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好在青松与青春,都是不老的存在。华屋后山的那些松树,与风霜雨雪共度,年复一年,枝繁叶茂。而种下它们的人,终究没有辜负自己和父母家人,没有辜负这片壮丽河山。十七位烈士浴血奋战的故事不为人知,但因了十七棵頂天立地的青松,十七个在雨夜渐行渐远的背影,十七段短暂却闪亮的青春,成为新中国恢宏篇章里鲜活生动的不朽记忆。
在这个特别强调仪式感的时代,回望华屋村十七个后生种下松树时的那份庄严与神圣,我们仿佛在一瞬间就明白了最好的青春应该有怎样的定格。那是义无反顾的奔赴,是选择守护家国正义的笃定,是于硝烟与炮火中决意不归的豪情壮志。他们把人生最值得被铭记和颂扬的意义浓缩在了青春段落里,生命的壮阔因此激荡不息,一如他们亲手种下的一棵棵青松。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华屋村这些年轻人在出发前种下松树,正是老实憨厚的他们最朴素的内心抒发。虽然无法与他们隔空对谈,但透过岁月烟尘凝结而成的情感琥珀,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真实的心灵细节——于故土家人而言,是眷恋,是不舍,是一寸一寸的深沉之爱;于国于民而言,是责任,是担当,是一步一步的坚定与决绝。
那么,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我们,最需要的青春仪式感又是什么呢?是面向国旗时的肃立致敬,是入团入党时的庄严宣誓,是缅怀革命先辈时的悲痛与低吟……这些都是,但不是全部。《小王子》里如此写道: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由是,我们也可以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仪式感——在党的光辉下,在为理想不懈奋斗中,让青春与众不同,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