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在不少媒体人眼中,教育新闻常常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开学、考试、放假是永恒的主题,课堂、作业、书本是永远的“脚本”。柳州日报社在保障教育新闻时效性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设置教育专版专刊,培养教育新闻采编队伍,强化策划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手段创新,从“四季歌”里觅强音,抓住家长和师生关心关注的新闻点,不断助推优质教育成为柳州靓丽的城市名片。
教育新闻是对教育领域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既具有一般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教育性、社会性、导向性等特征。
柳州教育新闻报道拥有庞大且稳定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群体受众。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柳州市各级各类学校1427所,在校生84.39万人,教职工6.18万人。随着“三孩”政策的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受众群体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做强做精教育新闻,可以推动政府、媒体、受众以及教育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为西南工业重镇、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强、因工业而闻名,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柳州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城市提供动力源泉。
目前,柳州拥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近30所,全日制在校生13万余人,教职工0.6万余人,近10年来各职业院校累计输送20余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做好教育新闻报道,唱响职业教育主旋律,不仅可以服务青年技能人才成长,还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职业教育、尊重技能人才的舆论氛围,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挖掘青年工匠成长成才故事,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可以坚定柳州产业报国、实业强国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工业、人人讲产业、人人讲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育事业是在改革中求发展,教育新闻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报道者,还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参办者,对教育改革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教育报道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新闻舆论导向,更全面解读相关政策,更快速回应群众需求,更深入剖析教育本质,使之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参谋助手。通过宣传报道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和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通过报道教育热点以及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现象,传递教育信息、引导教育舆论、展示教育形象、提供经验借鉴;通过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提升受众整体文化素养。同时,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还能促进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每个人都是教育新闻的潜在关注者和参与者。在融媒体时代,做精做强教育新闻板块,尤其是做好教育新闻的立体化传播,形成适应分众化、差异化受众的新的传播能力,抓住教育新闻受众这个庞大的“粉丝团”,对地市级媒体的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教育活动的线上线下融合推广,会带来可观的粉丝增量,扩大媒体影响力。开设教育专版专刊、教育类新媒体,能粘住教育新闻核心受众,巩固教育舆论阵地,壮大主流声音。全媒体联动立体式宣传,让优质的教育实现更公平、更便捷的普及与传播,为媒体服务大众、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广阔舞台。[2]
相对于其他类型报道而言,教育领域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动、缺乏惊心动魄的情节、少有出人意料的事件。教育记者一个切身感受就是跑会议、拿材料、写稿子是家常便饭。柳州日报社立足地方特色,开辟专版专刊,加强媒体融合,重推深度报道、连续报道,让教育新闻出新出彩。
工业是柳州的城市基因,柳州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柳州日报社突出工业特色,讲好产教城融合故事,让工匠精神在柳州这片热土传承和发扬。
前些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普遍不高,柳州日报社采编团队分赴多所中高职院深入采写,推出大篇幅专题报道《硬核实力 职业魅力》《柳州职校,原来你这么美》《职业教育,让你的人生更精彩》《职业教育教师风采》《职业教育毕业生风采》等内容,并及时解读最新出台的招生、资助及教育纲要等政策,让更多家长和学生看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这几年,柳州日报社采编团队持续跟踪柳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讲好柳州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故事,讲好校企抱团出海走向世界的故事,“政府领航、双元一体、教产相伴、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柳州模式”获肯定和推广。去年,柳州作为广西唯一城市入选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例如,《柳州日报》以《实施“南北”双轨驱动 助力高铁驶向世界》为题,报道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向北合作,向南发展”国际化办学行动计划,与俄罗斯和东盟等国家与区域深入合作,探索与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和技术“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助力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以《“中国标准”享誉“一带一路”》为题,报道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柳州产业全球化发展,与柳工集团、沙特卡坦尼集团三方共建沙特卡坦尼学院,向国际输出全国首个高职院校工程机械专业领域的职教标准,实现从职教标准“执行者”到“制定者”的华丽转身。
柳州有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两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两个县曾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柳州日报社立足本地特点,关注乡村教育发展,唱响教育扶贫奋进曲。
2021年,柳州日报社记者深入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新合村达佑屯采访,挖掘到56岁教师周宏军靠一根扁担徒步为教学点的学生挑来学习、生活用品,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退休前看到学生升国旗有音乐伴奏,做有音乐引领的广播体操,这一愿望得到了时任国家农业部部长韩长斌的关注,在当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得到了满足。由于提前与周宏军取得联系,持续跟踪事件进展,在DVD多功能播放器被送至达佑教学点时,记者又第一时间前往达佑屯采访,经过预制稿件、反复修改、精心打磨后,推出的通讯报道《“扁担教师”遂了沉甸心愿》荣获广西新闻奖一等奖。
多年来,柳州日报社的记者们一直践行“四力”,走近“小人物”,挖掘“大故事”,寻找“真感动”。《柳州日报》刊发的《一师一校 为孩子坚守》,讲述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孟龙村一所只有一个教师岗位的微小学,62年来6任老师接力坚守,为瑶寨里的孩子们开启知识的大门、点燃走出大山的梦想。《柳州晚报》以《穿着警服的特殊教师》为题,报道柳州市公安局太阳村派出所驻村民警陈宁一边穿梭田间地头化解居民矛盾,一边进学校、入监狱开展普法教育,让知识之光闪耀在农村基层;以《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也不放弃》为题,报道在乡村从教17年的韦建辉成功劝返辍学学生小军,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小军,把本该位于三楼的教室调换到一楼,带领班上同学一起握紧照看小军的“接力棒”,让25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该报道获得了2020年广西新闻奖三等奖。
从2010年初开始,《柳州日报》与柳州市教育局联合开设教育版,设置有教育热点、政策解读、特色办学、名师访谈、名校长访谈录等栏目,每周推出一期教育专版,当时在全区、全国都属走在前列。[3]时至今日,教育专版已延续了12年,内容常有常新,策划性越来越强,每期根据教育时间节点推出不同主题,如针对“双减”政策,深入柳州中小学校采访推出如何守好学校“主阵地”、从“双减”百日看“作业革命”等报道;针对新出台的《家庭教育法》,推出为柳州家长支招依法带娃等报道;针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推出高考备考策略、心理调适技巧等报道,在为广大师生、家长释疑解惑的同时,讲好了柳州教育故事。
《柳州晚报》立足“开门办报、活动办报、策划办报”的战略思路,从2005年起成立小记者团,推出小记者专刊。一边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一方面通过征文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风采和才艺的平台。2018年,在原有的小记者专刊的基础上,《柳州晚报》进行了改革创新,精心打造出专刊《恰同学少年》,集服务性、知识性、指导性于一身,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传授优秀的学习方法,传播励志的校园文化,开辟一片展现学生才华的园地,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青春修炼手册”。
早在2014年媒体融合元年,柳州日报社抓住教育新闻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特点,试图寻找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最佳融合点,力争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目标。
同年9月,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柳州日报》与“柳州发布”微信公众号联动策划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主题报道,每个学校选访20名优秀教师,以“图文+投票”的报道方式,在纸媒和新媒分期推出,吸引了柳州家长和师生的广泛关注,还引发外地学习的强烈反响,关注度不断拓展延伸,大家纷纷进行投票并发表留言:“怀念中学时代,想念中学的老师!”“在国外,又看到了老师,好想念啊!”[4]
这组策划报道对刚刚创建不久的“柳州发布”微信公众号来说意义非凡,短短一两个星期,“柳州发布”的粉丝量从8000多飙升到12万多,创新了当时纸媒发展新媒体的一个奇迹,并荣获中国报业新闻社会活动案例评选活动三等奖。
这两年,柳州日报社坚持线上线下联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开展了师德模范评选、首届龙城教育世家评选等活动,新校建设、学区划分、学位锁定等教育热点问题和政策解读报道均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发布,并差异化供稿《柳州日报》《柳州晚报》,多角度、全方位呈现给不同读者有价值的信息,巩固教育舆论阵地,壮大主流媒体声音,为柳州建设教育强市、打造一流的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相比社会报道、经济报道和文化娱乐报道,教育新闻报道的题材相对固定陈旧,就像一首平淡无奇的“四季歌”。这就要求教育报道要更具新闻性、服务性、实用性、互动性,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
无论是日常教育新闻报道,还是《柳州日报》教育专版,或是《柳州晚报》小记者专刊,柳州日报社始终坚持开门办报,践行群众路线。在内容建设上,报社领导、中层干部带队走进校园,倾听心声、了解需求、增强互动,在一次次走访调研、思想碰撞中及时调整报道重点,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活动办报中,注重团结读者、吸引读者、帮助读者,带领小记者深入三百六十行,走访全国各地,传承传统文化……据统计,近年来,累计有5万余名柳州青少年以晚报小记者之名,在活动办报中得以实践和成长。
在本地教育新闻的挖掘中,柳州日报社一直在努力强调深度,讲好教育故事,反映时代变化,提升新闻报道的活力和感染力。
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民生保障等主题中,柳州日报社充分挖掘柳州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创新之举和感人事迹,丰富教育报道内涵。2008年柳州率先全国在北部三县实行“免费午餐”工程,2018年柳州率先全国在各县区全面开展同步互动课堂,2021年柳州作为广西唯一入选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柳州日报社不仅“每逢大事不缺席”,还通过“以小见大”的新闻故事助推柳州优质教育声名远播,相关报道不仅能实现首发,形成独特的主流声音,刊发后还吸引了自治区、国家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资源共享实现柳州教育新闻有效传播最大化。
进入信息共享的时代,地方媒体获取相同新闻线索的机会是相同的,要想获得大量的独家教育新闻,脱颖而出,其实并不太可能。
新媒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柳州日报社以融合破局,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在学区划分、学位锁定、中高考录取、志愿填报等教育热点报道中,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空间大、受众人群门槛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特点,采用“文章+图+短视频”进行报道,并提供查询窗口和便利服务。在纸媒报道中则抓热点、划重点、找亮点,并印上二维码进行“即扫、即听、即看”,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互动,实现多媒体、跨平台、广覆盖的传播。此外,借助新媒体实现与读者的深度互动,比如及时回应读者关切,为读者解惑释疑,帮助读者解决问题;追踪平台上留言的读者,报道读者的参与情况,让读者从幕后走到台前等,持续塑造主流价值。
新媒体时代改变的只是人们的阅读方式,新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柳州日报社坚持内容为王,纸媒、新媒都为教育新闻设置了合理板块,并分别赋予其不同定位,使新闻报道形式多样化,新闻的丰富度和层次感增强,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各平台已成为柳州本地群众获取信息来源、反映诉求、释疑解惑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了解民情、联系群众、改进工作的重要渠道,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