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愁”元素常驻版面
——以《大理日报》专副刊为例

2023-01-11 17:40王晓云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理州副刊洱海

王晓云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期间来到大理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在村民李德昌的小院里与白族乡亲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一时间,大理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和风情独特的人文景观得到了极高的关注,人们争相探访大理的美丽乡村,“乡愁”亦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那么,近几年来,在云南《大理日报》上“乡愁”的味道浓不浓?又是如何体现“记得住乡愁”的呢?尤其是作为“成风化人,润物无声”重要载体的专副刊,又是如何通过版面、栏目等展现“乡愁”,让“乡愁”成为读者心中的亮丽底色,家国情怀?

全景展现:突出大理乡村风貌

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2016年10月在山东省滨州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上,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表示,古村镇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密码携带者,城市与乡村就如同树冠与树根,这一关系在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始终存在,在中国显得更加清晰。这一点,在大理,表现更加明显。

作为一名媒体人,我也一直在努力思考,想找到一种表现方式来展现大理的“乡愁”。当时,我注意到云南省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刚好正式公布,前三批中大理州共有94个,数量在云南省排名第一。这9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或藏于深山,或傍于城边,或温婉可人,或豪放明朗,连缀起来就是一幅内容丰富、可品可赏的山水画,凝聚着大理各族人民璀璨的历史文化,富集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人文资源。这些古村以及其所承载的建筑、历史、人文、风情,不正是让我们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乡愁”的重要载体么?如果能用一个专门的栏目将这些古村风貌集中展示出来,应当说,就是展示了活态的乡愁,并体现出鲜明的大理特色。

正是基于此,2015年曾以当时大理州内的9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报道对象,在《大理日报》推出重点栏目“魅力大理 美丽乡愁”。此栏目共发稿94期,图文并茂,社会反响良好,既集中地体现了大理美丽乡村的现实风貌,又较为巧妙地描绘出与之相伴的乡愁意蕴,有着浓浓的大理味道与大理气派。这亦是大理日报近几年来发稿数量较多、涉及面较广、组织难度较大的一个栏目。

这个栏目对文稿、图片的要求比较高,许多传统村落散落在大理州的各个角落,要去采访交通成本高,采访难度也比较大。当时协调了报社的许多年轻记者参与,但仍不能完成全部采访任务,于是又拓展思维,请大理日报社在各县的特约通讯员、特约摄影师加入进来,甚至请刘绍良、左中美、忆苏、李丽琴等大理州内著名的作家也加入进来,我本人也参与其中,差不多近30人的阵容才完成稿件的前期采写,发稿时间则前后跨越了3个年头。

在编辑和发稿上,也专门选取了《大理日报》第五版,当时第五版是社会生活新闻采编中心出刊,是《大理日报》读者特别喜爱的一个板块,关注度很高。每期刊发,都保证足够的版面,让文稿与图片各显特点。力求通过报道,把活在乡村里的传统文化和长在老百姓心里的价值观,以大理故事特别是乡村故事的形式挖掘出来,既能让读者看到今日大理乡村的风貌、风景、风情,又能从中看到大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闪亮的因子,并对今日乡村之美、乡村之富、乡村之变作了生动记录。

通过这个栏目也收获了不少精品,其中,由笔者撰写的开栏篇目《鸳鸯洲上古生秀》、同事张红梅撰写的《牛街这般远,乡愁这般近》曾分别获2015年、2016年度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二等奖。

重点展现:突出洱海保护主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清,大理兴。“高原明珠”洱海,领先催生了兼收并蓄的大理文化,持续繁荣了饱经沧桑的云南文明。可以这么说,无论从历史上现实里,还是从生活中感情上,洱海都与大理人民须臾不可分,是大理人民心灵最深处的独特乡愁。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亲临大理,在洱海边作出了关于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对此,作为党报的专副刊,要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努力挖掘关于洱海的历史文化,增进关于洱海的知识和认识,同时也要关注洱海保护的生动实践,讲好洱海故事、大理故事、中国故事。

对于洱海保护的主题宣传,《大理日报》专副刊不仅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还注重结合专副刊的特点,注重多样化,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早在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大理州委宣传部与大理日报社共同在《大理日报·洱海》上开办“洱海记忆”征文,作者有上自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小学生,大家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了与洱海之间的点滴故事,表达了对美丽洱海的热爱与深情。征文共发稿88篇,后又从中精选了68篇,与大理州中小学生“美丽洱海 幸福大理”作文竞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29篇编辑在一起,2015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洱海记忆》一书。该书作为大理州洱海保护宣传教育工程之一,既记录了热爱洱海的人们对她的美好记忆,更是对她美丽容颜的期许和呼唤。

从2015年3月起,《大理日报》又在文化版上开设“魅力大理 美丽故事”,邀请州内著名作家张乃光撰写,专门讲洱海流域的传说、故事,既反映洱海的人文历史,关注洱海的前世今生,又观照现实,反映洱海保护的成果。张乃光老师笔力雄健,一篇篇文字饱含深情,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此栏目持续2年,发稿约101期,深受读者欢迎,其中许多篇目被《读者文摘》等多家媒体转载。

2015年《大理日报·洱海》版新设长篇连载栏目,首推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海男力作《洱海传》,以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和叙事视角,讲述了关于大理发生的传奇故事。此栏目共刊出60多期,社会反响良好。

从2020年4月起,在《大理日报·洱海》新开了“洱海行笔记”个人专栏,刊发青年作家北雁行走洱海及周边村落所见所感,较为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洱海及周边村落最近几年间的点滴变化和作者对此的深入思考,是近年来较为难得的关于洱海的生态散文,其中一些篇目还散见于国内的一些报刊和文学杂志。此栏目发稿71期,深受读者好评。

此外,《大理日报》还在旅游版上开设“细数洱海最美风光”栏目,以大理州摄影家杨士斌数十年来拍摄的洱海美图为主,以洱海的“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今昔精彩美图对比,展示洱海的绝美风光和洱海保护成果。

这几个不同时期的专栏,有的个人风格浓郁,如梦似幻的语言文学味十足;有的文笔老到饱含深情,对洱海流域的传说娓娓道来;有的以今昔洱海美图对照,让人饱览近几十年来洱海的绝世美颜;有的以脚丈量洱海,亲历洱海近几年的喜人变化。虽说面目各异,各有千秋,但都紧扣洱海保护这一重点工作,对洱海的前世今生、传说故事、现实变迁作出了生动、细腻、饱含深情的描绘,以副刊作品特有的成风化人、润物无声,传达出浓浓乡愁,为大理州洱海保护主题宣传增添了生动的一笔。

特色展现:突出影像记录

地市党报的专副刊,如何以影像记录乡愁?《大理日报》的“视觉”周刊5年来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大理日报》历来重视新闻摄影,2017年进行新一轮改版之后,更是特别设置新闻纪实摄影“视觉”周刊。每周一个版,一版一选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以全新的视觉感受、精彩的故事、较强的可读性,朴素直观生动地呈现大理普通群众的生活故事,备受读者关注,成为《大理日报》改版后的一个亮点。周刊几年来一直坚持走新闻纪实摄影的路子,坚持深度采访,获取精彩生动情节,坚持自然抓拍,更多地关注了大理的历史与人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从2017年1月5日第一期刊发的《精准扶贫让共会芬的生活又有了希望》开始,“视觉”周刊就将镜头对准身边的人和事,讲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乡愁故事,如《滇剧“老戏骨”何丽昆》《木清和金菊》《我的工作我的家》《小区热心人侯光辉》《“90后”大学生村官冯丽的别样青春》《脱贫后的婚礼》《几个“90后”的创业梦》《雀山村的新蜕变》《播撒爱心的女人》《从锣锅饭到营养餐》《博南山上“茶四爷”》……有的版面上,我们还打上精心设计的“乡愁”红色图标,既醒目点睛又美化版面。一期期精彩的百姓故事,一个个真实的影像,朴素、生动,有一种慑人心魄的力量,让人不知不觉进入乡情、乡亲的氛围,展现着乡土乡情之美。大理的乡愁,在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正能量的百姓故事中涓涓流淌……

5年间“视觉”周刊共刊发255期,生态保护、脱贫攻坚、非遗传承、民俗节庆、创新创业、快乐人生等方面的精彩故事,直观、生动地记录和传达大理普通群众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汇成主流媒体正面引导的一股力量,凸显党报的社会责任感。《搬进新房子开启全新生活》曾获中国地市报2017年度平面媒体新闻业务交流竞赛二等奖、第34届(2017年度)云南新闻奖报刊摄影三等奖、第二十届(2017年度)云南报业新闻奖三等奖,同期版面则获中国地市报2017年度平面媒体新闻业务交流竞赛一等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8月19至23日,第七届大理国际影会在大理举办,《大理日报》从已刊发的32期“视觉”周刊中精选25期,以“乡愁大理”为名,报版原版精放制作成展出作品参展,因其本地性与新闻纪实摄影特色浓郁,在展会上引起关注。

为使影像记录乡愁的传播更为多样化,近几年来,我们“视觉”周刊的许多专题,还同时制作成视频在新媒体平台推送,让静态的图片变成了动态的视频,传播效果也随之提升。2021年5月,又以图书《视觉大理——〈大理日报〉新闻纪实摄影选辑(2017-2019)》的形式,将2017年至2019年中精选出的100个专题,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编辑出版,以期用真实生动的影像,记录好大理经济社会进程中的发展变化,让一帧帧凝聚精气神的、有温度的影像,传达出有时代气息的乡愁意蕴。

我们还主动联系大理民间摄影高手张炜提供摄影作品。他长期关注并拍摄大理州内的野生珍稀鸟类,我们从中精选出50多种,在“生态”版上为他开了个人专栏“大理寻鸟”,每期刊出一种野生珍稀鸟类的精彩大图和文字简介,让读者打开报纸或手机上的数字报就能感受到大理良好生态的神奇与美丽。

除了上文提到的,我们还从2017年1月起在《大理日报》的唯一个纯文学版面“洱海”上,设置了“乡愁大理”栏目,将许多写大理山水风情的文学稿件专门纳入其中,长期发稿,让众多的作家、文学爱好者都有一个抒怀乡愁的地方。而对于“大理的脉络”这样趣谈大理历史的短期栏目,除了在报版上发稿外,我们还发动报社同仁一起为文字稿配音朗诵,制作成极有特色的音频推送,增加其传播效果,让大理“乡愁”随着声音传到远方。

这些版面、栏目、文章、图片汇集在一起,就成了大理沾着泥土、带着温度的“乡愁”元素富矿,翻开报纸或点开大理日报新闻网,“乡愁”之风扑面而来,这种记录和展示,视角独特,情感真挚,是有责任感的,有感情的,有表现力的!这样的专副刊版面,可以兼顾价值传导、地域特色、情感共鸣,更能汇聚家乡热爱,引发情感共鸣,并从中凝聚和升华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正因如此,“乡愁”元素常驻的专副刊版面,自然成了“乡愁”氤氲之地,甚而在有些时候,这样的版面和栏目,也成了“乡愁”的一部分存在。实际上,许多在外地的游子,的的确确特别喜欢读《大理日报》专副刊,他们都将《大理日报》专副刊视为了解家乡、以慰乡愁的一个重要窗口。

乡愁,是根脉所系,更是初心依归。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作为媒体,不仅要记录下我们来时的路,也要记录下前进中的足音,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专副刊亦要积极主动融入媒体融合发展大局,在转型中谋求发展,在创新中激发活力,努力刊发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俱佳且富含“乡愁”元素的稿件,精耕细作,并以此将潜存于版面、栏目、文章、图片中的吸引力转变为号召力与影响力,进而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乡愁”文化涵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地市级党报的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大理州副刊洱海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做精做专副刊版面——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
融媒体时代,如何释放报纸副刊的正能量——从菏泽日报副刊作品《书记的耳光》说开去
洱海太湖石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报纸副刊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