环境过于潮湿时,吸水的子囊盘会膨胀,并散发出子囊孢子,病菌靠风力传播,通过针叶的气孔发生侵染,传染期一般为3 个月左右,无论是新叶还是老叶都会发生病害。进入8 月后,遭受病害的叶片会再次发生脱落,分生孢子通常不具有再次侵染的作用。空气湿度大、降水多、土壤肥力不足、树木长势较弱会增加病害的传播、侵染与发病概率。
防治技术:一是强化水肥管理,促进油松健康生长,增强其抗病性。二是进入秋季后,即10 月左右,通过人工手段摘除老叶,并集中烧毁。三是在子囊孢子传播侵染过程中,利用硫酸铜或波尔多液喷施防治,也可选择70%代森锰锌900 倍液喷施防治,每间隔7 d 喷施1 次,持续应用3 次。病情较重可增加喷药次数,直至病情得到有效控制[7]。
轮纹病对油松的为害非常严重,主要为害油松的树干、松针和果实,使油松无法健康生长。感染轮纹病后,油松表皮会出现4~19 cm 的红褐色病斑,多为圆形,病斑中心位置凸起,边缘开裂。油松果实遭受轮纹病为害后,表皮会发生溃烂,并有脓液流出。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并蔓延至周边区域,一般6~7 d 后油松果实脱落。
防治技术:一是在栽培过程中加强预防管理。二是运用80%多菌灵1 000 倍液、80%代森锰锌800 倍液、波尔多液200 倍液喷施防治,交替应用上述药剂,每7 d 喷施1 次,连续应用3 次就能发挥较好的防治作用[8]。
油松毛虫一年发生1~2 代,主要以幼虫越冬,第二年3—4 月开始活动,6—7 月结茧化蛹。成虫在松针上产卵,卵粒成行排列,初产卵为浅红色,幼虫孵化后呈紫红色,并取食松针叶片边缘部位,导致针叶枯萎。2 龄后分散取食油松针叶,并将针叶咬断,3 龄后取食油松的整个针叶,且食量会逐步增加。老熟幼虫于松针叶片、树皮以及地被植物上结茧化蛹。6 龄幼虫龄期一般为10 d,幼虫期一般为45 d,蛹期一般为14~22 d,越冬幼虫有8~9 龄,幼虫期长达11 个月,成虫具有趋光性,常向周围森林迁移产卵。
环境因素与油松毛虫的发生紧密相关。油松纯林遭受的为害较重,混交林遭受的为害较轻。在10 年生的幼林中,郁闭度在0.5 以下的油松毛虫较为严重,郁闭度在0.7 以上的油松毛虫相对较轻。同时,油松毛虫的发生和高温天气有着紧密联系,高温条件更利于油松毛虫的生长和发育,死亡率也相对较低。春季气温逐渐上升,当平均日气温达到10 ℃左右时,越冬的幼虫进入复苏期,进食量逐步增长。温度越高,害虫的取食量越大,并且害虫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植被丰富的混交林林分较为复杂,林内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高,为油松毛虫天敌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油松毛虫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防治技术:一是合理应用营林技术,打造针阔混交林,落实封山育林工作,避免过度修枝。二是油松毛虫成虫趋光性较强,成虫羽化阶段,可合理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大幅降低成虫产卵率,预防油松毛虫的发生。三是油松毛虫卵期阶段,可释放3 万~5 万头/667 m2赤眼蜂进行防治,大幅提高寄生率,达到80%以上。四是运用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及“7216”芽孢杆菌喷施防治,含菌量达到1 亿孢子/mL,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应用白僵菌菌粉1 kg/667 m2进行喷粉防治,也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五是在幼虫阶段选择25%灭幼脲进行喷施防治,用量为6 g/667 m2[9]。
介壳虫会对油松生长造成较大为害,主要为害油松的叶片、枝条及果实。雄性介壳虫有翅,可以飞翔,雌性介壳虫羽化之后,主要寄居在油松的枝叶及果实上,使得油松叶片变黄、枝梢枯萎,影响树势,大幅增加煤污病发生概率。介壳虫有着很强的繁殖能力,每年可以繁殖多代,卵孵化之后成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的爬行后固定生活,逐步发展成介壳虫,高温高湿环境下介壳虫发生更为严重[10]。
防治技术:一是加强植物检疫,自然条件下,介壳虫活动相对较弱,传播能力有限,在分布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为因素调运、交换等会大幅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苗木检疫规定不可运输携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苗木,倘若发现病虫害,需运用有效措施将其杀灭,避免病虫害蔓延扩散。二是加强人工防治,栽培油松过程中,发现个别枝条和叶片出现介壳虫之后,可运用刷子将其刷除,并合理修剪,去除遭受介壳虫威胁的枝条、叶片,并集中处理,不可乱扔。三是充分考虑介壳虫的发生情况,在若虫高发期运用药物喷施。若虫刚刚孵化,体表部位还没有分泌大量蜡质,在没有形成介壳时喷洒药剂,可有效杀死害虫。可选择40%氧化乐果1 000 倍液、50%马拉硫磷1 500 倍液、50%敌敌畏1 000 倍液等药剂喷施防治。在使用药剂防治的同时,应加强对天敌的保护,例如红点唇瓢虫、软蚧蚜小蜂及金黄蚜小蜂等。加强对天敌的保护能够大幅降低此类害虫的为害,确保油松健康生长[11]。
纵坑切梢小蠹主要为害油松的干部韧皮部位、梢头及髓部组织,同时切断树体内的水分养分供应,导致树木叶片无法正常生长、掉落,并引发树木枯死。纵坑切梢小蠹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发生,造成的为害十分严重,害虫整个生长发育期主要潜藏于枝干内部,隐蔽性非常强。年平均气温为15~20 ℃、月平均气温为9~22 ℃的环境适合害虫生长。害虫侵入数量和大气湿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和月平均气温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气候干旱,月平均气温相对较高,会增加害虫的有效侵入孔,害虫数量也会大幅增加,造成的为害也相对较重。
防治技术:一是及时清除害虫为害的苗木,并加强更新造林与补植补造,营建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内生物多样性,增强林分自控能力。二是加强苗木检疫,调运苗木运用40%氧化乐果1 000 倍液喷施防治。原木外运或者小径材可剥皮处理,并用20~40 g/m3溴甲烷或硫酰氟熏蒸,时间为1~2 d,也可用30~40 g/m3磷化铝熏蒸4~5 d。三是行道树、风景林以及水源林等价值较高的林分遭受为害后,可通过在害虫转梢期钻孔注射树虫净进行防治。中幼龄林可应用吡虫啉喷湿防治,每间隔7 d 喷施1 次,持续应用3 次便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油松是一种较好的绿化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用途十分广泛。油松种植较为复杂,生长过程中极易遭受病虫害为害,所以在栽培油松的过程中,种植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针对病虫害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为害,为油松健康生长创造有利环境,提高油松造林质量,进而发挥油松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推动油松造林绿化事业持续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