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

2023-01-10 14:08梁俊芬周灿芳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粤北市域维度

梁俊芬,蔡 勋,刘 序,周灿芳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强调“产业兴则乡村兴”。2019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等,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2020 年7 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第一次对乡村产业发展作出全面规划,要求“建立乡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2021 年11 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伴随着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乡村产业发展迎来发展新机遇。各地各有关部门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1]。然而,目前如何评估我国乡村产业经济现状仍然非常困难。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乡村产业方面的直接统计数据,很难直接测算出乡村产业的经济规模和结构等情况[2]。因此,开展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有利于评估乡村产业的历史变化、政策效果和区域差异,对于更好地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结构演变、面临困境、运行机理、实现路径等方面。一是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与结构演变。李国祥[2]认为乡村产业除了第一产业,还包括第二、三产业,但是我国多数乡村经济基本上只有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微乎其微。郭芸芸等[3]认为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演化历程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主导期、乡村工业化快速推进期、乡村产业发育与结构优化期以及乡村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期四个阶段。孙伟等[4]研究发现,乡村产业呈现多样性特征,且区域分异格局明显,其中近郊区及乡镇中心产业多样性较为明显,而远郊区及镇域边缘区产业类型相对单一,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二是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高帆[5]提出,粮食生产在农村产业中仍占据主体地位,农村产业往往局限在中间生产环节,产业链在农产品上下游的延伸较为有限。李玉双等[6]分析得出,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科技创新不足、现代化程度低,产业链短、产业融合低等困境。张红宇等[7]指出,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交换不平等,农业农村难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是乡村发展环境不优,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经营机制不灵活、资源优势难体现、集聚效应难形成。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及实现路径。张颖婕等[8]指出,资源禀赋、技术革新、制度供给、文化交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陈云等[9]研究认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立足点是生态资本与文化资本,动力是经济资本,关键是解决资本下乡的融合困境。学者普遍认为,产业融合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即乡村发展不能局限于农业,而是应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相关利益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0]。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还研究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融合模式、融合水平测度及其增收效应等。研究认为,农村产业融合能够有效地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范围、助推产业功能转型[11],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实现农业获益[12]。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业是基本前提,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是基本实现途径和手段[13]。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产业关联度不高、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内生动力不足、利益联结松散等现实困境[14];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技术创新、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激发市场需求和政府外部政策驱动四个方面同时发力[15],其中政府是其主导力量[16]。此外,学者们通过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体系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度量,如陈学云等[17]、陈池波等[18]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地区差异明显。部分学者基于微观调研数据和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如曹菲等[19]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蔡洁等[20]认为农户非农就业能力能够强化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激励效应。以上研究为文章提供了理论借鉴与思路参考,但鲜有涉及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中国国情和地方特色是两大基本前提[21]。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乡村产业具有多样化特征[22],空间分布呈现明显区域差异。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以21 个省辖市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分析“十三五”期间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深入剖析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和问题短板,旨在为广东及各省辖市乡村产发展路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毗邻港澳,总面积17.98 万km2,下辖21 个省辖市。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且雨热同季。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广东利用各地特色要素资源,通过两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扶持3 000 多个村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等举措,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发展[23]。从地域分布来看,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广东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鲜明的多样化趋势和区域异质性特征。

2.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2.2.1 内涵界定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乡村产业”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指出乡村产业是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中国特色乡村产业以促进产业兴旺、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7],通过农村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推动农村产业的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和产业附加值增强,从而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农村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态,并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对农村产业多样化、动态化的需求[5]。《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提出“到2025 年,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的阶段性目标。

基于乡村产业内涵特征和发展目标,文章从产业融合、创新创业、业态丰富、农民增收、绿色发展五个维度构建乡村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五个维度涵盖和体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目标、特征和路径,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期望和现实需求。

2.2.2 指标体系构建

在选取具体指标时,遵循科学性、代表性、获得性、可比性等原则,构建了包含5 个维度、15 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见表1)。在具体指标设计上,采用了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以更真实地反映广东乡村产业发展状况。各维度及指标的内涵如下:

表1 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反映的是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交互影响,通过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及组织制度创新等方式在全产业领域实现有机整合、紧密相连的过程[24]。本文选用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数量、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3 项指标衡量乡村产业融合程度。

(2)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体现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育,引领乡村产业能够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并有能力实现持续发展,这是衡量乡村产业重要性的关键指标[7]。文章选用农林牧渔法人单位数、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数量3 项指标衡量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3)业态丰富。业态丰富体现的是乡村产业的发展形态日益多元,依托农村自然、文化和生态资源,通过发展休闲、采摘、体验、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态,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在此基础上催生出设施农业、农村电商、新型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文章选用设施农业面积占比、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数量3 项指标衡量业态类型丰富程度。

(4)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作为就业的载体,乡村产业承担着稳定就业、创造就业的功能作用,实现农民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文章选用乡村非农就业比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3 项指标衡量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5)绿色发展。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乡村产业,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构筑绿色发展的产业链、价值链,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7],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文章选用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万元农业增加值能耗、万元食品工业增加值能耗3 项指标衡量乡村产业绿色发展程度。

2.2.3 数据来源

广东乡村产业发展指数的计算共涉及到32 个原始指标,各年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个别指标的数据来自各市统计年鉴。其中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数据来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数据(http://dara.gd.gov.cn/),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据来自地理标志网(cpgi.org.cn),淘宝村和淘宝镇数据来自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 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设施农业用地面积数据来自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gd.gov.cn)发布的《广东省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其他指标数据来自《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农村统计年鉴》。依据《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食品产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食品工业产值通过4 行业统计数据求和得来。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

2.3 评价方法

2.3.1 权重确定

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均权法等。熵值法根据样本中各项指标数据自身信息量的大小计算出指标权重[25],可以有效避免指标选择和赋权的主观性[26]。因此,本文借鉴余涛[27]、马凤才等[28]赋权方法,运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具体步骤如下:

(1)设有m个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为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则原始数据矩阵。

(2)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了便于比较,文章采用极值法对指标的原始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3)计算指标体系的比重矩阵。计算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在所有评价对象中的比重:

3 结果与分析

3.1 全省层面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及变化

(1)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增幅明显。2015—2020 年,广东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农林水事务支出由811.9 亿元增加到1 12 5.81 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上升了0.13 个百分点。在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有力支持下,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指数从0.207 6 提高到0.793 6,整体呈强劲上升态势(见图1)。这得益于中央、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成为政策重点。在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推动下,广东省乡村产业快速发展。

图1 2015—2020 年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指数变化趋势

(2)乡村产业发展主要源于绿色农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和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食品产业、设施农业发展滞缓(见表2)。从表2 可以看出,2020 年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指数五个维度中农民增收维度得分最高,为0.326 3,其后依次是绿色发展(0.152 7)、创新创业(0.144 6)、产业融合(0.090 7)、业态丰富(0.079 2)。与2015 年相比,农民增收维度得分提高0.324 4,是得分提高最多的维度,其次是绿色发展,得分提高0.136 1;再次是创新创业,得分提高0.121 2。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广东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乡村休闲旅游业、地理标志特色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动乡村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2020 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为4.54%,比2015 年提高0.64%;拥有淘宝村1 025 个、淘宝镇225 个,比2015 年增加868 个和203 个,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位、第三位,成为就地创业就业的重要载体;拥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583 个,比2015 年增加309 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7 个,比2015 年增加24 个,居全国第三;乡村非农就业比例达到63.45%,比2015 年提高2.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 43.43 万元,比2015 年增加678 3 元,年均实际增长6.0%,高于同期4.8%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49 ∶1,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化肥农药持续减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发展,引领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全省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从2015年的589.80 kg/hm2降至2020 年的512.40kg/hm2,每万元农业增加值能耗由0.153 4 t 降至0.136 4 t(按标准煤),每万元食品工业增加值能耗从0.366 6 t降至0.305 3 t(按标准煤),年均下降分别为2.8%、2.3%、3.6%。

表2 2015—2020 年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指数及分维度贡献率

而业态丰富维度得分从2015 年的0.103 0 降至2020 年的0.079 2,对乡村产业发展指数的贡献从49.61%降至9.98%;产业融合维度对乡村产业发展指数的贡献从2015 年的30.21%降至2020 年的11.43%,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减弱。究其原因,一是食品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20 年广东现代农业与食品集群总产值1.48万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 901.92 亿元、食品工业产值6 916.77 亿元,考察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58%、8.30%、1.12%,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2015 年的1.23 ∶1 降至0.88 ∶1,远低于发达国家2~4 ∶1 的水平。二是设施农业发展力度不够,整体规模较小,2015 年以来全省设施农业用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出现下降情况。三是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缓慢、重视不够,考察期呈波动减少趋势。

3.2 区域层面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1)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呈“两端分化、中间趋同”区域分布特征,珠三角地区的东莞最高、粤西地区的茂名最低。

从市域层面来看(见表3、见图3a),2020 年乡村产业发展指数最高的是东莞(0.646 4),其后依次是广州(0.527 3)、深圳(0.478 6)、佛山(0.477 3)、汕头(0.475 3)、中山(0.465 2)、惠州(0.429 7);乡村产业发展指数最低的是茂名(0.302 7),仅为东莞的46.83%,其后依次是湛江(0.304 1)、江门(0.306 9)、潮州(0.322 1)和清远(0.332 2),而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居中的9 个市域的指数非常接近,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两端分化、中间趋同”的分布特征。当前茂名市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乡村非农就业比例、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设施农业面积占比等。其中,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达760.50 kg/hm2,居全省第21 位;乡村非农就业比例为49.42%,远低于全省63.45%的平均水平;淘宝村和淘宝镇4 个,占全省总数的0.32%;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19 ∶1,居全省第19 位;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为2.78%,远低于全省4.54%的平均水平;设施农业面积占比仅为0.53%,居全省第20 位。

表3 2020 年广东省省辖市乡村产业发展指数

从区域分布来看,2020 年广东乡村产业发展指数较高的7 个市域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较低的5个市域主要分布在粤西粤北粤东地区,珠三角地区为0.453 0、粤东地区为0.378 6、粤北地区为0.371 3、粤西地区为0.321 6。整体来看,珠三角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但个别差异突出,如珠三角地区的江门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居全省第19 位,主要制约因子有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数量、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等。

(2)业态丰富和创新创业维度区域差异较大,珠三角地区业态类型更为丰富、粤东粤北地区创新创业更为活跃。从不同维度的市域间差异来看,2020 年业态丰富维度差异最大,维度指数变异系数达0.676 1,其后依次是创新创业维度(0.513 6)、绿色发展维度(0.460 3)和产业融合维度(0.448 8);农民增收维度的市域间差异最小,维度指数变异系数为0.345 2(见图2)。

图2 2020 年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各维度指数变异系数

用ArcGIS 软件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将广东省21 个省辖市乡村产业发展指数及五个维度指数划分为高、中、低3 个等级。

如图3(b)所示,在广东省21 个省辖市中,业态丰富维度指数较高的市域是广州、汕头,得分最低的是中山,主要是因为中山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仅为2.19%,远低于全省4.54%的平均水平、居全省第18 位;从区域层面看,珠三角地区业态类型更为丰富、指数为0.060 9,粤东地区为0.054 0,粤西地区为0.050 3,粤北地区为0.043 2。

如图3(c)所示,创新创业维度指数排名前列的市域分别是广州、河源、东莞、惠州、揭阳、梅州、汕头、潮州,指数最低的是深圳,主要原因在于深圳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数、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数量均位列全省最末;从区域层面看,粤东粤北地区创新创业更为活跃,指数分别为0.051 2,珠三角地区为0.039 5,粤西地区为0.036 3。

如图3(d)所示,绿色发展维度指数较高的市域分别是东莞、深圳、惠州、珠海、汕尾、韶关,得分最低的是茂名;从区域层面来看,珠三角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指数为0.103 4,粤北地区为0.079 3,粤东地区为0.067 9,粤西地区为0.034 2。

如图3(e)所示,产业融合维度指数最高的是东莞,其后依次是韶关、清远、梅州、云浮、肇庆,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指数最低的是珠海,主要是因为2020 年珠海仅有1 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位列全省最末,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14 个、居全省第20 位;从区域层面看,粤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指数为0.066 7,珠三角地区为0.044 7,粤西地区为0.043 1,粤东地区为0.025 4。

如图3(f)所示,农民增收维度指数较高的市域是中山、东莞,得分最低的是清远,主要是因为清远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乡村非农就业比例分别为178 81.3 元、1.85 ∶1、42.09%,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居全省第15 位、17 位、19 位;从区域层面看,珠三角地区农民就业增收效果明显、指数为0.204 4,粤东地区为0.180 1、粤西地区为0.157 8,粤北地区为0.130 9。

图3 2020 年广东省21 个省辖市乡村产业发展指数和各维度指数分布

(3)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设施农业面积占比、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等指标市域间差异较大,各市域所依赖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从具体指标标准化值变异系数来看,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的市域间差异最大,变异系数达2.233 2,其后依次是设施农业面积占比、变异系数为1.949 9,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变异系数为1.259 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异系数为1.105 4,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数量、变异系数为1.048 6;变异系数最小的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比(0.354 8),如图4 所示。

图4 2020 年广东省各市域乡村产业发展评价指标变异系数

一是珠三角地区的东莞、深圳等地食品产业和设施农业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从食品产业发展程度来看,2020 年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排名前5 位的市域分别是东莞(19.58 ∶1)、深圳(12.63 ∶1)、佛山(2.88 ∶1)、广州(2.68 ∶1)、珠海(1.98 ∶1),显示出经济发达地区食品产业发展较快,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程度较深;而云浮、汕尾、茂名3 市不到0.2 ∶1,排名末位的云浮仅为0.11 ∶1。从区域层面看,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珠三角地区为1.88 ∶1、粤东地区为0.63 ∶1、粤西地区为0.30 ∶1、粤北地区为0.26 ∶1。从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看,2020 年设施农业面积占比排名前5 位的市域分别是深圳、佛山、广州、河源、东莞,尤其是深圳、高达22.84%,显示出该市重视发展现代集约高效设施农业,而最低的梅州、占比仅为0.40%。从区域层面看,设施农业面积占比珠三角地区为2.77%、粤北地区为1.47%、粤东地区为0.86%、粤西地区为0.63%。

二是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东莞、佛山和粤东地区的揭阳、汕头、潮州在产业技术渗透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珠三角地区的广州、珠海等地现代农业支撑作用突出。从新技术对乡村产业的渗透程度来看,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超过100 个的市域有6 个,分别为广州(215 个)、东莞(212 个)、揭阳(156 个)、汕头(149 个)、潮州(138 个)、佛山(123 个),明显高于其他市域;而最低的深圳、云浮分别为0 个和1 个。从区域层面看,淘宝村和淘宝镇指数粤东地区为0.035 2、珠三角地区为0.025 7、粤西地区为0.001 7、粤北地区为0.001 1。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看,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广州、珠海在10%以上,珠三角地区为5.92%、粤东地区为5.57%、粤北地区为3.64%、粤西地区为3.23%,反映出珠三角、粤东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度较高,对现代农业支撑作用突出。

三是粤北地区的韶关、河源等地注重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清远、云浮等地注重以地理标志产品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从农业多功能拓展程度看,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数量前5 位的市域分别为韶关、河源、惠州、清远、梅州,其中韶关市49 个、全省最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指数粤北地区为0.041 6、粤西地区为0.026 6、珠三角地区为0.019 3、粤东地区为0.016 8,显示出粤北地区尤其是韶关注重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从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发展看,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超过10 个的市域分别为肇庆、清远、云浮、韶关、梅州、广州、湛江;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指数粤北地区为0.024 6、粤西地区为0.015 8、珠三角地区为0.010 5、粤东地区为0.007 0,显示出粤北地区注重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引领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随着营商环境的优化,粤北地区农业投资创业热情高涨,催生了大量的市场主体,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数全省前5 位的市域分别为河源、梅州、清远、湛江、韶关,其中河源市644 0 家、占全省总数的13.34%;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数指数粤北地区为0.019 1、粤西地区为0.012 7、珠三角地区为0.005 9、粤东地区为0.005 4。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就业增收的促进效果珠三角九市明显优于其他市域。从农民就业增收效果看,深圳、东莞、中山、佛山、广州等珠三角九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 43.4 元),且高于其他12 个省辖市。从区域层面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珠三角地区为26856.5 元、粤西地区为179 32.4 元、粤北地区为164 90.8 元、粤东地区为163 86.8 元。乡村非农就业比例前5 位的市域分别为东莞、中山、佛山、广州、珠海,均超过80%,珠三角地区为76.92%、粤东地区为66.67%、粤北地区为48.9%、粤西地区为47.84%。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就业增收的促进效果明显;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效果不太理想。

(4)设施农业、食品产业、农村电商、农业生产服务业、地理标志特色产业等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为观察各市域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将某个贡献率超过其权重的指标定义为该区域的优势指标(见表4)。从表4 可以看出,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在15 个市域、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数量在13 个市域、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数量在11 个市域成为优势指标,说明这3 个指标在广东省半数以上市域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分别在7 个市域,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农林牧渔法人单位数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分别在6 个市域成为优势指标,意味着这4 个指标作用发挥并不充分。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在东莞、深圳成为优势指标,这两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分别居全省第1 位、第3 位,可见该指标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市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对其培育和发展能快速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设施农业面积占比仅在深圳成为优势指标,说明当前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整体相对滞后。

表4 广东各市域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

表4 (续)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本文在构建乡村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对广东省及其21 个省辖市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分析,并对比了区域间发展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1)从全省层面看,2015—2020 年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主要源于绿色农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和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全省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呈“两端分化、中间趋同”的市域分布特征,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最高、粤西地区的茂名最低。当前广东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品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设施农业发展力度不够,整体规模较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缓慢、重视不够等。

(2)从维度层面看,业态丰富和创新创业维度市域间差异较大,农民增收维度市域间差异最小。珠三角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业态类型更为丰富、农民就业增收效果明显;粤东粤北地区创新创业更为活跃,催生了大量的市场主体;粤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注重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功能、挖掘发展地理标志特色产业。

(3)从具体指标看,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设施农业面积占比、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等指标市域间差异较大。东莞、深圳等地食品产业和设施农业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广州、东莞、佛山和揭阳、汕头、潮州在产业技术渗透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粤北地区的韶关、河源等地注重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清远、云浮等地注重以地理标志产品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数量成为一半以上市域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设施农业、食品产业、农村电商、农业生产服务业、地理标志特色产业等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市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对其培育和发展能快速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4.2 启示

基于研究结果,未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的乡村产业体系:

(1)重点发展食品工业、农村电商等产业。本文中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如东莞、深圳)的共同点表现为,食品产业、农村电商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为此,各地政府尤其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应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食品产业,以预制菜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食品加工园区,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优势产业全链条均衡发展。在特色农产品发展较好的粤北地区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构建产地绿色生产体系,突出产品特色,借助直播卖货、网红带货、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渠道使各类特色产品卖得更远、卖得更好,进一步激发农村电商的巨大潜力。

(2)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一方面,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大棚和技术升级改造以及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加快环境智能调控、水肥一体化、信息监测和自动控制等技术装备应用,实现设施装备智能化。另一方面,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为目标,鼓励全省各地尤其是粤西粤北地区以农业生产托管为突破口,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产业链节本增产增效。探索发展以全程托管为主,订单式托管为辅,土地股份合作、居间服务等为补充的农业生产托管模式。

(3)加快发展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一是强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运用,提升地理标志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粤东和珠三角地区应加强地理标志培育,大力开展地理标志资源挖潜,对具有地域优势特色的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道地药材、传统手工艺品等进行保护,打造区域品牌,形成地理标志特色产业。二是在靠近大都市和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丰富的地方,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公园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观光采摘、郊区农事体验、农业科普研学、休闲农庄、创意农业等业态。粤东粤西地区大力发展渔家乐、海洋牧场、渔旅融合等休闲渔业、滨海休闲。在景区周边发展乡村民宿,以规划引导乡村民宿集群式、组团式发展,以标准化引领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点亮乡村美丽经济。

(4)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联合体,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尤其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应关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实际效果。此外,可靠的数据来源是进行乡村产业发展测度的基础,在已有的不同级别官方统计资料中,有关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统计数据非常有限,迫切需要建立乡村产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粤北市域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遗址调查培训班在梅州开班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粤北扶贫路上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