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霜剑
现代社会中,影像借助科技手段,其传播路径和效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诸如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更新、5G通信技术的日臻成熟、可摄录手机越来越亲民的价格,以及影像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使得不同社会群体都热衷于进行影像记录。就世界范围而言,自摄影术发明至今,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摄影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在重大社会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达盖尔、尼艾普斯等发明者的初衷。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在此过程中,摄影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广大非职业摄影者,在社会重大节点中以平民化的视角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全景化的描述,极大丰富了摄影的时代内涵。
“平民化”是针对职业摄影工作者——又特指新闻摄影从业者而言,它是一种立足于非专门性训练、非指导性计划、非指令性要求的自主、自发性摄影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生活积极的观照,是我国现阶段摄影活动的积极表现成分。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
职业性的摄影活动,历来由具有执业资格的传媒人所引领。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传媒手段的多元化、科技产品的普及化、影像观念的深入化,普通大众也从自身角度对社会进行视觉观察,并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影像群体。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对现有的信息传播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传统的影像观念在疫情中受到冲击。职业性的摄影人因为疫情原因无法进行有效的影像信息传播,却恰好给具有巨大数量的普通摄影者留足了发展空间,大量的平民摄影作品涌现于传媒,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窥视平民化的影像。
这种平民化的影像窥视,既是一种影像传播发展的必然,也是在特殊情形之下的偶然。它以一种“平视性”的视角,站在本位角度对当代社会及文化重新解构,以普通人的立场观察社会,与职业化的摄影人“俯视性”的摄影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摄影术发明至今,普通大众的影像视角一直没有缺席。只不过在专门化的职业分工之下,其传播效果稍显不足。19世纪后期,香港摄影师黎芳(Lai Fong)的摄影作品以平民化的视角对于当时社会予以关注,引起了西方摄影师的极大赞誉。最早进入中国进行摄影活动的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对此评价道,“从他拍摄的风景照片看,他肯定对自然和风景非常热爱。很多照片摄制精美,技术娴熟,角度考究。在我认识的所有中国同行里,他是个特例,品位和能力都不错。”[3]在此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中,虽然大多数留存于世的影像出自职业化摄影师之手,但不可否认,职业化的道路最初都源自平民化的选择,其对于世间的观照都带有朴素的视觉表现。
这种朴素的、带有直观表现的影像作品,以及由此带来的视觉思维和视觉语言,都有鲜明的个性表达效果,个别作品虽然内涵、思想上存在与职业摄影人的差异,但是不能否认其存在价值。在2020年初,武汉关闭进出城通道的76天中,除了少数主流媒体摄影记者的作品外,呈现于自媒体的抗疫摄影作品几乎全部出自普通人之手。他们用非专业性的设备,以非职业化的手段,用非学科性的眼光,记录下居家隔离、核酸采集、物资运输等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将重大社会事件中的平民语言书写在影像画面中,为全面展现伟大的抗疫精神凝聚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丰富了影像文化的内涵。这些平民化摄影的主体既是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也是经历者、见证者,对社会生活进行了视觉化的重构。
视觉素养是人类综合素养中重要的一环,它承载于语言、文字、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之中,借助于大众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表达。作为平民化的摄影表现,其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效果,但根植于作品之中的内涵思想必须与社会现实高度统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视觉素养的培养必须根植于其意识形态领域,展现其政治、文化特性。视觉素养的首要条件是“自觉地观看”,带有一种明确目标或者目的,在观点、视野、视角等方面都经过认真思考而进行的选择。[4]这种观看的“自觉”,除了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性之外,同样可以在社会环境中逐步锻炼。
(一)坚定文化自信,发挥视觉素养潜能。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摄影之于中国,是舶来品,在长期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意识、中国气象、中国风貌的影像文化。平民化的视觉素养,首先在于从本土文化中培育。在社会重大事件中立足于“人本”“仁爱”“求索”的精神,对社会及社会人进行有效的影像观察和表现,以影像的形式助力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梳理有关疫情的摄影作品,集中展现了“居家——家庭观念”“互助——邻里和谐”“帮扶——团结精神”“奉献——家国情怀”“支援——守望相助”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同样,在表现全面脱贫攻坚的平民化影像中,也充分彰显了“大同”“共情”“衣食无忧”的民本思想。只有在文化中坚持自信、自觉,打造好、根植好、夯实好文化土壤,才是提升视觉素养的先决条件。
(二)注重社会实践,提升视觉素养能力。与职业性的摄影者相比,平民化视角的表现者更多是基于实践来提升自我的视觉素养。信息时代,民智不断开启,对社会的视觉性观察也越来越广泛。在这种单纯的视觉观察中,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对社会发展的阐述也呈现出多样化以及差异化。在重大社会事件中,个别作品存在未能挖掘其本质特征,对社会影像的表现形成了偏差,激化了矛盾,不利于舆论的正确引导。因此在提升视觉素养能力上,应注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实践中捕捉、表现社会的特征。
(三)提高政治站位,夯实视觉素养基础。舆论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作为影像的摄录者、传播者,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意识,这是一切视觉素养培育的先决条件。政治意识,首先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正确观察,尤其是在重大事件中,作为平民化的影像记录者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理念,正确的政治思想,清白的政治操守。树立平民化影像的政治意识,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6]坚持以政治性的视觉素养指导拍摄工作,杜绝“假大空”的影像语言,摒弃不正确的影像思维,是平民化摄影活动得以长久发展的基石。
(四)营造影像氛围,打造“专平”结合、共生的视觉素养环境。平民化摄影,以其独特的视觉张力为当今社会全面的影像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有效补充了职业化摄影的视觉意识。近年来,在新浪、腾讯等主流门户网站中,都建立了面向普通民众开放的摄影板块,其作品的多元化观察、多样化表现、多层面关注,都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为培育平民化的视觉素养和影像思维开辟了新的局面。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一支日益蓬勃发展的摄影生力军,平民化视角以独特的视觉观察对当今中国社会进行了全面解构,形成了具有“接地气”“上台阶”的影像文化,其必将在影像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