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伟海
近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多关涉时代、社会、民族、国家等宏大主题,指令考生将个人融入这些主题中,将个人与时代、社会等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考量,彰显“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在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上,突出了思维情境的创设和对考生逻辑思维的考查,要求考生在表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做到观点正确、语言准确、论证严谨等。这既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在高考作文命制方面的要求,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在高考写作考查方面的体现。受年龄和阅历所限,考生对高考宏大主题作文难有特别真切的体验,不易找到写作抓手,作文容易写得大而空泛。逻辑思维是论述文写作的灵魂。笔者结合近四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从“界定概念”“准确判断”“多维思辨”“立体论证”等四个方面探究逻辑思维在高考宏大主题作文写作中的运用策略。
对于宏大主题作文的写作,笔者建议,强化概念思维,学会概念界定;考生要对写作中的关键词——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必要的界定和阐释,化大为小,在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同时,也彰显作文所涉及的宏大主题。
核心概念往往是一个词或词组,如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全国卷Ⅱ的“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全国卷Ⅲ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2021 年高考课标甲卷的“可为与有为”,新高考Ⅱ卷的“人”字写法等等。在厘清核心概念时,我们一般采用定性界定法和定量界定法。定性界定法重在分析概念的内涵,厘清概念的词义,确定概念中最适合自己写、最有价值的某一内在属性。如“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中的核心概念“距离”,“疫情中的距离”指的是空间上的距离。另一个核心概念“联系”的内涵:“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定量界定法重在分析概念的外延,选择特定的对象写作,善于发现有新意的内容。“疫情中的联系”可以是心理上的联系,如同仇敌忾,共战疫情等;也可以是行动上的联系,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再如2021 年高考课标甲卷的“可为与有为”,清楚地阐明“可为”与“有为”的含义是写作的基础。“可为”指的是时代创造的条件、赋予我们的机遇,“有为”既可以指是历史上已经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指我们在当今时代通过进取奋斗将要获取的成就。
笔者以2021 年高考课标乙卷作文题为例具体阐释,材料以汉代扬雄的一句话“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引出写作话题:当代青年如何追求理想、实现理想。首先,以杨雄的话作为切入点,修身如射箭一般,材料中的“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则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作用的重要性在不同人看来是不同的。这里就凸显出第一个核心概念“矫思”的重要性,所谓“矫思”就是加强修养,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其次,“立义以为的”强调追求什么样的理想,提取第二个核心概念“立义”,考生可以阐述“立义”在实现人生理想中的根本作用。接着,“奠而后发”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提取第三个核心概念“发”,只有付诸实践,果敢行动,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写作中可以通过历史叙事与现实情景结合来进行内容重构,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善于从古语古训中汲取积极力量,将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联系起来,立志成为“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的时代新青年。
对于宏大主题作文,笔者建议,考生要从材料情境出发,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找出材料中的重点句、关键词,找准写作话题;辨析材料中的两层或多层关系,可能是平行,可能是对立,可能是统一,可能是主次,可能是层进;选择材料中的关键词,明确写作重点,寻求作文精准立意。
以2018 年高考课标卷Ⅰ作文题为例具体阐释。材料以2000 年、2008 年、2013 年、2017 年、2018 年、2020 年、2035 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际遇和使命为例,要求与祖国同行的考生畅想,在2035 年的中国来临之际,该如何追梦、圆梦。借助逐层判断,笔者可作出第一个层面的判断,所列举的重要节点正是祖国不断发展、走向复兴之路的关键年份,而成长中的高中生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第二层面判断,材料中有对未来的畅想:建成小康社会与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祖国交给年轻人的时代重任。基于此,写作中要突出追梦中的“家国情怀”与“个人追求”的思辨关系,如“与新中国一同成长”“时代期望与个人圆梦”“紧跟中国梦的征途”“让青春写满时代追求”等,再从中选择最佳角度写作,烙上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鲜明印记。
再如2020 年高考课标卷Ⅰ作文题,材料中涉及三位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真实故事,要求考生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在班级读书会上发言。第一层判断,本题立意选择空间比较大,考生可以任选其一来谈。三位人物各有优点,考生可以选择齐桓公立论,突出他的唯才是举、胸襟宽广;可以选择管仲立论,突出他的贤才出众、尽职尽责;可以选择鲍叔牙立论,突出他的谦逊礼让、审时度势。选择的对象不同,立意角度就会有所不同。第二层判断,不管选择哪一位,要想写好,均须结合历史事件,从历史人物身上挖掘出其蕴涵的品质和格局,联系社会现实,阐述考生对如何识人用人等的思考与感受。第三层判断,还要求考生必须关联另外两个人物,但不可均衡用笔,更不可喧宾夺主。这样,既紧扣材料情境,也完成写作任务,在实现判断思维与作文立意有机融合的同时,也促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对于宏大主题作文写作,笔者建议培养理性精神,运用多维思辨,理清行文思路,实现有序表达,提升说理力度,强化说理效果。
其一,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如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田地耕种、做家务等体力劳动是一种劳动,学习知识、人工智能等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劳动;即便有“学习任务、人工智能、家政服务”,也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使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也不能抛弃体力劳动。这种“价值导向”既是针对眼下的社会现实,也是对某种劳动教育观的一种“拨乱反正”,是新劳动教育的一种体现。
其二,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如2019 年高考课标卷Ⅱ作文列举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五个重要时间节点,设置了五个具体的写作情境,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其中一项写作任务。写作中要能激发青年学生的认同感,突出青年学生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鲜明特征。2021 年新高考课标甲卷的“可为与有为”,清楚地阐明“可为”与“有为”之间的关系是写作的重要内容。“可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为”的条件。这个“可为”的时代,一方面以厚重的积淀,优秀的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滋养我们的精神,激励我们前行,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这个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的目标和时代的使命,在大有可为的时代中,更要有所作为。我们可以列出如下提纲,实现作文有序表达:
中心论点:机遇如浪花,在“可为”的时代中稍纵即逝,只有造“有为”之船,乘风破浪,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方能创造更加可为的时代。
分论点一:当今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却仍有许多人陷入“精致利己主义”和“躺平族”的泥沼之中难以自拔,只有战胜这种观念,才能有所作为。
分论点二:在这可为的时代中前行是如“逆水行舟”,随遇而安更易导致落后,有为青年定当敢于迎难而上。
分论点三:志存高远,胸怀勇气,船便有了舵;找准位置,踏实肯干,船便有了双桨,稳步前行。
其三,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2021年高考新高考Ⅰ卷作文题选择“体育之效”这一常见话题,要求考生结合个人发展、国家发展以及矛盾的转化性等思考,体现对“强弱之辩”辩证关系的深层认识。如果考生仅仅停留在“体育之效”,阐述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人生成长的重要性,那仅涉及了材料的第一部分;材料的第二部分由“体育之效”进入到论题的核心“强弱之辩”,强弱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没有永恒的强,也没有一直的弱;材料的第三部分,论及了如何进一步正确看待“强弱之辩”,可以从强者的角度出发,阐述强者应该居安思危,戒骄戒躁,时刻勤勉努力;可以从弱者的角度出发,阐述弱者不必一味自悲自弃,应该重拾信心,直面困境,积极寻求改变弱势局面的方法,力争早日实现逆袭,跻身强者之列;还可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今天的中国不断走向强大,但是如果我们仅此就沾沾自喜,“滥用其强”,那只会给国家发展带来祸患。
对于宏大主题作文写作,笔者建议要学会立体思维,综合运用背景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多种论证方法,纵横古今,观照现实,例析结合,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彻。
其一,背景分析法。联系当今社会中鲜活的事例进行分析说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时代感。如2018年高考课标卷Ⅰ优秀作文《青春梦扬,圆梦中华》,汶川大地震之前,自己不知梦想为何物,“不知人间疾苦”;汶川大地震之后,“才懂得何为国,何为家”。很好地把中把中国梦与个人梦、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
其二,因果分析法。多方追问,探究根源,发现本质,使说理走向深刻。2018 高考新课标卷Ⅲ优秀作文《把握时代脉搏,不辱时代使命》通过对三个标语口号的自问自答式的因果分析,概括出最切合题旨的立意方向: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不同的时代精神,我们要适时地以不同的精神面貌、不同的时代要求去要求自己,努力奋斗,完成使命。
其三,假设分析法。逆向推论,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让观点鲜明突出。2020 年高考课标卷Ⅰ优秀作文《君子当为器》开头这样阐述:“君子当为有容之器。人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成功的,因此一个人唯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拘小节的气魄,取长补短,利用各方优势,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齐桓公计较管仲的那一箭之仇,怎么可能任用他为宰相,并借助他的才能让自己成为五霸之首呢?林肯的那句‘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更说明了宽容与度量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用反问句式简略“叙例”的假设分析语段,叙议恰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其四,比较分析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真与假的对比,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通过善与恶的对比,达到抑恶扬善的目的,通过是与非的对比,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2018 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优秀作文《与新时代相约2035 年》这样描述“2035 年启新纪,你我共进科技新时代。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服务;机械臂在流水线上急速而精准地操作着。时光回溯,2017 年机器人索菲亚获得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百度总裁李彦宏亲自体验无人驾驶汽车。这些,皆见证了科技新时代的新面貌,见证了这黄金时代的锋芒。”将畅想中的2035 年与2017 年的情形进行纵向比较,彰显了“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一观点,较好地达到了说理的目的。
总之,高考宏大主题写作不能用单一、线性思维简单处理,而要用逻辑思维才能做到立体、全面把握,正确运用界定概念、准确判断、多维思辨、立体论证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能让考生写出立意深刻、结构清晰、论证有力的好作文,也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