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加热即食的佛跳墙
万万想不到,预制菜撑起年夜饭的半边天。
对中国人而言,如果说一年中哪顿饭最重要,非“年夜饭”莫属。通常,年夜饭菜品准备最正式,程序也最繁琐。不过,各类预制菜的出现,正在改变着年夜饭。从2020年春节尝试让预制菜走上年夜饭餐桌开始,年夜饭就渐渐成为这几年预制菜重要的战场。而今年较早的春节也让预制菜提前进入销售旺季,从天猫数据看,2022年“双十一”期间,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销售火爆,共生成了28个“加购榜”、30个“热销榜”,成交额同比增长约2倍以上。京东销售情况显示,2022年1—10月,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170%。“双十一”双开门红28小时,门店招牌菜同比增长超200%。
单个品类方面,佛跳墙、酸菜鱼、猪肚鸡等“硬菜”成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招牌菜TOP3,其中猪肚鸡成交额同比增长500%。“烹饪简单”“省时省力”“味道不输饭店”等优势加持下,预制菜被越来越多家庭消费者接受。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艾媒咨询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从人均消费量角度,2021年我国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仅为8.9kg,远低于日本的23.59kg,提升空间较大。
出色的市场潜力,让众多企业前赴后继、参与其中。前有西贝等传统餐饮巨头引领,后又诞生“六大门派”(以味知香、好得睐等为代表的专业派,以盒马鲜生、永辉彩食鲜、叮咚买菜等为代表的零售派等“六大门派”企业纷纷盯上这一赛道),近期连制造业巨头格力都“跨界”入局,仅2022年就有十余个知名跨界选手入局预制菜赛道,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为趣店创始人罗敏、瑞幸咖啡的创始人陆正耀、瓶装水巨头农夫山泉以及地产企业碧桂园等。
据企查查信息显示,截至目前,预制菜相关企业6.4万余家,其中,2022年1—11月新增注册企业1690余家,同期新增企业注册增速达到了42.7%!
登陆年夜饭餐桌,打开了预制菜成长空间的同时也让其压力倍增,拥挤的赛道往往意味着洗牌的加速来临。
预制菜是一条不错的赛道,但并不是一条可以轻易获得成功的赛道。从2020年投资设立舌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到2022年正式推出“舌尖工坊(舌尖英雄)”预制菜品牌,使尽浑身解数的陆正耀也未能在预制菜领域中重现瑞幸咖啡的辉煌,而沉寂已久的趣店CEO罗敏也在2022年年中花重金邀请贾乃亮、傅首尔等明星在抖音开展了一场长达19个小时的“一分钱请吃酸菜鱼”直播活动,上百万份预制菜被销售一空后,同样未能在预制菜领域掀起太大涟漪。
统一、标准、流程化确保预制菜成长
在部分消费者眼中,预制菜成了低价、懒宅专供的代名词,预制菜约等于料理包、飞机餐。而在狂热的资本眼中,似乎只要找到代工厂、快速做大门店规模,就能站上万亿风口,结果却是一地鸡毛。在电商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评价是“跟堂食没法比,价格倒是差不多”,试过一次之后,很多消费者不再买单,复购率并不高。
事实证明,预制菜的前景虽好,却并不是一门容易做的生意。预制菜行业涉及的环节较多,食材的品质对口味影响大,预制菜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品牌化发展,行业标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整个预制菜行业,烹饪流程、服务流程、菜品制作、餐厨用具等环节都应该具备标准化的体系,而预制菜要持续健康发展,除了确立标准,还应从技术开发、装备开发、冷链物流控制系统开发、包装材料选择等方面发力,加强对共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来解决预制菜存在的共性难题。
目前广东已在全国率先立项制定了《预制菜术语及分类要求》《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预制菜冷链配送规范》《预制菜感官评价规范》《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指南》等五项预制菜基礎性关键性地方标准,加快构建预制菜从田头到餐桌的标准,这些标准一定程度上抬高了预制菜的进入门槛,但从整个行业成长和发展来看,这些规范却是确保预制菜行业未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