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轶凡,王 军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6月,全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全面部署和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为基本遵循,以中医药自信为主题,通过课程思政“分类分层分级”建设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医药高等院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四个自信”与“中医药自信”的内在一致性,聚焦中医药自信教育主题,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医药自信教育,凸显中医药思政教育特色,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共性原则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围绕中医药自信主题,突出中医药课程特点,以“分类分层分级”的原则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教育体系、教育内容进行重构。首先,“分类”明确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和育人重点,坚持整体设计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进一步加深“整体性”“实效性”程度;其次,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拆解重组为“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等不同层次,“分层”解决中医药专业对课程思政教育的侧重点;第三,以课程思政元素为基本单元,“分级”支撑中医药专业需求,形成梯度分级、内容递进的立体化的学习体系。
以中医药自信为主题的课程思政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提升学生的中医药自信,强化岗位责任意识以及内化中医学人文精神,各类课程承担着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思政目标。
通识类课程思政目标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对中医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概括性了解,初步形成中医药文化认知,渗透爱国主义、文化自信教育。专业类课程体现着鲜明的中医药专业特色,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医药实践,中医药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职业精神及医学/健康人文等。实践类课程由校本实践、基地实践、社会实践、自我实践等构成,学生多种实践路径将中医药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构建“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课程思政体系,以“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的思政实施路径,突出中医药自信主题。
前者强调中医药学生必须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完成“基础性”课程思政目标;后者给予学生个性化选择空间,强调为学生拓展更深入、更广阔的中医药学术视野,达到“高阶性”的课程思政目标。例如,中医基础类课程实现纵向贯通,渐次递进,共同构成中医药专业基础类核心课程。中医哲学基础、国学经典选读等专业基础课则属于中医药专业基础类拓展课程,其内容既与核心课程相互渗透、相互印证,又侧重于体现中医药学各学科鲜明特色与文化内涵。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文件要求,将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机分层,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提升中医药自信。
1.落实党中央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并在多个场合引用“中医术语”,在不同国际舞台推广中医药,这无不显示出习近平同志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标志着习近平中医药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1]。习近平发展中医药思想内容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中医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文化交流”双重背景下的政策回应,更是为人类健康和世界卫生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时代自觉[2]。在专业教育当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思想内涵、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愿景,以及对中医药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认同,有效传递给中医药学生,鼓励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
2.渗透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医药理论之“魂”,凝练为“仁、和、精、诚”四字[3],其反映的精神内核与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课题组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信、仁、和”具有内在一致性[4]。将其作为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互融互通,落地生根。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过程中,找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内在契合点”,例如将中医药核心思想渗透于识药、采药、制药、见习、实习等环节当中。通过对中药传统老字号同仁堂、广誉远等医药企业的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学生必然更加深刻理解“心怀至诚于中,言行诚谨于外”“同修仁德、亲和敬业”等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存统一性。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人,历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医生群体职业素养提升、医患关系优化等具有重要作用。通识类课程当中,哲学、历史、文学、美学、艺术、天文、地理、军事等课程,关注各学科的发展轨迹、历史成就、学术思想、研究特色等,课程思政教育应当注重提炼中医药与相关学科发展之间共同促进、同向发展的关系。课程思政教育应当结合课程特点,拓宽中医药学生学术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树立科学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理念,“通变”“和合”的整体思维,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修养等内容俯仰皆是,均是课程思政的鲜活例证。
4.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卫生法》主要介绍了医药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医者在医药卫生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进而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实践类课程结合暑假社会实践、实习等环节,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厂等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第一线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以及中医药优势技术的旺盛生命力,有效激发学生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内在动力,同时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5.深化中医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中医学历代名医贤师是行业的佼佼者,亦是中医药学术与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体现与凝聚着中医药行业的精神力量,对于塑造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特色人格,提升其中医药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5]。
为学生树立并强化名医名师形象,有助于将中医药“仁、和、精、诚”的精神内核具象化,成为学生成长成材的有效指南。
《黄帝内经》中详细阐述了医生执业过程中的“五过”“四德”;汉代张仲景指出行医过程中要“仁心济世”;唐代孙思邈提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医德修养观点;金元时期,由国家规定的医事管理和医药教育规范逐步完备;明代陈实功强调医者要戒除贪念等不良行为。与其他职业一样,中医药学的职业理想形象也随着社会进程展现着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在最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中医药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大无畏精神,展示了生命至上的伦理精神、心怀至诚的道德修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医道精微的治学之道[6],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教育部《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医学生只有具备“五术”,即“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才能最终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在此思想指导下,通过将中医药课程进行有机地“分层分类分级”,进一步明晰以中医药自信为主题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强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统一性、凸显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特征性,以提升学生的中医药自信,并有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