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2023-01-10 03:39周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万向集团鲁冠球万向节

周源

作为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故事是可以写成书的。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的魅力主要来自被誉为“天下第一潮”的钱塘江潮。而翻过令人拍案叫绝的自然奇观,我们会发现,钱塘江这本大书里着墨最多的还是勇立潮头的精神。行走于钱塘江南岸的少年鲁冠球,正是其中的弄潮儿。在这片由江沙冲击而成的、充满活力与无限可能的热土上,鲁冠球的青春岁月可谓波澜壮阔。

在坚决与迷茫间流浪

鲁冠球出生在杭州萧山一个名为宁围的小乡镇,父亲是上海工厂的一名工人,他则和母亲在农村艰难度日。如今的萧山,地处中国县域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南翼,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境况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家庭贫困,鲁冠球十几岁就辍学了。他望着脚下贫瘠的土地,想着“穿不暖,吃不饱”的窘迫现实,开始不安分起来。他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激荡在脑海中的种种念头,却无法清晰地告诉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就像青春年少时的我们,总是会在坚决与迷茫间流浪。

“我是农民,其实我没种过地,对自己今后想干什么我很清楚——不种地。”目睹了父辈在土里刨口粮的艰辛与无奈,鲁冠球不想再受苦受穷,想要改变命运。但是,这个决定不种地的少年,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见过城市的繁华之后,他先是想进城当一个每个月可以按时拿工资的工人。恰逢萧山铁器社招工,他兴奋不已,想了很多办法,辗转进去做了学徒。

成为铁匠的鲁冠球很是激动,仿佛触到了梦想萌发的嫩芽。这份工作其实并不比种地轻松,需要起早贪黑,需要用并不强壮的胳膊承受铁锤的重负,需要忍受高温的炙烤,然而鲁冠球却干劲十足。他的满足并非源于告别了食不果腹的务农生活,而是因为在不绝于耳的敲打声中听到了激越的人生号角,在火光四溅中感受到了热血的沸腾。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三年的学徒生涯中,熟练掌握了打铁以及操作各类机械工具的技艺。

那个无数次望着钱塘江上的澎湃浪潮跃跃欲试的男孩,不再只是心比天高,也磨炼出了坚忍不拔、乐观自信、开拓进取的品格。因此,在被铁器社裁减之后,他没有就此沉沦,反而更坚定了走出穷乡僻壤的决心——既然进城当工人的希望已经破灭,何不自己创造机会呢?这一年,他18岁,他相信自己有机会也有能力成为“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弄潮儿。

走过漫长的泥泞之途

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会走过一段漫长的泥泞之途,经历被泪与痛包裹的艰难蜕变,鲁冠球亦是如此。走进位于杭州萧山万向集团内的鲁冠球精神展陈馆,在展厅中的“创业历程”部分,在那些文字叙述和黑白影像间,我们依然可以真实地触摸到粗粝的岁月痕迹,甚至还能感受得到曾经烫痛胸膛的火热激情。那个发际线比一般人高的年轻人,把对未来的执着和信心都写在了脸上。

说鲁冠球少年老成应该是恰当的。在那些定格了他的青春岁月的照片里,不论是与工人在车间探讨工艺,还是戴上草帽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他展现给世界的从来都不是青涩和畏惧。他用年轻的锐气,把“敢打敢拼”诠释得淋漓尽致。起初,他四处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家没敢挂牌的米面加工厂。遗憾的是,彼时的他只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没有意识到弥漫的风险。在加工厂被迫关闭后,他为了偿还债务,不得不变卖了家里的三间老房子。

真正的创业者不会躲在废弃的战壕里哭泣,更不会停下追逐的脚步。正如鲁冠球在功成名就之后所说的,“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正好那段时间他在钱塘江大堤上看到人力车和自行车来来往往,却不见修车铺,于是在江边支起了自行车修理摊。虽说生意时好时坏,但也还是能赚到钱。然而,钱塘江围垦工程结束后,车辆和人流量明显减少,生意就冷清了下来,鲁冠球只好收拾工具回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鲁冠球决定重操旧业,开一家铁铺,解决当时人们常常连基本农具都买不到、农具坏了也没地方修的困境。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再次成为一名铁匠。与在铁器社当学徒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站在了梦开始的地方,因为他不再是为别人当工人。

转机出现在1969年,政府提出了“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的要求。此时,24岁的鲁冠球已经是很多人眼里的人生赢家——骑上了永久牌自行车,戴上了上海牌手表。这年的7月8日,有经验又有干劲的鲁冠球在得到政府的批准后,用筹集的4000元钱,与6个初创人一起,在一间只有8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为了让工厂活下去,意气风发的鲁冠球可谓是绞尽脑汁。刚起步时,没地方买原材料,他就蹬着自行车每天过江到杭州城里去收废旧钢材。为了契合市场需求,工厂除了生产万向节之外,还生产船钉、铁耙、犁刀、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时至改革开放前夕,工厂员工达到了300多人,效益也是節节攀升。1978年秋,鲁冠球果断调整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汽车底盘上不起眼的一个零部件,后又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即使是跟随鲁冠球数十年的人,对如何定义他这个问题也颇为头痛。他是成功的企业家,是改革先锋,是全国劳动模范,是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他崛起于草根,立足于时代,放眼于世界,用一生的砥砺奋斗,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史,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群体的“集体偶像”。

鲁冠球身上集聚了足够多的荣光。但是,他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始终都是“中国农民”。在万向集团内部,他被称为“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

回望鲁冠球的创业史和心路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愿种地、一心只想走出去”的少年,然而他追求改变的决心和想要走出去的执念,不是年少轻狂,亦不是粗浅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一点,在他创办宁围农机厂的初衷里体现得尤为生动、深刻。事实上,彼时已小有成就的他愿意冒险另起炉灶,是因为他觉得“只有带领更多的乡亲、农民兄弟致富,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说,如果抛开“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民的儿子”这两个身份背后的精神内核,我们只会看到鲁冠球的创业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而无法理解他的取舍,更无法抵达他置于人生高地的价值追求与责任担当。他是一个真正用闯荡完成坚守的民营企业家。

1983年,他承包了萧山万向节厂,成为浙江第一个承包乡镇企业的人。根据合同,他当年就可获得奖金8.7万元,但他没有拿,而是全部捐献给企业用以扩大生产。他一心想把蛋糕做大,大家一起分。后来,他干脆主动去掉合同中“超利润部分的5%归承包者所有”这句话,改为“承包者奖金从优”。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这是一种之于生命本真和最初梦想的“固执”。

鲁冠球的固执之于故土是眷恋,之于党和国家则是信仰。从1969年创办宁围农机厂开始,他的根从未离开萧山。他的办公室在万向集团总部3楼,翻新过无数次后,有人劝他换个地方,都被他拒绝了。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我就是不进城,我要在这里造一个工业城。”在生命的最后,在去世前的一个星期,正值党的十九大召开,他在病房中还念叨着要看直播。当时,他在美国治病。弥留之际,他对儿子鲁伟鼎交代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回国,要回家”……

“一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鲁冠球用闪光的一生把“不忘初心”四个字写得端端正正。

看见更多

关于鲁冠球的书很多,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鲁冠球:一位中国农民、改革者、企业家的成长史》是其中的经典。

作者胡宏伟执笔行文时,没有局限于企业家的成长史,而是将其与特定的历史、特定的时代结合起来,书写一个中国农民在大历史轴线上的成长史、进化史,剖析了个人选择和命运与时代演变之间的内在关联。

自第一次因采访相识之后,胡宏伟与鲁冠球保持了30年的联系。他了解鲁冠球,却又算不上距其最近的采访者,而这刚好成就了写作优势——“既能看清他的全部精神世界,又能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避免过于浓烈的感情。”

鲁冠球说

“我们农民认识到了自身利益并为之而奋斗,改写了命运,创造了历史。我只不过办好了一家企业,共产党却给一个国家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猜你喜欢
万向集团鲁冠球万向节
汽车双十字轴万向节传动系统优化设计
民企“常青树”鲁冠球去世
民企“常青树”鲁冠球去世
勇立潮头鲁冠球
鲁冠球: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工信部285批公告 万向集团获新能源商用车生产资质
双十字轴万向节可靠性分析
鲁冠球:拒绝膨胀
万向节空间角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万向集团:从万向节向成套汽车零部件系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