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与修复对策研究

2023-01-11 17:21王振山朱凤武沈春竹卜心国许伟伟葛礼强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源地廊道经济带

■ 王振山/朱凤武/沈春竹/卜心国/许伟伟/葛礼强

(1.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南京 210017;2.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 210018)

0 引言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1.4%。2019年,该区域人口6.02亿,实现生产总值45.78万亿元,两项数据均超过全国的40%。发挥长江经济带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

江苏省沿江地区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江苏省沿江岸线西起苏皖交界,东至长江口北支启东寅阳咀,总长1170千米(按照临水边界线统计)。江苏省沿江地区地貌以平原为主,丘陵山地面积很小,在低山丘陵的坡麓和平原之间,分布着西南部的黄土岗地和东北部的变质岩石质岗地。江苏省沿江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潮土等9个土类,共19个亚类、52个土属。江苏省沿江地区是长江经济带中开发历史最久、人口和经济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本文以长江干流10千米涉及的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范围,根据江苏省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以及2020年江苏省与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南通、苏州等设区市统计年鉴,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为2.51万平方千米,2019年人口总数为2320.99万,地区生产总值为42855.41亿元,三项数据分别占长江经济带的1.22%、3.86%、9.36%;人均生产总值为18.46万元,是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的2.43倍。同时,江苏省沿江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是整个长江经济带中生态承载压力大、生态保护与经济活动矛盾突出、生态修复形势紧迫的区域[2]。开展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与生态修复对策研究,分析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空间的现状,系统梳理生态资源现状的短板因素,从宏观、微观两个尺度上提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和生态修复举措,并提炼相关对策建议,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空间现状与特征

1.1 土地开发强度高,区域差异明显

2019年,江苏省沿江地区土地开发强度为26.67%,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20%。沿江各区县土地开发强度差异明显,南京市六个主城区除栖霞区外,土地开发强度均在55%以上;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部分城区土地开发强度在40%左右;其余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相对较小。按距离长江1千米、5千米、10千米范围分区,统计表明:长江南岸土地开发强度明显高于北岸,并随着与长江的距离增加呈递减趋势。

1.2 资源承载压力大,节约集约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江苏省沿江地区人地矛盾突出,2019年,该区域以占长江经济带1.22%的土地承载了3.86%的人口,贡献了9.36%的GDP,是长江经济带人口、经济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江苏省沿江地区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3]。2015—2019年,单位GDP能耗降低9.35%,亿元GDP建设用地占用降低31.29%。

1.3 生态用地占比较高,空间分布不均衡

2019年,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用地(湿地、林地、河流湖泊水面、水库水面等用地[4-5])面积为6768.16平方千米,占沿江地区面积的26.94%。生态用地以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林地、河流水面为主,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89.62%。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江苏段的上游和下游,中游相对较少。

1.4 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作,先后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等,研究出台了《江苏省“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江苏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和《深入推动江苏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文件。围绕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保护,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2019年以来,实施《突出环境问题“沿江开发强度大,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整治方案(2019—2020年)》,开展沿江10千米范围内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96个专项整治项目,2020年底完成76个,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 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空间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4年,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提出要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对照要求江苏省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积极开展江苏省沿江地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协同推进沿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生态空间格局还需进一步优化

江苏省沿江地区的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江苏段的上游和下游,包括长江、老山、将军山-牛首山-银杏湖、凤凰山、汤山-宝华山、茅山、高邮湖、南通滨海湿地等。由于中游缺少生态用地,导致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联通绝大部分依靠长江。需要进一步强化中游的生态建设,优化生态网络格局。

2.2 生态环境质量还需进一步改善

采用多年遥感影像资料,应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等级分析不同时期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6],结果表明:1999年、2009年、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9—2019年的生态指数下降趋势有所放缓。可见江苏省沿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逐渐显现,但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仍需进一步改善。

2.3 土壤环境治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关监测数据表明:2004—2019年,江苏省沿江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14—2019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下降趋势得到一定缓解,局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土壤污染超标点位,局部问题突出,土壤环境治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2.4 岸线利用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

江苏省长江岸线总长约1170千米(按照临水边界线统计),截至2020年底已开发利用岸线长度为440.0千米,占岸线总长度的37.61%。近年来,江苏省沿江各县(市、区)积极推进岸线生态修复治理,实施了南通五山森林公园滨江片区景观修复工程、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等,腾退岸线60.3千米,对废弃低效码头、工业用地、畜禽养殖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等进行整治,新增复绿面积5.73平方千米,长江岸线的生态岸线比例有所提升,但生产性岸线利用比例高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同时,沿江污染排放尚未得到根治,部分码头、排污口布局不符合河段水功能区水质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供水安全等造成不利影响。

3 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与生态修复举措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要内容[7],通过识别区域重要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能够从宏观尺度为开展生态网络建设指明方向。生态修复是对受损生态系统的再植复原和恢复重建[8],是微观尺度上实施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3.1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

3.1.1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构建”是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的一般范式[9]。采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和生态敏感/脆弱性评价,识别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脆弱区,参考生态保护红线等成果,综合确定对维护生态系统极为重要的生态源地[10]。在此基础上,采用MCR模型识别沟通生态源地的重要生态廊道,形成区域生态网络总体格局。江苏省沿江地区的生态空间由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组成,其中,生态源地共计9个,包括长江、老山、将军山-牛首山-银杏湖、凤凰山、汤山-宝华山、茅山、高邮湖、南通滨海湿地、苏州太仓段农田,面积合计2937.79平方千米;生态廊道共计8条,包括长江-老山、长江-高邮湖、长江-“将军山-牛首山-银杏湖”、长江-苏州太仓段农田、“将军山-牛首山-银杏湖”-凤凰山等山脉、凤凰山-“汤山-宝华山”、凤凰山-茅山、茅山-“汤山-宝华山”,总长度为198.12千米。按生态廊道宽度为1千米计算[11],生态廊道总面积为198.12平方千米。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总面积为3135.91平方千米。

3.1.2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

(1)优化生态源地。以构建的生态空间格局为基础,将生态廊道之间交叉点作为“生态跳岛”纳入生态源地管理[12]。在江苏省沿江地区增加1个生态跳岛,即凤凰山-“汤山-宝华山”、凤凰山-茅山两条生态廊道的交汇处。该生态跳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处于宁镇交界处农村地区,连接着凤凰山、汤山-宝华山、茅山等生态源地。

(2)优化生态廊道。在已有8条生态廊道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优化生态廊道建设。一方面,在沿江区域范围内,进一步加强临近生态源地之间的连接,共计3条,其中汤山-宝华山生态源地与长江之间两条生态廊道,茅山-长江之间1条生态廊道,长度共计64.67千米。另一方面,考虑区域外太湖、滆湖、南通北部农田和滨海湿地等大型生态源地对沿江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加3条生态廊道,分别为太湖-长江、滆湖-长江、南通段农田-长江,3条生态廊道在沿江地区范围内的长度共70.36千米。

(3)优化结果分析。选取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和蔓延度指数(CONTAG)等景观指数对优化前后生态空间进行评价,二者的取值范围都为(0,100],IJI取值小时表明某一类型仅与少数其他类型的相邻接;IJI=100表明各斑块间比邻的边长是均等的,即各斑块间的比邻概率是均等的。CONTAG取值较小时表明景观中存在许多小斑块;趋于100时表明景观中有连通度极高的优势斑块类型存在。利用fragstats4.2计算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和蔓延度指数(CONTAG),结果显示:IJI指数增长了23.09%,表明了各类型斑块间的邻近程度增加;CONTAG指数增长了0.65%,表明了优势斑块的连通度有所提高。可见,优化后的生态空间连接度大大提高,表征了优化后生态空间连通性更高、连接更稳固。

3.1.3 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建设与管控

强化生态源地和生态跳岛保护,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相衔接,严格控制与主导功能不相符,以及有损生态环境的各项建设活动。生态跳岛1千米范围内主要为农田和湿地,二者比重之和超过90%,为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该区域范围推进农田生态化种植,建设生态沟渠和岸堤,适当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营造生态林。14条生态廊道均沿河分布,沿线1千米范围农田和河流湿地比重在80%~90%之间。坚持生态理念,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沿生态廊道污染治理,实施生态岸堤、林网建设工程。强化农田生态功能,防治农用地点源和面源污染。

3.2 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针对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中现有的或新增的重要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重要生态节点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需加强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与补充调查评价,分类开展针对性沿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3.2.1 重要生态源地生态修复

以汤山、宝华山为代表的矿山类生态源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环境污染严重、自然景观被破坏、城市景观受到影响、土地资源荒废闲置、水土流失严重等[13]。针对这些问题,实施废弃露天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工程,采取地质灾害治理、植被绿化、恢复生态等手段,实施环境治理、土地复垦、退养/退渔还湿和生态湿地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矿山,建设森林公园,提高生态源地水源涵养能力。

以长江、滨海湿地为代表的岸线湿地类生态源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生产性岸线占比高、边滩湿地被占用、滨海滩涂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等[14]。针对这些问题,实施退化岸线整治与湿地滩涂生态修复工程,采取调整码头布局、拆除违建、客土整地、营造生境岛、创建生态栈道等手段,建设滨江滨海公园绿地、风景林地、湿地公园,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水平,推进生态旅游,实现美好生活与环境生态融合发展。

3.2.2 重要生态廊道生态修复

以水域为连接线,农田为主要载体的生态廊道,特别是长江-滆湖和长江-太湖之间生态廊道,存在因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生境破坏、耕地污染等突出问题。针对此类生态廊道,实施区域生态河道与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采取淤泥疏浚、生态护坡、生物修复和生态浮岛、养分截留控制、水肥管理等技术手段,建设集生态河道、生态农田为一体的湿地缓冲区,偶联消减农业氮磷排放,促进生物物质循环,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

3.2.3 重要生态节点生态修复

以农用地为主、河流湿地为次的新增生态节点,存在的潜在问题包括农村城镇化加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不同程度耕地重金属污染。针对该类生态节点区域,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采取农用地整理、耕地质量提升、村庄统筹规划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手段,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提高生态空间占比。

4 对策建议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2020年11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与绿色发展,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出如下建议。

4.1 编制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强化规划引领

一是将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格局优化纳入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也可以参照江苏省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做法,专门编制江苏省沿江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强化规划引导管控,明确江苏省沿江地区国土空间格局,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合理确定工业岸线、城镇生活岸线等不同岸线比例,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建设占用长江沿线的生态空间,防止生产、生活空间扩张导致生态空间被挤压,突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二是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正在编制,鉴于沿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的区域特征和繁重任务,建议专门编制江苏省沿江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规划编制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15],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划定矿山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沿江湿地生态修复、海域海岸带生态修复等不同类型的重点区域,明确相应的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工程、路径及措施。

4.2 优化国土生态空间格局,分类推进保护修复

一是优化江苏省沿江地区的生态空间格局,增加连接凤凰山、茅山、汤山-宝华山生态源地的生态节点1个,连接长江至茅山、汤山-宝华山和滆湖、太湖等生态廊道6条。强化生态源地及生态跳岛、生态廊道1千米缓冲区的生态建设,实施生态分级管理和差别化管控,改善生态系统。二是分类推进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应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办事,能自然修复的就靠自然修复,无法自然修复的再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16]。以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平台,统筹协调自然、农业、生态、水利、财政等部门,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加强自然资源全要素管理。对于轻度受损、恢复力强的生态空间,通过设置围栏、警示牌等形式,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发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抚育适应当地环境的动物和植物,确保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对于中度受损的生态空间,需辅助土壤改良、裂缝充填、景观重建等人工修复技术;对于严重受损的生态空间,需依靠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的生态空间进行生态重建。

4.3 建立国土生态空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监测预警

一是建立多源多层次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地面布点采样、无人机监测、遥感解译等手段,全面掌握江苏省沿江地区生态空间环境状况和演化规律。二是建设江苏省沿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信息化平台,强化沿江岸线利用、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监管与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三是定期对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开展分析评估,预测演化趋势,及时预警,构建江苏省沿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长效机制。重点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等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的监测评估,跟踪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变化、露天矿山生态恢复、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和湖泊湿地生态安全等变化情况。

4.4 探索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制度,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和高效使用中央、省级专项配套资金;沿江各地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持续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依托绿色金融政策补齐资金缺口,促进社会资本参与沿江地区生态建设。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攻关。二是建立多渠道政策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政策,加强政策整合,形成保障合力,切实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成效。三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界定江苏省沿江生态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及权利,开展沿江生态资源资产全面调查、确权登记、价值评价;对碳排放进行统一核算,摸清家底,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江苏省沿江地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厘定补偿标准,减少补偿分歧,提高补偿效率;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产权激励机制研究,规范使用权、保障收益权、激活转让权、理顺监管权。四是健全科技创新支撑机制。加大对关键技术等科研工作的投入和支持,提升江苏省各产业部门技术水平,开发新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提升和矿山环境治理等关键技术,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的治理效果。

猜你喜欢
源地廊道经济带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5种源地葛萝槭表型性状变异研究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移民与文化认同:土家族民歌《吴幺姑》探析
青海游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发源地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