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编辑力重构
——以《新京报》客户端为例

2023-01-11 17:40闫丽媛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6期
关键词:京报客户端受众

闫丽媛

新时代技术对于话语权的抢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党媒的话语权,要想牢牢把握住大众的信任,要在话语形态建构时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新京报客户端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和用户需求,把精力放在内容质量和价值观传递上,同时无限性数字空间为其提供发展巢穴,地域壁垒问题不再存在。新京报客户端将媒体战略延伸到内容为主、营销为辅的整合运营布局上,实现全媒体下商业与内容的共赢。

一、推倒新闻编辑力的“那面墙”

新闻传播形态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得以重构,新老媒体之间的竞争贯穿新闻生产全过程,对新闻媒体要求较之以往更为严苛,传统媒体报道模式转型迫在眉睫。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编辑人员扮演“加工和把关”角色,编辑对于内容质量把控在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客户端编辑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进行“二次创作”加工以保证信息整合准确。新京报客户端走在智能化创新前沿,与受众需求同进退,改变原有报道方式用独具特色思路使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传播正确的党媒使命。

(一)媒体环境改变给新闻编辑带来创新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传播“话语”呈多样态,新闻建构的意识形态面临风险和挑战。新京报客户端在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新闻时着重关注编辑专业性,编辑工作渗透新闻生产全流程。新闻编辑在工作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发挥主流媒体讲好新闻,做好新闻生产者和新闻策划主导者、算法使用者及后疫情时代新闻事件创造者。新闻内容讲究以“独到”思维建构情感激活大众,在民间舆论场加强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在信息交互的时代,各类移动终端新闻资讯平台使得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涌入公众视线,影响公众思想认知。一条融合多人想法的信息经过传播衍生出不同版本,但真实版本却无从考究。“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1]《新京报》新闻编辑在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新闻时以“大主题,小切口”的编辑风格,通过文字勾勒事件前因后果,掌握话语权吸引新闻受众。“新京报客户端新闻呈现的方式、新闻内容来源、写作方式、新闻发布渠道等形式发生变化,促进平台可持续的发展”。[2]客户端编辑以冷静客观的“非人格化”视角叙述事实,坚持锐度避免主观评判。

(二)媒介环境给新闻内容带来的改变

新京报客户端编辑打破传统报纸简化刊载新闻的做法,单独版面传播资讯,通过高水准的算法推送最大程度吸引受众目光。“媒介复制真实世界中‘前技术的’或是‘人性化’的传播环境”,[3]新闻编辑贴近生活挖掘公众关心的新闻吸引读者往下阅读,使受众跨越时空了解新闻事件。消费场景下平台通过整合数据形成用户垂直画像,提供极致服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特殊节点,大众社会关切极高,客户端编辑采取直接将人物访谈整理后形成新闻稿,同时兼顾时效性和社会各界的关切。

新闻编辑不仅要在党媒带领下宣传国家最新政策,还要深入挖掘当代社会面貌。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4]网络虚拟世界新闻来源发生变化,自媒体用户在民间发布各种言论,在没有硝烟的网络空间中抢夺新闻“蛋糕”,致使虚拟空间杂音颇多。新闻市场亟需专业编辑通过表象看透新闻事件本质,在新闻生产中对事实把关,客观跟进论证不加主观揣测。客户端编辑以内视角为基础,添加采访人物的客观描述,文章的结尾处以全视角方式交代事件背景,体现出作者客观思考的角度。在正确引导公众价值观的基础上,以详实高质新闻内容使受众获得关于事件的全新认识。新闻内容实时性要求编辑抓准新闻事件采集的最佳时机,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编辑报道反映社会现实特例事件,渲染积极抗疫情绪,为大众提供疫情相关讯息。

(三)工作流程改变所带来的技术挑战

触网以来,新京报客户端平台自始至终坚持“移动优先”原则灵活优化冗余环节,保证资讯新鲜。平台立足实际以群众接受的形式传播价值,又不失书面化、规范性。编辑选择报道对象与疫情发展存在逻辑联系,参加疫情志愿服务人员的相关深度报道随着疫情发展有所增加,但疫情地区人员的报道贯穿疫情发展始终,使新闻最大程度贴近人们日常生活。新闻编辑要对已有稿件版面进行深度打磨,同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根据实时材料第一时间加工后推送给用户,力争保质保量独家新闻。话语分层次兼顾不同群体大众诉求,发挥党媒在大众中话语权位置。媒体特有信息放大权力,“巨大的权力意味着高度的责任,伦理的最高准则是自律。无论是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还是传播道德审视与伦理约束,在中国都是迫切而实际的目标”。[5]

过去的文章大多以“标题党”为主率先吸引受众关注,但标题字数冗长在阅读时不能一眼明会其意使标题本身吸引力降低;移动新闻通过短小精悍导语秒杀读者,锁住读者继续往下读。编辑在疫情时期的标题向报道的真实和严肃性贴合,在用户日益有限的时间中,即诉诸情感比诉诸理性的新闻更能引发受众参与新闻的评论等传播行为。情感元素的特殊运用,有利于叙事话语在受众中传播,让传播策略在报道中自我调适动态。

二、新闻编辑力的“伪融合”与“真转型”

2022 年2 月2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四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移动互联网使用持续深化,形成全球庞大数字社会体系。“人与消费场景、商业服务发生连接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模式,大众对未来预测能力准确程度也在逐渐增加”。[6]用户在不同的阅读场景下使用习惯不同,问答式和诗歌式两结构更适应移动用户喜好。“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7]技术的延伸由人生产,最终为人们所服务,正确使用技术使新闻价值得以凸显。新京报客户端编辑通过技术剖析平凡人在抗疫中的“英雄”光辉事迹,在现实语境中使不同人物之间产生契合的对话,促成共情表达的社会凝聚力。

(一)场景中的“伪融合”

传统《新京报》平台长期植根于受众需求拥有固定受众群体,产品创作能力使其拥有品牌效应和自产自销渠道。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素养、长期以来在公众中具有良好口碑效应,促使新京报客户端的数字媒体平台用户迅速增长,达到预期信息传播效果。新媒体平台与传统融合采取场景适配对的互助化传播方式去拓宽信息收集渠道,适应新闻介质变化思维。“通过场景触发用户对内容的理解,使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产生强烈的分享欲望和付费行动,用户的忠诚度随之增加”。[8]受众在特定的场以个性化的方式获取新闻信息,满足自我需求实现的体验。

新闻编辑通过数据分析洞察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下的习惯,潜移默化“以用户为中心”,内容设计趋向专题化和艺术化表达,对准确性严谨把控。编辑从现实角度考量,报道亟需等待解决的医院抗疫问题。报道“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和生存状态,认为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应当是人这个本质观念”。[9]平台按照核心用户群体行为调整适应新变化,从时空消费角度对移动端新闻产品形态创新,对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影响。编辑在疫情报道时以情感传播为切入口,在舆论场中占据“麦克风”的话语权,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以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为前提,缓解了公众焦虑情绪。

(二)新时代的“真转型”

新闻生产通过不同层次的变化被重新定义,人们远距离就可走进现场亲自体验真相。“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时产生新的媒介形式。”[10]改版后新京报在内容生产上趋向深层次表达,坚持延展阅读的思路增设“深读”板块。《新京报》编辑关注事实层层相扣的发展与变化,以单一的时间线为主的新闻表达方式,直观凸显新闻的社会价值。纸媒和智媒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解决媒体“把关”的问题,提高了新闻传播效果。编辑使用立体化结构在客户端传播报纸无法承载的有力度内容,与报纸实现全方位对接。

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客户端专题新闻不局限于以往单篇报道的缺陷,把握主动权,在深度内容和视频化选题上发力,整合延展优质内容,以此拓展内容生产的内在影响力。平台使用报纸思维对品牌栏目进行改版,连通了报、网、端、微四个端口的设置,助力《新京报》占领传播市场的舆论阵地。《新京报》对同一个主题进行多角度阐述,展现疫情期间人物与人物、社会、事件之间关系。为“调整受众与作品之间、发现与呈现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阈值’,增强作品的指向性、价值度、感染力”,需要构建“精准共情”的传播思维,其中的核心要素即是把握与诠释真实的“人性”。[11]客户端编辑将报道主题扣紧个体的现实经历,精准透视“人性”的真实。

(三)用户交互的阅读体验

新京报客户端看重编辑文字功底带来的阅读体验,借助“头版故事”和“热词”搜索依据用户需求,对专题报道进行深度调查报道。从读者的角度适配场景,使用移动化小屏叙事的演绎将新闻呈现出来。受众在手机上获取内容实质是传统媒体的延伸,信息分割成适配用户快速浏览信息需求的“卡片”。小屏阅读并不意味着都是碎片化内容,是在长篇大论内容中走创意化道路,找寻人文情怀和冰冷文字两者之间的平衡。“在新闻故事中唤醒积极情绪,能够让受众备受鼓舞,充满能量”。[12]客户端编辑对疫情事件集中于积极报道的一面,引导受众增强对于战胜疫情的信心和积极的抗疫态度。“后疫情”时代的机遇为疫情新闻的“建设性”报道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多元化角度的报道逐渐丰富。

客户端媒体积极拓展报道路径,利用新媒体并依托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强化报道话语的亲和力,以更多角度展示疫情的状况。在可视化移动新闻平台上用15秒的短视频满足了用户轻松高质量获取故事的需求,同时用户通过分享与其他好友共同构建出一个“社交媒体”的信息闭环,使新闻宣传的效果得到提升。“热媒介使用户自己不用思考就得到信息,而冷媒介需要受众自己联想从而得出结论。”[13]移动化跨屏互动改变了视频线性的阅读状态,吸引了受众互动参与。后疫情时代,客户端编辑紧跟时代发展,善用传播工具“智能剪辑”等手段,对一些在线会议做好云分享解读,坚守“云端”报道的新闻伦理规范。

三、新闻编辑人才的能力提升

“视频碎片化的阅读时代”,新京报客户端新闻编辑的报道形式由文字扩展到多种媒体表达的交织,记者采访的单线编辑向多线交织并行的全媒体挖掘报道方式。《新京报》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时,由编辑收集不同的素材后统一整合成文。武汉疫情封城的特殊时期,编辑通过群像的方式在有限资料中组稿,最终呈现一篇完整的报道。但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操作方式在当下脱离实际,“全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将工作人员进行“精简”显得急切。

(一)提高专业素养

新京报客户端编辑在新闻生产中始终坚持提高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保证呈现的内容始终具有新闻价值,不以博取点击率数据为目的。新闻编辑调整自己的定位,延伸自己的新闻技能,使自己更适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编辑认真、删选和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从性质简单的传播者向多功能的答疑解惑者转变,使受众可以获得多层次信息解析。《新京报》新闻编辑在选题、策划、组稿时将疫情环境的各种细节列入考虑,使新闻时刻保持新鲜感,持久锁住受众。《新京报》编辑时刻关注融媒体时代所需的技术,及时学习全媒体运营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从工作实践中积累更多经验。

编辑在受众对于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基础上,转变服务“供给”反哺内容的理念。新闻编辑内容生产的经验离不开自身长期有意识储备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积累。新闻文本创作时会涉及到国家政策动态和国内外最新发展形势等专业性强的知识,要求编辑对相关知识有所涉及,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认知理解。编辑抓住大数据下获取信息的优势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在信息洪流中能够理智抽取自己的认知,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判断和甄别。在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中保持思想鲜活,使新闻灵感时刻保持敏感。

(二)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新闻编辑完美地将数据与报道融合带来多元化新闻形式,同时对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信息有针对性的加工处理。当前新京报客户端的新闻编辑在对数据进行加工时会出现数据不准确、筛选数据难度大的问题。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经过数据统计整理使数据可视化。内容生产编辑获取资源数据后在选题切入时有敏锐的嗅觉,熟练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技术,最终生产出相契合的新闻产品。编辑通过实践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和增加内部知识储存容量,以便提高对突发危机或者事件的处理能力。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新京报客户端与技术融合使新闻编辑能力重构,加强新闻编辑的生产能力为新闻事业贡献力量。尤其是随着社会技术的更迭,新闻传播业进入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在未来智媒时代,考验的不仅是各平台表面技术应用能力的实时更新,更考验平台背后编辑力的比拼。

猜你喜欢
京报客户端受众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文本中的文本”:晚清时期新报中的京报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新华社推出新版客户端 打造移动互联新闻旗舰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