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玮
将浙江发达地区和山区26县相关产业链“链长”进行结对,双方互相兼任产业链“链长”,推动“单向输血”向“合作造血”转变、由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转变
为打造浙江“共同富裕”的典型样板,2021年11月,浙江省商务厅在产业链“链长制”基础上首次提出“双链长制”,即将发达地区和山区26县相关产业链“链长”进行结对,双方互相兼任产业链“链长”,以山海协作为基础,推动“单向输血”向“合作造血”转变,由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转变。通过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链、挖掘一批“双链长制”试点、开展一批招商推介活动、推动一批共建项目落地,由县域全面合作向平台精准对接转变,以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共同制定一套协同发展的产业链规划。发挥“双链长制”在深化理念、协调资源、强化配置、保障要素、主体培育等优势,通过双方产业链“链长”对接产业链发展,推动南北帮扶、东西共建,统筹谋划发达地区和山区26县的产业链规划。共同设计双方的产业发展路线图、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图、企业分布图、技术路线图,因地制宜、“一链一策”,对区域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进行精准化引导和调控,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
共同推进一项重点任务——数字化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工作部署,发达地区聚焦数字经济产业链,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转型,推进双循环、数字贸易等应用场景试点;推动山区26县抢抓全省数字化改革机遇,利用好“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加快构建适应产业链发展的数字化工作体系,加快打通山区26县各类信息数据数字化集成、重要应用系统和数据综合集成,形成一体化智能化产业链招商和运行平台,为“双链长制”提供数字化支撑。
共同制定一套常态化的对接制度和协调统一的政策体系。在两地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双链长”必须注重招商、产业、财税、人才等系列政策的协同性,协调好产业链发展、“飞地”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双链长”在共同制定开发区系列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结对的山区26县开发区的情况,既要保持对区域间良性竞争的合理引导,又要避免过度干预双方产业生态系统演化。建立“双链长”定期会商、定期互访、专员联络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共同打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共同创设一系列畅通“双循环”的全球产销渠道。通过“双链长制”的跨区域联动,发达地区“链长”应充分运用制度优势、交通优势、渠道优势、展会优势,为山区26县现代农业、华侨商贸业等开拓市场。山区26县“链长”应着力在当地建立健全现代供应链物流体系,主动把控农产品为代表的产品质量,推动现代农业等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共同完善一套招商引资培训合作体系。为山区26县导入优质生态项目,引导产业项目尤其是大好高项目突破行政区划落地。将产业链和项目进行拆解,企业总部、技术研发机构等设在发达地区,一部分功能和资源向山区26县流动。鼓励在发达地区已落户的企业介绍上下游合作伙伴到对口山区26县投资,通过增资、引进配套项目、引荐境外投资者等形式进一步实现山区26县招商引资、项目招引新突破。
共同推动一系列“飞地”园区建设。探索“双链长制”与开发区“飞地经济”相结合,积极发挥开放平台作用,鼓励创业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培育等前端环节由山区26县承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发达地区“腾笼换鸟”,助力山区26县借智借力招大引强。加快推动“产业飞地”启动建设相关工作,抓紧做好“产业飞地”空间规划指标统筹。探索多样化合作模式,强化园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保障。
共同推进一揽子山区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引导资金、人才、技术、服务、项目等资源流向山区26县,挖掘内生发展动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互动模式。鼓励发达地区大专院校在山区26县建立分校区、研究基地、实习基地,提升欠发达地区科创水平。发挥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富集优势,通过定期业务交流和实务培训提升山区26县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共同推进一套开放平台负责人交流任职制度。定期组织管理人才交流活动,建立管理人才流动双向奖补机制,提升发达地区向山区26县输送管理人才的积极性。选派开放平台负责人到山区26县任职,帮助尚未有开放平台的县(市、区)筹建管理机构,帮助已有开放平台进行整合提升,开展“链长制”试点、共同招商引资等工作。山区26县开放平台负责人到发达地区交流任职,学习规划、建设、开发、招商思路,协助“双链长制”落实“产业飞地”相关建设、招商事宜等。
推动“链长制”试点全覆盖,优中选优夯实试行“双链长制”试点基础。省商务厅推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芯智造、生物医药,宁波经开区集成电路等共计7个开发区8条产业链作为产业链“链长制”优秀示范单位,大榭开发区化工聚氨酯等10家开发区10条产业链作为产业链“链长制”特色试点单位,推出余杭经开区智能制造等6家开发区6条产业链作为绿色低碳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单位,构建了层次分明、梯度分布的全省域产业链“链长制”分布体系,打造了全省产业链招商新品牌。
推进山区26县开放平台结对共建,为“双链长制”试点打下牢固制度基础。省商务厅等10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山区26县开放平台共建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省市县联动的开放平台合作共建机制。2021年,推动16个国家级经开区与山区县开发区(园区)签订共建协议,基本实现山区26县开放平台合作共建全覆盖。共组织26县开发区参加各类招商对接会12场,包括“中东欧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博览会”等国际型展会和产业链“链长制”专题对接会,对接企业296家。与此同时,持续推广“开发区+企业”推动山区26县跨域式发展的“最佳实践案例”。
先行先试确定6对“双链长制”试点,推进产业共建项目共引有成效。目前,已有龙游经开区—杭州经开区等6对开发区列入2021年度“双链长制”试点单位名单。其中,宁波石化经开区与丽水经开区作为最早开展试点的结对开发区,围绕生态合成革(丽水)—精细化工(宁波)产业共建、项目共引,在技术合作、设备引进、管理培训等方面开展探索,并推进干部挂职交流。2021年,丽水经开区共招引项目220个,其中,亿元项目43个、10亿元项目4个、20亿元项目3个。全年生态合成革产业链产值增长31%,创成全省首批生态合成革“产业大脑”,获批“全国轻工业先进集群”。
实施“一链一策”。围绕产业共建大场景,加快探索建立产业链“双链长制”的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针对结对产业链的发展诉求,量身定做包括土地、金融、人才、绿色低碳等在内的政策集成礼包,科学引导政府产业基金和市场化基金投资目标产业,进一步赋能产业链“双链长制”创新发展。
深化平台结对。在大力推进山区26县开发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围绕山区26县特色产业,聚焦体制机制建设和体系优化完善,进一步加大产业链“双链长制”试点探索力度,重点推进结对双边在技术创新研发平台、供应链创新平台、电商基地、新型商贸中心等载体的共建共享。
创新共建业态。探索共建单位设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山区县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升级。探索共组共富产业基金,为山区26县优质企业“输血造血”。探索建设“项目公海池”,引导先进开发区及时共享本地溢出的产业信息,推动共引项目有效流转至山区县开发区落地。
推动联合招商。围绕特定产业,高质量办好山区26县开发区招商对接系列活动。鼓励先进开发区主动承办招商对接会,积极为山区县提供对接招商信息、资源和渠道。支持结对开发区互派干部交流挂职,重点学习推广先进开发区招商引资经验。建立招商引资成效跟踪和评估机制,探索加大联合招商引资激励力度。
做好复制推广。及时梳理总结“双链长制”试点的最佳案例经验,加强宣传报道和复制推广,以丰富的平台实践推动构建产业共建的理论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