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问题及路径
——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

2023-01-11 17:21朱寿佳代欣召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南沙示范区海洋

■ 朱寿佳/代欣召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60)

0 引言

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致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海洋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新时期的政策热点。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批复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包括10个设立在市的示范区和4个设立在园区的示范区,致力探索多样化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水平。202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部署,筹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示范海洋高端产业集聚、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学界已对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理论[1-2]、发展水平评价[3-5]、着力点[6]、路径[7]和发展策略[8-10]展开研究,有学者还专门研究了广东沿海[11-12]城市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这些成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广东省海洋“十四五”规划将广州市南沙区定位为高端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和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近几年,南沙区海洋科学大装置和科技创新机构集聚,海洋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和广州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南沙区海洋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广州市乃至广东省走在前列,不仅成为广州海洋经济实力的展现窗口,也体现了广州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现实需求。

1 南沙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现状

1.1 海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形成完善的海洋经济体系

“十三五”期间,南沙区海洋经济产值由247.49亿元增至434.84亿元,年均增速达15.1%,海洋经济产值占比25%,成为南沙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南沙区海洋经济产值占广州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从2015年的9.3%增加到2019年的13%,成为广州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南沙区海洋“产学研政金”一体化态势良好,涉海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量的30%以上。

目前,海洋交通运输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文旅产业、海洋生物产业已成为南沙区海洋主导产业,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南沙港区港口已建成集装箱码头、通用码头、修造船和汽车、石油化工等专业化码头,可以满足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靠泊作业要求。以龙穴造船基地和大岗装备制造基地为核心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势头良好。南沙区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形成了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邮轮及船舶相关产业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

1.2 以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发展

海洋科技创新实力强劲。南沙科学城和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快速推进,海洋科技服务人员超2万人。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项目已进入预研阶段,极端海洋科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正式投入使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南沙区已汇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10所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院所,5个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南海所、广州地调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已入驻,南海生态环境创新工程研究院、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天然气水合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正在加快建设。2021年,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落户南沙,基地将重点围绕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育种、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现代海洋服务四个产业,打造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和科技集聚区。同年,南沙区获得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开展海洋珍珠贝功能因子制备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项目,促进海洋生物成果转化应用。

1.3 海洋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海洋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广州市海岛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沙区,其中有居民海岛3个(沙仔岛、小虎岛和龙穴岛),占全市有居民海岛的3/5;无居民海岛8个(大虎岛、上横挡、下横挡、凫洲、舢板洲、金锁排、屎船沙和沙堆),占全市无居民海岛的8/9。海域陆源污染治理不断加强,近岸海域水环境有所改善,据2020年9月水质监测数据,南沙区入海河流蕉门断面水质属Ⅲ类,水质良;洪奇沥断面水质属Ⅱ类,水质优。

1.4 海洋管理能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南沙区积极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通过海岸修复和沿岸景观带、海滨公园、湿地公园等综合整治和建设工程,推进美丽海湾和海岛建设。完成虎门大桥北侧岸线整治修复项目,2021年启动南沙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争取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专项资金,助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海湾。

2 南沙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2.1 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仍偏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待提高

海洋金融服务、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其在海洋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较小。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邮轮产业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南沙区邮轮旅游自2020年停航,目前尚未恢复通航。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海洋品牌特色不足,岛岸一体化开发有限[13]。

2.2 涉海“四上”企业总体规模小,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南沙区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尚未形成区域合力,缺少市场化的海洋创新服务体系,科技财力资源投入不足[14]。涉海“四上”企业规模总体较小,约200余家,仅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6,除船舶、海工装备、海洋运输和海洋旅游,其他新兴产业的“四上”企业少。海洋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尚未成熟,海洋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升。

2.3 陆海空间拓展受限,开发工作有待提升

南沙区海域空间主要为交通运输功能,陆海空间拓展受限。随着南沙区南部开发建设力度加大,陆源污染风险系数不断增加,海洋环境面临较大压力[15]。珠江口海岸线功能缺少统筹协调,滨海游憩功能和港口运输功能有待进一步协调[13]。南沙港部分集疏运道路与城市交通混杂,水水中转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龙穴岛东侧作为港口码头开发使用,但西侧规划尚未有效实施。

2.4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南沙区尚未建立统一的海洋经济发展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海洋部门统筹能力有待提升,涉海部门与统计部门共享机制不健全,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缺少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经济、海洋生态修复等事项由一人兼职的现象普遍存在,海洋管理能力和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受到影响。

3 建设海洋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路径

为贯彻海洋强国战略,落实海洋强省工作要求,应按照广东省“十四五”规划部署,以将广州市打造为世界海洋科技创新之都契机,进一步推动南沙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广东省和广州市相关战略部署,强化南沙区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承担的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等职能,打造以南沙科学城和龙穴岛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深远海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特种海洋工程设备等关键领域理论和技术研究,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3.1 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突出海洋经济优势

南沙区已经形成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综合发展的海洋经济体系。未来应重点在天然气水合物、深海探测、海洋生物、海洋观测、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态文明等方向给予支持,培育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确保南沙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在“十四五”期间保持8%的年均增长速度,推动南沙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推动以南沙港区为核心的港口功能布局优化,建成现代化综合性国际门户枢纽港。重点围绕南沙港区、小虎岛和沙仔岛等作业区,加大南沙国际物流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分拨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发展冷链物流、汽车物流等专业物流,提高吞吐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高保税物流仓库加工制造能力,强化港口海铁联运、仓储加工等综合水平,扩大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力争使“十四五”期间南沙港年均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0万个标准箱。

(2)深入开发海洋文旅产业。积极推动滨海旅游重点项目,如国际邮轮母港二期、粤港澳大湾区海防遗址公园等,提升南沙滨海旅游的品位和质量。大力发展高端邮轮旅游,壮大游艇经济规模。以“邮轮母港+访问港”的方式,吸引船上游客参加南沙短途旅行。综合利用广州地铁18号线、南沙港快速通道等多样化交通方式,带动滨海农家乐、观光旅游、生态科普、海洋文化、水上运动等特色休闲旅游发展。

(3)发展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全产业链。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自主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强化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在装备总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和总承包等方面的能力,支持大型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南沙区设立区域和研发总部。依托龙穴造船基地、大岗重型装备产业园等,发展高附加值船舶设计、研发和制造产业。

(4)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产业。以研发为龙头,以资源和技术交易为重点,建立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资源中心。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等技术,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及功能性制品,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加快建设南沙区渔业产业园区等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多种方式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高质渔业模式,实现渔业提质增效。

(5)集聚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业。推动海洋信息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水下机器人、海底观测与探测等为重点,推进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开发海洋多层次立体化传感、探测与观测技术,加强水面及水下组网、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海洋地理信息与遥感探测系统等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关。提高船用电子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电子设备及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水平,积极发展海上通信、海上定位及海洋大数据服务等。研发海工结构物清理检测机器人、海底通信光缆深海冷泉微地震探测仪器和观测技术,以及深海重力测量水下控制系统,提升水下通信和作业能力。

(6)积极发展海洋公共服务业。集聚高端金融资源要素,大力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重大平台建设。汇聚南沙及周边海洋现状数据、规划数据、项目数据等空间数据,构建海洋信息中心,推进大湾区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和广州市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

(7)积极培育未来海洋潜力产业。推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项目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加强天然气水合物核心工程技术联合攻关,推进可燃冰产业化进程。加快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总部基地、支持服务基地、技术研发基地、集成配套基地、总装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3.2 海洋科技集聚,推进产学研用攻关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集聚区。强化海洋科技创新策源作用,做好创新驱动顶层设计,推动各类海洋重大项目规划落地南沙区。通过科技重点项目突破,带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产业孵化与科技产品研发。聚焦海洋科学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造南沙海洋强区品牌。

(1)海洋大科学装置集聚。依托冷泉生态系统、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海洋大科学装置,集聚海洋生物生态、海洋观测前沿科技,吸引国家级海洋科研队伍进驻。

(2)强化海洋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和科研平台建设。加快广州南沙中科院明珠科学园、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一期建设,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和技术核心区。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打造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面向全球引才聚才,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聚集海洋领域高端人才。支持本地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拓展海洋专业门类,鼓励校企合作设立海洋技术学院或产业研究院。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技术教育,设立涉海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3)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聚焦前沿科技领域,以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医药为重点,围绕产业上下游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按照资金引导产业发展模式,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争取中央配套资金,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创建海洋产业创新联盟和海洋高端智库,支持创新主体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加强涉海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双一流”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定向开展涉海科技成果转移试点,争创海洋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基地。鼓励知识产权交易主体拓展海洋板块业务,支持建立专业化涉海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技术孵化平台。

(4)推动卡脖子问题成体系解决。聚焦海洋大数据、水下机器人、深海探测、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陆地空天技术下海、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智能传感器等前沿领域,重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关联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海洋领域“卡脖子”问题成体系解决,畅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加快核心产品国产化,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推进海洋企业技术创新“螺旋式上升”。

(5)激发涉海企业创新活力。强化涉海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海洋领域国家、省、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力争实现“十四五”期间涉海有效专利数量年均增长6.5%。支持企业建设新型研发中心和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涉海领军企业,力争实现涉海单位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0%。落实并推动实施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采购及技术装备首台(套)应用等激励政策。

3.3 融入大湾区,拓展海洋开放格局,推动海洋合作

紧抓广州、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契机,将南沙区打造成广深合作“桥头堡”和广深共建海洋产业合作新高地。以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为载体,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和规则衔接示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重点示范港口航运、涉海金融、海洋科技等领域的协同合作。

聚焦海洋碳汇监测和近海生境系统保护,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价值实现。开展南沙区典型生态系统、河口-海域生态剖面调查优化和南沙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调查监测,研究河口、近岸典型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和增汇机制。推动建立珠江口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携手东莞、中山、珠海等珠江口城市共同保护珠江口海域生态环境。开展陆源污染物排查及清理整顿。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实施重点岸段生态修复工程。优化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支撑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全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一流滨海活力海岸。

3.4 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打造海洋强区品牌,推动海洋科技综合管理

成立南沙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工作专项小组,统筹科技创新引领,将海洋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加强对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协调管理能力,强化南沙区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部署、工程项目任务的协调和政策督促落实,让海洋经济成为南沙区重要经济增长点。

聚焦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合作,建设大湾区海洋科技智库和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南沙区在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海洋产业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保护和开发,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探索多种形式的发展模式。建立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定期发布制度,为政府和民众提供海洋经济发展运行数据和评估分析资料,为南沙区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猜你喜欢
南沙示范区海洋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丁力:南沙未来“兵家必争”,南沙枢纽引领大湾区开创融合新格局!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南沙之歌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