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青枯病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3-01-11 20:15张红起
种子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青枯病病原菌粉剂

张红起

(上蔡县华陂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800)

花生有落花生、唐人豆等称呼,其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多种氨基酸等,可以降低胆固醇、增强记忆、预防心脑血管病、抗氧化、润肠通便等,广受消费者的青睐[1]。因此,发展花生种植前景广阔。

近年来,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短缺,花生的生产过程过于粗放且种植品种单一,加上气候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青枯病等病虫害频繁发生,为害程度呈逐年加重的态势,对花生的优质高产及花生产业的稳产增收带来了不利影响[2]。

青枯病为土传病害,是花生常发的一类细菌性病害,在世界范围内的花生产区均可发生,主要分布在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等国家。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广东、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区,其中发病最重的区域为南方地区。

随着市场对花生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启动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近年来,上蔡县花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种植花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花生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病虫害一直困扰农户。比如,从花生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青枯病,给当地花生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因此,需要积极开展花生青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病条件等的研究,科学进行绿色防控,为花生的丰产提供保障。

1 青枯病的发生

近年来,青枯病是上蔡县花生种植中常发的主要病害之一,以为害花生根部为主,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

1.1 病原菌

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学名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属于真细菌纲、假单胞菌科、假单胞杆菌属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病原菌的形状为短杆状,大小为(0.9~2)μm×(0.5~0.8)μm,两端呈钝圆形;病原菌没有芽苞、荚膜,有1~4 根极生的鞭毛。菌体内有聚-β-羟基丁酸盐的蓝鼎色颗粒。菌落在马铃薯洋菜培养基上生长的颜色表现为乳白色,表面光滑、近圆形,稍凸起,菌落的直径一般在2~5 mm,有荧光反应。

病原菌在马铃薯洋菜培养基上生长7~10 d 后,由于其可分泌出水溶性的色素,菌落、培养基的颜色逐渐分别转为褐色、黑褐色。菌落接种在牛肉汁培养基上时,菌落的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微透光,颜色呈乳白色、褐色,稍微凸起。菌落接种到牛肉汁培养液中可使培养液逐渐呈浑浊状,但是没有沉淀物质生成。

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有两种类型,分别为致病型、非致病型。病菌生长在TTC 培养基时,致病型的病菌有较大的菌落,中心、边缘分别呈粉红色、乳白色,形状为不规则或者圆形;非致病型的病菌有着较小的菌落,颜色呈深红色,形状为圆形。致病型病原菌没有鞭毛,黏质层明显,非致病型的病原菌上黏质层不明显,极生鞭毛的数量一般在1~4 根。

1.2 发病症状

青枯病在花生的生长发育各阶段中均可发生,尤其是花生开花期到结荚前期危害程度最重。青枯病刚发生时,花生植株顶梢部叶片表现出萎蔫症状,颜色逐渐转为暗淡。

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花生植株上的叶片颜色虽然还是绿色,但是由上而下逐渐萎蔫、下垂、死亡。发病后期叶片颜色逐渐转为黑色,呈枯焦状,很容易将病株拔起。病株的根部症状为黑腐状,将病部纵向切开,可见到浅褐或褐色的维管束,用手轻轻按压可溢出白色、浑浊的脓液。花生果实发生青枯病后,果病、果实上均会出现湿润的腐烂状黑褐色物质。

1.3 发病规律及特点

青枯病的病原菌越冬场所在土壤、杂草、病残体上,成为第二年田间花生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初次侵染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青枯病的病原菌通过农具、地下昆虫、水流等媒介传播。

病原菌侵染到花生植株的维管束系统,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根部的伤口、自然气孔等部位,导致花生植株发病。花生田内如果发生严重的青枯病,病情会沿着水流方向逐渐蔓延。一般花生植株从发病到枯萎死亡,持续发病时间既有2~3 d,也有21 d。青枯病的发病特点包括传播速度快、发病急、再侵染、为害较大[3]。

青枯病在花生田内发生后,导致的损失因发生时间的早晚而有所不同,如果在结荚前发病导致花生绝收,结荚后发病导致产量损失60%~70%,收获前14 d 左右发病导致产量损失20%~30%。

1.4 发病条件

青枯病的发生与外界的气候、花生的品种、田间栽培管理措施等有关。

1.4.1 气候

一般温度高(青枯病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52~54 ℃,持续10 min 即可死亡)、湿度大、连作、土壤中肥力水平不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块上易暴发青枯病。此外,干旱后忽然遇到大雨或长期雨天后忽然天气放晴,均可导致发生青枯病。

上蔡县种植的花生主要为春花生,6 月上中旬当地花生一般正处于开花期,此时降水多,天气阴晴不定,平均气温超过20 ℃,土壤内的湿度条件存在剧烈变化,花生植株感病阶段的气候特点与青枯病的发生条件相吻合,极易暴发青枯病。

降水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与花生青枯病发生的时间及发病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上蔡县6 月上中旬气温平均25 ℃左右,平均降水量90 mm 左右。如果遇到此阶段降水量平均达到150 mm 以上的年份,则花生青枯病发生的程度会加重。

1.4.2 品种

结合花生品种的株型分析,相对于直生型品种,蔓生型花生品种抗病能力更强;相对于北方品种,南方品种的抗病能力更强;相对于普通型品种,龙生型、珍珠豆型品种的抗病能力更强。此外,花生植株所处的生育期不同,青枯病的发生概率也不同,一般结荚期后田间青枯病较少发生,开花后到结荚前这段时间易发。

1.4.3 田间栽培管理

耕作制度与花生青枯病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青枯病侵染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内的越冬病菌或病残体,其病原菌在土壤内存活的时间可达3~5 年。一般来说,青枯病病原菌在花生连作的地块上大量积累,因此发病程度重,花生植株发病率可达到50%以上,对花生的高产、优质极为不利。

如果采取轮作制度,则青枯病的发病程度轻,一般水旱轮作超过2 年、旱地轮作超过4 年,基本上可有效根除花生青枯病。如果花生地内较低洼,易发生积水渍害,则青枯病易重发;如果田间灌溉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或花生与茄科蔬菜进行连作、邻作,则青枯病均可重发。适合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生存的pH 值在6.6 左右,需要结合花生的生长需求等多种因素,对花生地土壤进行改良。

如果花生田内管理粗放,土壤内有很多害虫,或花生植株的根系有损伤腐烂,均可导致青枯病发生。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属于好气性细菌,因此,土壤内的透气性与其发生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如果土壤内含沙量高、透气性强,则含有越多的空气,青枯病易发且发病程度重。因此,粗沙土壤种植花生可大大增加青枯病的发生概率。如果土壤内有机质的含量高、为黏土,则花生青枯病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2 花生青枯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花生的绿色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从播种阶段到出苗阶段做好青枯病的预防,当病害发生后应及时做好防控管理工作。

2.1 农业防治

2.1.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花生品种

结合上蔡县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在当地种植、抗病的花生品种,以实现花生丰产。在大面积推广种植前,需要先小面积引种试验。目前,上蔡县适合的花生品种有远杂9102、鲁花3 号、鄂花5 号、粤油92、中花2 号等。

2.1.2 适时调整耕作制度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切记不可重茬,会影响到花生植株对土壤中养分的定向吸收能力,极易导致减产[4]。重茬后第一年花生减产的幅度在7%~10%,第二年减产幅度可超过15%,第三年可减产30%。

在重茬的情况下,头年在土壤中残留的青枯病病原菌,会继续对花生植株产生侵染作用,导致发病。因此,必须要采取轮作制度,可以控制土壤中病原菌的基数。青枯病的病原菌有较为广泛的寄主范围,轮作时要求合理安排茬口,不可与芝麻、豆科、茄科等作物进行连作,可与甘薯、西瓜、玉米等进行轮作或套种,能较为有效地预防花生青枯病的发生[5]。

2.1.3 改良土壤

如果地块pH 值为酸性,可在土壤中适量撒入石灰、过磷酸钙、草木灰等措施进行改良,使青枯病的发生程度得到减缓。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对土壤采取深翻、精耕细耙等措施,以改善土壤的保肥、保水效果。如果土壤类型为沙土,可适当施入有机肥,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2.1.4 科学运筹肥水管理

第一,肥料管理。基肥要求施入量充足,在总施肥量中占比达80%~90%,主要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并适当搭配氮磷钾肥。具体的施肥量为农家肥15~18 t/hm2、氯化钾187.5 kg/hm2、钙镁磷肥375 kg/hm2、尿素150 kg/hm2、硼砂15 kg/hm2。花生处于苗期、开花下针期时,结合苗情适当施入钾肥、尿素等。花生进入结荚期后,在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上,选择0.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叶面,有利于提高花生对青枯病的抵抗能力[6]。

第二,水分管理。花生属于耐寒能力强、不耐渍的作物,在各阶段对水分需求差异较大。在水分管理中,应结合花生需求特性“燥苗、湿花、润荚”,合理控制水分,并在降水后及时清沟排水。栽培的方式选择高畦地膜,避免出现积水现象。花生田间的沟渠应保持通畅,确保雨后可以及时排走积水,避免发生渍害,影响植株长势,进而导致花生易被病原菌侵染。

2.1.5 及时拔除发病植株

一旦花生田内出现了青枯病的病株,应及时拔除并集中带到距离花生地较远的位置焚烧或深埋,对病株的穴以及周边撒石灰消毒。收获花生时,清理干净发病植株深翻土地,降低土壤中病原菌基数。肥料严禁选择混杂病原菌、未发酵腐熟的土杂肥,需要提前加入催熟剂后,在超过60 ℃以上环境下高温发酵[7]。

2.2 生物防治

在花生青枯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生物药剂。目前,实际生产中应用的生物药剂有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荧光假单胞杆菌粉剂、2%春雷霉素水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等,具体结合药剂的使用要求及病害发生程度确定用量。

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荧光假单胞杆菌粉剂的用量一般控制在6 750~10 500 g/hm2,2%春雷霉素水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的用量分别在2 250~2 625 g/hm2、3 000~3 750 g/hm2。同时保证水量充足,控制在750~900 kg/hm2。除此之外,适合的生物类药剂还包括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1000~2000 倍液,用量一般为750~900kg/hm2。

花生刚开花或刚发生青枯病时,选择以上生物药剂喷淋花生茎基部,或浇灌花生植株根部,每穴灌药量200~300 g,每7 d 灌1 次,连续灌3 次即可,防治效果显著[8]。

2.3 化学防治

2.3.1 处理种子

播种前先浸湿种子后再与种衣剂均匀拌种,可选择绿享2 号3~4 g 或绿享1 号1~2 g 与1 kg 种子混合,也可将种子浸泡在32%克菌1 000 倍溶液中8~12 h 后即可播种。还可以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量5%拌种或选择适乐时10 mL 拌种5 kg,防治效果显著,还可以兼治其他土传病害,比如根腐病、茎腐病等。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花生植株的抗病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接种根瘤菌,将1 kg 种子与花生根瘤菌水剂按照3.5~4.0 mL 的比例拌和、晾干,之后播种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根瘤菌拌种后不可暴晒,需要置于阴凉处,且拌种后存放时间不得超过12 h,尽快播种。

2.3.2 药剂防治

加强对花生地的巡查,结合病害实际的发生情况及时施药,分别在齐苗后期、花前期、盛花下针期,药剂喷淋1 次花生植株的茎基部。药剂的类型可选择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30%氧氯化铜1 0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200 倍液、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 倍液交替使用。

在花生处于大量开花阶段时,或零星可见到青枯病的病株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择20%青枯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与水900 kg/hm2混匀后喷淋准植株根部,也可以选择绿亨杀菌王1 200 倍液、14%络氨铜水剂200~400 倍液等喷淋根部,每7 d 喷淋1 次,连续喷淋3 次即可,防治效果显著[9]。

3 结束语

近年来,青枯病是上蔡县花生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给花生的优质丰产带来了危害。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为主,推广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为辅。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巡查,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使用药剂,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青枯病病原菌粉剂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新型生防菌组合防治烟草青枯病田间药效评价
烟稻轮作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烟草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猪缺锌患皮炎咋治
猪缺锌性皮炎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