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明帅
(古蔺县气象局,四川 泸州 646500)
玉米的营养价值较高,是畜牧业养殖的主要饲料来源之一。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一些气象灾害,包括霜冻、干旱和洪涝等,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甚至造成玉米绝产,为此,要做好气象灾害的应对工作,以保证玉米正常收获。
温度对玉米的生长影响较大,并且玉米对温度较敏感,适宜的温度可以保证玉米高产。玉米正常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0~25 ℃,如果温度长期处于10 ℃以下或25 ℃以上,会直接影响玉米生长。
玉米是一种喜温作物,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出苗速度和出苗率。通常情况下,种子在6~7 ℃时开始萌芽,如果低于10 ℃,发芽速度慢,并且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导致种芽腐烂缺苗。如果选择春季播种玉米,必须保证土壤厚为5~10 cm、土层温度10~12 ℃。
不同玉米品种对温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玉米拔节期需要保证温度15~27 ℃,抽雄期到授粉期需要保证温度25~27 ℃,灌浆期需要保证温度22~24 ℃。
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除了在玉米苗期之外,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必须保证水分充足。调查研究显示,如果每667 m2能生产出500 kg 玉米,需水量约为400 m3。在大规模种植玉米时,年降水量为500~600 mm 时最有利于玉米健康生长。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因为玉米是一种喜光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如果光照充足,能有效缩短玉米生长周期,保证玉米产量。如果光照不足会延长玉米发育期,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光照条件能有效促进玉米内部有机物的积累,为确保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奠定基础[1]。
第一,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加之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较落后,针对干旱天气没有形成有效的防御措施,不能有针对性的调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干旱旱情,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
第二,长期降水量较少,在玉米种植地区会出现干旱,不能为玉米生长发育提供所需水分,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
降水过多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会破坏土壤中的养分,玉米根系无法吸收养分;长时间持续降水也会增加虫害的发生概率。洪涝还会导致玉米根部缺氧,从而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如果发生洪涝气象灾害,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以减少不利影响。
长时间温度过低和光照不足会出现低温冻害。玉米长时间缺乏光照会影响光合作用,不利于形成玉米籽粒,导致玉米颗粒干瘪。低温冻害也会影响玉米开花授粉,造成玉米的生长发育周期延长,如果在玉米播种后出现低温冻害,极易导致玉米出现烂籽的现象。
我国有些玉米种植地区可能会受到霜冻灾害的影响,导致植物细胞中的水形成冰晶,从而和植物细胞争夺水分,导致植物细胞内的水分全部变成冰晶,造成细胞脱水,破坏细胞质和细胞核,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代谢。如果在玉米制种的过程中出现霜冻灾害性天气,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无法有效保证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一旦在春季出现大风天气,会刮走表层土壤,将露出的种子吹出或折断小苗,加速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干旱。夏季出现大风天气时,容易出现植株倒伏现象。秋季出现大风天气时,不仅可以造成植株的倒伏,同时也能吹断植株。
第一,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重视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立引水灌溉工程,扩大浇水面积。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多打一些抗旱井,能解决短期干旱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修建一些中型或小型水库,以提高地区的抗旱能力。
第二,了解本地区旱灾的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第三,选择抗旱栽培技术以及抗旱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并利用抗旱播种的措施,掌握春季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可以适当抢墒播种。可使用农家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也可采用覆盖地膜保墒的方式。此外,在一些干旱地区可以利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起到抗旱增产的效果。
第一,结合当地的玉米品种成熟期和当地的热量资源,选择适合的品种,在保证有效积温的条件下,合理安排种植时间,有效规避低温冻害的影响,保证玉米在秋霜前能正常成熟。
第二,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做好气象预测工作,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在高温年选择种植晚熟品种,在低温年选择种植早熟品种,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同时也能减少因为低温冻害而造成的减产[2]。
第三,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促进玉米苗生长,在春季结合气象条件适当播种。在玉米营养生长期,遇到低温天气可以多铲蹚,改善玉米田的水热气候条件,促进玉米苗的生长发育。在玉米的生长期遇到低温天气,应采取调整水肥的管理措施,促进玉米生长。
第一,科学营造防风林网,采取该项措施能减少风力对玉米植株的伤害,同时能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有效预防风害。
第二,掌握科学的栽培方式,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品种,能起到很好的防风效果。适当控制肥料使用率,尤其是减少氮肥用量,适当增施钾肥,避免玉米徒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减轻大风对玉米的危害。
从我国当前的气象灾害防御情况来看,有些地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或防御机制无法适应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以各个部门为主,很难形成联动功能,如果出现灾情,无法第一时间调动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抢险。此外,不重视对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应对突然发生的气象灾害,影响防御效果。
从当前气象灾害的防御来看,许多农民主要通过新闻播报的方式获得气象信息,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获取气象灾害的方式较单一,并且存在气象灾害之后的问题,不利于广大农民做好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此外,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系统的宣传机制,无法让种植户了解气象灾害防御体制的重要性,影响气象灾害的防御效果。
受种种因素影响,我国有些地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防范能力不足,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依靠传统经验,过度依靠自然,没有做好气象灾害的应急预防措施,缺乏科学的应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产业的发展。
为了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应了解当地气候条件和常见的气象灾害,并结合本地区玉米生长的实际需求,制订科学的农业发展计划,采取有效的气象灾害的规避和防御的措施,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如果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遇到干旱灾害,要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完善地区的灌溉设备,重视水资源储备,科学灌溉并发挥玉米的抗旱作用。可以采取一系列植树造林措施,通过防护林等方式,对一些气象灾害起到防御作用,保证玉米健康生长。
防护林能调节当地的气候条件,改善当地的生态系统,实现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的和谐统一。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科学调整玉米的生育期。与此同时,选择抗旱能力、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品种,提高气象灾害的抵御能力。结合当地的气象灾害发生特点,科学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提高气象灾害的防控效果。
第一,准确预报农业气象灾害。为了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工作,是预防各项气象灾害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具体气象灾害预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充分了解当地气象灾害的类型,以及对农业生产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且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做好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报工作。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系统,提高现有气象灾害的预报效率,拓展气象灾害的传播途径,及时将气象灾害等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户,便于农户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防御措施,能及时有效地规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要结合玉米的生长特点,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保证玉米能顺利度过气象灾害发生期,将气象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促进玉米生长。
第三,气象灾害的补救工作[3]。做好气象灾害的补救工作,能降低气象灾害对玉米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的灾后补救工作包括为农民发放救济金,组织农民开展气象灾害的自救活动,有效渡过气象灾害危害期。
为了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应不断完善预警预报机制。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气象监测能力和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但是有些地区缺乏科学完善的气象预报预警机制,导致获取到的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造成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滞后性。目前,许多地区仍沿用传统的传递气象灾害方法,无法扩大影响范围。尤其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及时获取气象灾害信息。为此,应加强对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的作用,拓展宣传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和受众数量,让更多的种植户能及时获取气象灾害信息,降低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型气象技术和设备广泛应用到气象灾害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气象方面技术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了中短期的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和气象条件预测等多种气象服务信息和内容。但是为了保证气象服务的有效开展,就需要加大气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各个部门应加强合作,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工作的准确性,及时预测气象灾害信息,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全球气象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应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必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除了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外,还应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能力。
在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过程中,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和指导,确保气象服务能真正发挥作用。如可以通过人工降水的方式,缓解干旱地区的旱情,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另外,相关工作部门应加大气象科普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户认识到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并积极参与到宣传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中,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4]。
气象部门应建立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绩效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完善灾后技术性的服务指导,如果发生农业气象灾害,能立即启动灾后的技术性对策,将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第一时间控制灾情。
种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玉米的种植产量和质量,也会影响玉米的防灾减灾的能力。为此,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重视改良玉米品种,比如培育抗灾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从根源上提高玉米的防灾抗灾能力,降低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影响的概率。
结合玉米对气象条件的实际需求,应做好本地区气候的监测工作,做好温湿度、日照和降水等多项气象因素的观测,了解适合当地玉米生产的气候指标。还应提高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玉米种植提供强有力的气象服务,更好地指导农民应对各项气候,确保农户顺利种植玉米,以保证玉米产业的发展[5-6]。
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不仅会遇到各种类型的病虫害,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此,应了解本地区玉米可能会遇到的气象灾害类型,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此外,气象工作部门要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预报工作,并且将气象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以便于农户及时预防和规避灾害,确保玉米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