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艳丽
说明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以提升阅读效率和品质。在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说明对象包括实物、事理、景色等内容,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先明确说明对象,以便推出后续的阅读程序。学生明确了说明对象,能够抓住阅读重点,集中阅读关注力。教师要做好教学情境设计,推出一些直观信息,引导学生展开多种观察和思考,对说明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教材中的说明对象大多是建筑物、桥梁、园林、科学道理等,教师在情境设计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视频信息,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直观印象。
如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共性特点,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等,对石拱桥的坚固性、科学性做出归纳。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石拱桥的图片信息,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对石拱桥的特点、建造原理等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对中国石拱桥有更多的了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渗透一些有关赵州桥的传奇故事,让学生对赵州桥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深入了解赵州桥的相关历史。
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官刺激,促使学生明确说明对象,确保学生的阅读能顺利进行。
说明顺序主要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学生对这些大的顺序有清晰的把握,但对于一些小的顺序却存在一些模糊认知。如空间顺序中的从远到近、从左到右等。还有逻辑顺序中的从局部到全部、简单到复杂等。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关于顺序的系统性认知,从顺序的角度做好阅读指导,使学生明确阅读的思路,为开展阅读创造条件。
如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先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理顺说明顺序。这篇说明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的方式,在具体的说明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空间顺序。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体现了从主到次的顺序,在具体介绍园林布局时,又涉及到一些空间顺序。教师可以对说明顺序进行重点归纳,为学生提供阅读启示。
说明文的顺序一般都有规律可循,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说明顺序、归纳说明顺序的一般知识,从而让学生能更完整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信息内容。
说明方法有很多种,但在一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做引用、列图表等,让学生了解这些阅读方法,也能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许多学生往往都知道这些名词,但对于其表达作用却不是很清楚,因此,教师要重点介绍这些方法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方法的使用特点,给学生进行准确的阅读指导。
如《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科学道理,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归纳文中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能找到一些说明方法的实际应用,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说明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具体分析。例如打比方的方法,能将一些抽象的科学道理用形象具体的方法表现出来,使读者接受起来更为容易,也增加了文本的生动性。作比较,则能够突出说明事物的特点。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介绍说明方法,这是说明文学习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借助具体的文本更细致地了解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形式,从而学会说明文的一些写作规律,掌握正确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有其突出特点,要求科学、严密、准确、严谨、确切等。因此,在具体文本的分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其运用。说明语言有生动和平实之分,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让学生对说明语言做出准确判断,并结合说明文的语言整体特点展开分析,以形成系统性的说明文阅读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思考启示。如教学《被压扁的沙子》时,教师可以先对课文的题目做解析:“被压扁的沙子”,这个题目就给人带来疑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这样的语言带有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深入进行阅读,从而解开谜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在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看看沙子是如何压扁的,是怎样被压扁的。同时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与其它文体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特点,从而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及写作技巧。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说明文语言进行归纳总结,学会辨析说明文与其它文体不同的表达特点,在比较中深入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借助一些经典片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从说明文的教学任务目标出发,分别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角度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掌握说明文的阅读要领,并尽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内化自己的阅读认知。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些精彩片段做阅读鉴赏,这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文本理解。如在教学《时间的脚印》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整体阅读文本,要求学生找到一些有特点的重要片段,并展开重点阅读分析,说说这个段落在构思、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都有什么特点。学生一旦有了语言赏析的意识,自然能够顺利地进入到核心内容的阅读中,找出一些典型的片段。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这段话采用了描述的方法,带有记叙文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方法、句式、动词的应用都比较突出,起到了很好的说明作用,语言也生动形象。这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阅读,如动词的表达作用,学生先找出这一段话里使用的动词,如“吹”“冲”“爬”等,形象生动地将石块的经历描绘了出来,还带有拟人的特点。
通过对经典片段的深入分析,学生就能更具体地了解说明文的一些重要特征,从而从整体上理解说明文的一般写作规律,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初中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关涉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知识内容,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借助说明知识展开对课文的深入阅读,对说明文的结构、内容、主旨、特点做深入了解,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