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看精神财富的新时代传承

2023-01-11 04:00张占斌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榆林陕北延安

张占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2019年10月下旬,笔者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应邀到陕北榆林考察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一座座窑洞、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解说,把我们带到了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一年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岁月,让我们感受了毛泽东、党中央指挥人民解放战争决战时刻运筹帷幄的气场,内心倍受震撼,思绪感想甚多。近几年笔者也特别注重从更多书籍和史料中了解、理解那段历史,遂有了更多感受和领悟。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所体现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气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向困难低头、敢于斗争赢得主动的思想力量,是我们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财富,对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引领作用。

(一)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体现出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广大中国人民面前。1946年6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在蓄谋已久后终于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受挫后,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当时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以23万余人的兵力进攻陕甘宁边区,而陕北的共产党军队只有2万多人,众寡悬殊,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党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当时解放区的群众非常关心毛泽东、党中央的去向和前途,解放区的各位领导同志也都为毛泽东主席的安全担心。对党中央是不是要离开陕北到其他解放区去,即使是在中央领导同志中间也有截然不同的意见,甚至还产生了激烈争论。毛泽东高瞻远瞩,坚持党中央在撤离延安之后必须留在陕甘宁边区,认为这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政治上,这不但能使蒋介石的图谋破产,灭了敌人的威风,而且对各解放区群众和处在患难之中的陕甘宁边区人民也是极大的鼓舞,长了自己的志气,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不可征服的。在军事上,毛泽东、党中央留在陕北,必然要牵制国民党的王牌部队胡宗南的二十几万大军,使其不能东调,从而为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并为人民解放军下一步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1]480-481后来毛泽东在谈到自己留在陕北的决定时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都一直是处在和平环境之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所以,我决定和陕北老百姓一起,什么时候打败胡宗南,什么时候再过黄河。我不离开陕北,还有一个理由,现在有几个解放区刚刚夺得主动,如果蒋介石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那里就会增加困难。中央留在这里,蒋介石就会多下些本钱,这样,咱们负担重些,就能把敌人拖住,不让他走,最后还要消灭他。”[2]8231947年4月9日,任弼时向中央纵队的全体同志传达中央的精神。他对大家说:“我们主动放弃延安,有些同志可能想不通,告诉同志们,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现在敌人的企图是,第一要消灭我们,第二要把我们赶过黄河,第三要把我们赶到沙漠里饿死。我们决不让敌人消灭,也不过黄河,一定要在陕北坚持斗争。大家要懂得一个道理,我们今天放弃延安,意味着将来要解放南京、上海,解放全中国。放弃延安有延安,守着延安失延安,我们要像正月十五扭秧歌那样来回和敌人兜圈子,扭辫子,使敌人疲劳,相机加以消灭;我们要提高胜利信心,增强战斗意志,大力开展群众工作,来完成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在陕北指挥全国战争的光荣任务。”[3]753-754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这一招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人们不能不对他们的安全感到担心。警卫战士也在议论这个问题,周恩来听到了就问他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他接着说:“航船在大海上遇到风暴,舵手坚守岗位,沉着驾驶,会给全船的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这是战胜风暴的决定因素!”“今天,蒋介石又掀起了一股反共反人民的恶浪,全国、全世界的人都望着咱们陕北。在这严重的时刻,毛主席确定,我们的帅旗高举在陕北,指挥中心坚决不挪动,这是多么雄伟的革命气魄啊!”[4]683

从此后的经历来看,毛泽东留在陕北确实带有冒险性,后来也两次遇到了危险,可以说是险象环生,每次情形都非常紧张,但最终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毛泽东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胆魄和气概,首先就是因为他具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毛泽东当时特别强调,我们第一位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坚定的胜利的信心,用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多次强调这种敢于胜利的精神。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对夺取解放战争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赋予毛泽东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这种气概,就是毛泽东在他创作的《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展露出来的豪迈气势。而这样的勇气,也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心。

在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面对困难,以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战胜前进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信仰是一种深沉而笃定的精神力量和灵魂意志,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5]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靠的是信仰信念支撑,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靠的是信仰信念支撑,正是有了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诸多伟大事件。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还需要有实现理想信念的勇气和决心。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6]3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实现伟大目标的征途上,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前所未有、各种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就更需要传承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所体现出的战斗意志和坚强决心,更需要年轻一代从老一辈领导人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二)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灵活机动的科学决策

毛泽东、党中央从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从陕西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临县,转战陕北历时一年零五天,行程1000多公里,途经延安、延川、清涧、子长、绥德、子洲、靖边、安塞、横山、米脂、佳县、吴堡等12个县,驻留过邱家坪、王家湾、小河、青阳岔、朱官集、南河底、神泉堡、杨家沟、刘家坪等38个村庄,其中榆林33个,延安5个,驻留时间最短的仅几个小时,最长的达4个月,超过1个月的村庄有王家湾、小河、神泉堡、杨家沟等。[7]2-3,[8]89在陕北的山沟沟里,毛泽东、党中央既牵着胡宗南的鼻子兜圈子,同时又做了大量的指挥全国革命斗争的工作。毛泽东后来说,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1]483毛泽东、党中央留在陕北、转战陕北的战略选择,既安定了民心,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又鼓舞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有效牵制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和军事力量,减轻了全国其他战场的压力,是一次成功的战略决策和战略安排。

在转战陕北过程中,无论是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的宏观决策,还是采取“蘑菇”战术运动歼敌的战略策略,乃至行军路线、驻留地点的细节安排,都是毛泽东、党中央基于当时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局势、客观存在的敌我力量差异以及地理环境和群众基础,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作出的科学决策和行动策略,也说明了党中央留在陕北并非如有人所说的那样是盲目的冒险行为,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英明决策。正如毛泽东起草的给党内的通知中所说,陕甘宁边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9]1221从这个意义上讲,转战陕北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引导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正是因为毛泽东、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作出了转战陕北的战略决策,才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开辟了更大的战略缓冲地,也为中国革命撒下了更多革命的种子。

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讲话中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他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党和人民事业才能走上正确轨道,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10]14毛泽东、党中央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作出了转战陕北的战略抉择,为与敌人周旋、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继而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可以说,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就会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1]坚持实事求是,还要反对因循守旧、反对教条僵化,在审时度势中、在发展中审视问题、解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总揽国际国内大局,尤其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现实性与发展性的相统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品格。

(三)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体现出统筹全国大局和精心谋划战略的高瞻远瞩

1947年是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极不平凡的一年。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所以带着伟大性,是因为这个事变发生在一个拥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内,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9]1244这个大的发展趋势是在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展现出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把党中央留在陕北,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战略部署,也是他一生辉煌篇章中的得意之笔。转战陕北时期,在三面有二十几万敌军压境、敌我总兵力为10﹕1的情况下,面对强敌的围追堵截,毛泽东不向其他解放区调兵解围,将全国最高统帅部放在战争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周旋、与敌人战斗,牵制敌人主力,这种战略胆魄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罕见的,这种战略布局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运筹帷幄,亲自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等,同时密切关注全国战场情况,关注各战场敌我变化形势,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毛泽东、党中央指挥各路大军从防御转为进攻,不失时机地从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决策进军中原,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毛泽东、党中央的精心谋划下,1947年6月至7月间,刘(刘伯承)邓(邓小平)大军强渡黄河,越过黄泛区;8月,千里跃进大别山。陈(陈赓)谢(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在豫陕鄂边区战略展开,陈(陈毅)粟(粟裕)大军在豫皖苏地区战略布局并连续作战,三路大军成“品”字形布局中原战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毛泽东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大大改变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和战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9]1293使战争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转化。这是一个神来之笔。可以看出,毛泽东、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各战区的广大指战员忠实地执行毛泽东、党中央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方针,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在各个战场上都交出了圆满的答卷。应当说,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比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并能够建立根据地站住脚,靠的是坚决执行毛泽东、党中央的军事部署,靠的是敢打敢胜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意志。正是因为毛泽东、党中央卓越的顶层设计和各战区官兵英勇的实践创造,才成就了中国共产党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

在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立足大局谋划局部、着眼局部把握全局,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和强调大局意识。比如,他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12]“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13]等等。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新形势、新任务,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大局意识,如何认识、服从和维护大局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全党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方法指南。从局部把握全局,着眼战略整体,就是要把握好事物的全局和整体,把全局当作一盘棋来运筹,这样就不会局限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和一兵一卒的折损,聚精会神“下大棋”“算总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全局利益最大化。70多年前,毛泽东、党中央作出转战陕北的战略部署,就是站在全党全国全军的战略高度进行整体谋划的结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每一项战略的提出、每一项任务的落实更需要我们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精心谋定、谋定而动,将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稳扎稳打落实到位,以钉钉子精神执行到位。

(四)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体现出敢于斗争、敢于决战的非凡胆略和英勇气魄

应当说作出把党中央留在陕北的决定,毛泽东是有两个步骤的考虑的:第一步,坚决保卫延安,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放弃;第二步,如延安实在守不住就主动撤离,但党中央仍然要留在陕北。彭德怀、习仲勋等临危受命,提出了“保卫延安,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口号,并组织指挥了延安保卫战。彭德怀曾回顾道:当我回到延安,在王家坪开会,中央命我负责西北,有的同志说,队伍只2万多人,是不是太少了呢?我在会上讲了,不是人少的问题,问题在于我能不能代表这2万多人的勇敢,做他们的表率。[14]300-303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党中央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前路未卜,敌军迫近,毛泽东率党中央一路摆脱敌人,数次化险为夷。他坚持中央留在陕北,自己留在陕北,什么时候打败胡宗南,什么时候过黄河。1947年7月21日至23日,在靖边县小河村农家院子里临时搭的凉棚下,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小河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计划用五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同蒋介石斗争的问题。转战陕北期间,党中央在陕北高原一次次转移,与敌人周旋。1947年10月10日,在陕北佳县神泉堡,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郑重向国内外宣布“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党中央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非凡胆略和斗争气概。

毛泽东、党中央准备转战陕北期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人们听闻了蒋介石一个又一个疯狂的预言,如三个月到五个月半年之内要消灭共军等,最后都被一一击破而变成了痴话;而毛泽东一次又一次预言中国革命新高潮毫无异议地将要到来,也许就在今年明年后年等,最后都变成了现实。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会议讨论了毛泽东所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和他起草的《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的党内文件。会议认为,毛泽东的报告是在整个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文件,是“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政治纲领。它比《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更进了一步。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内部也引起了不安和恐慌。后来,周恩来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4]712因此,党中央转战陕北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党中央藐视强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体现了一个伟大政党在危急关头的斗争本色和政治担当。对于这段历史,美国政府在1949年发表的《白皮书》中曾作出这样的评述: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台湾1959年编写的《戡乱战史》也说:在西北战场上,“战斗进行中,我军因情报搜集无法深入匪区……影响于指挥及部署之行动不小”,而共军则“始终凭借其严密的情报封锁,灵活之小后方补给,以避实击虚,钻隙流窜……不行主力决战。尤以陕北原已人烟寥落,匪复利用其地方组织,将仅有之人与物资等可资利用之力量全部撤离,使我军行动之区,渺无人迹;行军作战,均发生极大之困难”。“我军主力始终被匪牵制于陕北,一无作为,殊为惋惜。”这些时隔几年、十几年后所作的评述,倒是多少说出了一些真情。[2]830-831

在新时代,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要胜利实现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回顾党的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些伟大事变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这一切也无不是通过艰辛斗争得来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当年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为的是进一步保存实力、与敌人周旋,为的是实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梦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的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斗争意志,增长斗争本领,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本领要强,敢于出击,敢战能胜。

(五)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体现出坚守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和为人民打天下的为民情怀

恩格斯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15]843但历史巨人不是脱离大地、靠拍脑袋就能够产生的,它需要人民的力量。时代造就了历史巨人毛泽东,毛泽东是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陕北遭遇到“胡祸天灾”的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恨之入骨,不仅坚壁清野,地方民兵组织还不时地骚扰国民党军,而对人民解放军则大力支援,宁可自己吞糠咽菜、忍饥挨饿,也要把省下的粮食送给他们。人民群众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运输部队,他们经常为人民解放军带路送信、探听军情、传递情报,运送粮草、军火、伤病员及其他物资等。据不完全统计,仅1947年,边区人民群众参加担架运输、做鞋洗衣、带路送信、救护伤员、站岗放哨等任务,就先后出动了218万多人次支前和支援作战,筹集粮食120余万担、柴草6000多万公斤,动员了4.2万名青年参军。彭德怀曾感慨地说,没有陕北人民群众的支援,没有我军干部战士的前赴后继,我们怎么能打败23万强敌呢?习仲勋也曾动情地说,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有边区人民竭诚至亲地拥护我军,无私无畏地支援我军,必然使敌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遭到灭亡。[16]陕北军民上下团结一致,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民情深,领袖恩重。毛泽东在佳县住了100个日日夜夜,他勉励佳县县委并为之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许许多多的历史事实证明,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在转战陕北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不忘人民的利益,得到了陕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支持和奉献是党中央转战陕北胜利的根本基础。共产党与人民肝胆相照、患难与共,成就了一段段相互支持的时代佳话,发生了一个个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每行一步、每打一仗无不凝聚着陕北人民的付出和牺牲,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在转战陕北中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共产党完美演绎了“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铁的历史规律。转战陕北时期曾被毛泽东称为艰难的过“山梁”时期,是典型的人民革命力量面临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毛泽东、党中央认真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时时处处把关心解决群众疾苦和困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从而获得了群众的真心信任和鼎力支持。

在新时代,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7]3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的经历充分说明,革命战争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一事无成。在新时代,党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8]70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六)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体现出坚持底线思维和保持战略定力的坚强意志

1947年3月29日晚至30日,党中央在清涧县枣林则沟村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留不留陕北的关键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并指挥全国各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由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转移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4月11日,党中央决定中央和中央军委大部分机关工作人员暂驻晋西北的临县地区,组成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员的中央后方委员会,统筹后方工作。中央前委机关也按照军事编制武装起来,编了4个大队,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委,叶子龙任参谋长,其番号先后为三支队、九支队、昆仑支队、长江部、亚洲部等。为了保密,毛泽东代名为“李德胜”,周恩来代名为“胡必成”,任弼时代名为“史林”,陆定一代名为“郑位”。这个时期,党中央的领导是高度集中的,实行“三委分工”也完全适应了异常紧张的革命战争形势,实际上是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的表现,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好了准备。后来,周恩来还说:“我们领导革命战争时,在全国、在中央决定问题的只有三个人。当时中央书记处共有五个人,分散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刘少奇同志和朱德同志,他们领导全国土改,搞根据地;在中央只有三个人,毛主席、周恩来与任弼时同志。所谓中央,就是这三个人嘛!”[4]685

在新时代,我们正在进行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实现战略愿景、推进战略部署的征程上,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更需要我们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底线思维是化解风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战略定力是面对风险运用底线思维时应有的冷静淡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范围内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内两难多难问题增多,政策抉择和工作推进的难度明显加大。面对风云变幻、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完成所担负的使命,最需要的就是战略意志和战略定力。我们只有树立和运用底线思维,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才能攻坚克难,行稳致远。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19]做好经济工作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70多年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疯狂进攻,毛泽东冷静分析、沉着应对,从容不迫地转战陕北,并与敌人贴身周旋,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党中央准确的局势判断能力和强大的战略定力。在新时代,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时代特征和外部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道路方向要高度自觉、充满自信、坚定不移,“任尔东西南北风”;对于业已制定的大政方针要维持稳定,不患得患失,不瞻前顾后,要守牢底线,稳扎稳打,“咬定青山不放松”;面对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环境,要平心静气,保持定力,“乱云飞渡仍从容”。

(七)把陕北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文化基地

回顾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转战榆林地区的这段历史,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2018年8月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中共陕西省委陕北部分革命旧址修复工作联席会议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进一步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思想文化内涵,全面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榆林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受这次考察启发,笔者认为,榆林要在上述三大目标的基础上再总结、再提炼、再升华,要突出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的特色和亮点,打造国内一流的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文化基地,可考虑把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政府提出的榆林发展的三大目标变成四大目标,即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以及陕北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文化基地。具体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突出重点,突出呈现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画卷。榆林红色文化的重点是什么?笔者理解,这个重点就是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的这段历史。要着重围绕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进行系列性工程开发建设,打造展现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历史的鲜明的榆林品牌。重点包括:一是提升改造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的线路和旧址,把这份宝贵的党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二是在榆林市区或市郊筹建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大型纪念馆和主题公园,精心谋划、科学规划,确保高起点、高质量。三是编写统一权威规范的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干部教育培训专题教材和红色旅游讲解词、展板词等。目前这方面的材料还不是很多,也不是很规范,即使是同在榆林区域的各处旧址的图片文字解说都有不一致的地方。四是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和讲解员队伍,可以借助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单位的力量,提升教学和研究能力。五是在全国持续开展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历史的多媒体宣传和举行研讨会。

第二,要突出特点,突出体现榆林红色历史基因和独特优势。榆林在这方面的优势还有很多,比如“马克思主义早期宣传传播在榆林”,可重点展示李大钊、北京大学同榆林的关系,介绍李子洲、魏野畴、王德三、杜斌丞等革命先驱的生平业绩,说明榆林地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历史和影响;“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在榆林”,可重点展示以他们为代表的陕甘共产党人在榆林早期革命活动、创建陕北红军和红色政权中的英勇事迹,包括习仲勋在榆林“把守陕甘宁边区北大门”、策动“横山起义”;“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可重点展示习仲勋敢于讲真话实话、坚持实事求是进行土地改革,以及他(包括齐心)在绥德开展农村土地调研的事迹;①参见何载:《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版。“统一战线在榆林”,可重点展示中国共产党对邓宝珊将军等人的统战工作;等等。当然,榆林还有其他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还有一些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不能互不关联,而是要以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为基础,把它们整合、统筹起来,充分展现新时代榆林红色文化传承,发挥红色资源资政育人作用。

第三,要突出亮点,突出展现陕北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展现人民群众和党的密切联系,是运用榆林红色资源的一大亮点。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赢得了陕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榆林是唱出和唱响革命歌曲《东方红》的地方,这首歌曲的精髓要义是“两个离不开”:一个是共产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一个是人民群众也离不开共产党。②参见高永中:《榆林市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专家调研暨研究报告(2019年9月)》中所载的《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红色教育基地》篇。这“两个离不开”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教育干部和群众,而且是采用干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有利于创新红色教育方式,提升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

第四,要突出管用,注重提升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旅游文化的实际效果。首先,考虑到延安在中国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经验和优势,榆林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延安,和延安进行统一谋划,主动对接,加强协作,取长补短,实现共赢。毛泽东、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红色资源厚重,而今又建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所以延安的很多经验都是系统的、全面的。但最主要、最值得向延安学习的就是要提升红色教育的品质和文化氛围,建设一个红色教育体系。其次,要把榆林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延安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榆林要借延安的势、借鉴延安的成功经验来发展自己的红色教育、红色旅游,把延安的辐射功效和资源外溢引导到榆林来。再次,把榆林红色资源点多面广、比较分散的现状与开展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这样,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教育才更有基础。同时,榆林市要统筹资源、整体规划,打造拳头产品,要做到全市一盘棋。在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上,要发挥“两个积极性”,把政府推动与市场开发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把规划设计和文化引领结合起来、把场景建设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把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下大气力把好事情办好。

猜你喜欢
榆林陕北延安
走榆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榆林抿尖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开创新时代榆林发展新局面
榆林村镇的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