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 多维解读
——《小石潭记》的创新思考

2023-01-11 02:38周海宁
中学语文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小石柳宗元山水

■ 周海宁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代表作,全文不过两百字,但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将不同角度的小石潭各种景物生动的刻画了下来,在诗情画意中又含蓄地表露出作者遭受贬谪后的凄苦忧伤之感。可见,小石潭的山水景色给作者带来了欢乐,也触发了忧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进行多维解读,看到文章表层信息背后的深意,创新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对山水之景与文人山水情怀的分析

1.《小石潭记》山水之景分析

《小石潭记》用字不多,却将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神韵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读《小石潭记》时可以说是跟随作者“移步换景”,从发现小石潭就有一种神秘的美,“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只是十三个字,不仅为我们呈现出了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而且还跟着作者产生心境上的改变。第二段更是全在写水却没有用一个水字,动静结合,细致入微,仿佛我们也置身其中看到了清水中的游鱼,此时我们的心境也是欢乐的、宁静的。随后作者写出了对小石潭的整体印象,巧妙的用曲折的北斗星和爬行的蛇形容出了小溪的形容,然后作者笔锋一转描写了此时自己的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下子将人带回到了现实,内心思绪万千,短暂的快乐之后是无尽的凄凉,道出了作者的孤寂、压抑和悲怆。《小石潭记》用精练的语言,情景交融、寄情山水,将景物和氛围都逼真的呈现了出来,让我们感受着诗情画意的小石潭简单流传忘返,但读完后又令我们怅然若失。

2.《小石潭记》与文人山水情怀分析

在山水中寄托情思可以说是一种文人情结,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著名的游记和山水诗歌,是文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对逝去青春年华的感叹,也是对自己政治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担忧。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借描写山水之景,抒发了自己悲凉处境中的凄苦之情,柳宗元寄情山水,是试图在山水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安慰,在发现自然的过程中寻找一个全新的“自我”,有生命的解放和超脱之感,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痛苦和无奈。对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小石潭记》,不仅学习文章的写法,还要感悟其中的意蕴、体会文人的傲骨。

二、多维解读《小石潭记》的创新教学策略

1.品味文本语言,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

语文学科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并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语言。语言建构和运用可以说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品味语言,在领会文本语言的基础上,细心揣摩读出作者文字背后的深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仅用语言就做到了有形态、有声音、有颜色和有心情,可谓是脍炙人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完成对文本语言由平淡到惊喜,由惊喜到冷清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关键字词,《小石潭记》中的“乐”“清”“幽”等,感受这些字眼背后作者心境的改变。教师只有让学生做到对文本语言的细细品读才能挖掘出其中内涵,更好的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2.把握行文脉络,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中语言发展与思维能力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提高自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小石潭记》的行文脉络由心情变化展开,作者先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的“心乐之”,而后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忧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行文脉络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文章前后的矛盾之处,作者因何“乐”,又为何“忧”,由“乐”向“忧”的转变又是因为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文本中找答案。学生或是独立自主思考,或是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探讨,柳宗元在发现小石潭后确实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陶醉于山水之间,清幽的小石潭对于纵情山水的文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去处。但是,柳宗元很快就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为由匆匆离去,可见,柳宗元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且也没有因为“乐”而“忘忧”。教师要将自已的思维模式融入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不仅能够从行文脉络中找到柳宗元真正的“忧”是什么,而且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发现文本脉络的规律。

3.发现音韵之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应重视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情感体验,并从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小石潭记》是一篇能够带给人审美体验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其“音韵之美”进行解读。比如《小石潭记》的文本语言灵动,一个“如鸣佩环”就使人感觉极具韵律感,作者在行文时糅合了骈句、散句,长短交错,使文章的表现形式整中有散,匀称而不散乱。而且读起来节奏明快,“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句子起伏变化,婉转却流畅,朗朗上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去诵读,用准确的语调和节奏去感受其中的韵律之美。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发现、体会音韵美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目的。

4.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传统语文教学中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创新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融入背景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小石潭记》是在柳宗元因拥挤王叔文改革被贬官后所写,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其中广为人知的一篇就是《小石潭记》。作者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仕途坎坷,这也是他寄情于山水但不能真正忘“忧”的原因。在融入背景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关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广泛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是新型教学模式,是对单篇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有效的群文阅读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自主性,而且可以事半功倍的达到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可以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组成“群文”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本中所收录的经典文言文大幅增加,可见,文言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获得文化的滋养,而且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小石潭记》中也表现出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使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施展,但是他仍心怀天下。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教学《小石潭记》不仅要看到作者对山水绝妙的描写,还要深入探寻柳宗元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语言美、行文美、韵律美中提高自我审美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真正情感,并与之达成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思考、多维解读,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小石柳宗元山水
柳宗元
《山水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江雪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挡住他
我们在一起就是“五星”组合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