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及其对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启示

2023-01-10 14:08梅,张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冬奥协同主体

李 梅,张 敏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44)

1 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政策和管理进入科技治理时代,运用治理理念、治理方法和治理战略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利益纠纷与冲突,协调各参与方在科技活动中的利益和政策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与传统自上而下的科技管理体系不同,科技治理将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科技创新过程当中,注重通过纵向跨层级和横向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网络进行治理,强调治理过程中充分协商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1],具有系统性、网络化等特征。

筹办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2016 年科技部联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等地方和部门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为北京冬奥会的承办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科技冬奥是一种战略和理念,更是一场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在科技冬奥组织实施过程中,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注重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和经济、文化、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研发、制造、测试、应用、管理等多节点衔接互动发展,加快“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短时间内产出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并落地应用,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科技冬奥不仅打破了以往传统重大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构建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新型科研攻关方式,还推动了以交叉融合创新为特征的科研范式、以场景为驱动的集成研发与应用创新路经,总结其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对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述评

随着创新主体之间合作的纵深发展,技术创新模式逐渐由线性发展为多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模式,创新正逐步向系统化、网络化范式转化[2]。协同创新网络以协同创新论、创新网络等理论为基础,强调了创新主体在技术、信息、组织、知识、管理等多个元素交互作用下的相互联系、广泛交流和协同合作,是涉及多组织、多层次、多阶段和多种创新要素的动态、复杂的开放式创新活动[3]。协同创新网络具有覆盖面广、层次多的特点,能够为创新主体提供有效的创新资源、知识信息和能量支持,有助于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创新知识的外部性,不断增强创新潜能[4]。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对象涵盖微观主体、产学研主体、产业(技术)集群、区域等多个层面。微观层面,学者们重点围绕企业、高校等微观主体内部开展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及创新能力的影响和实证研究。Wang 等[5]人认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间联系越频繁,越有助于创新绩效的协同,知识溢出和知识转移在“网络强度-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观层面,研究者们围绕产学研、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揭示了集群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结构特征、协同机制与构建路径等,认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主体是产业链或者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企业,它们之间更多地通过利益链条或者价值链条相互连接;而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是由资源禀赋、目标需求、运作模式互不相同的异质性机构作为网络节点的,节点之间更多通过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相互结合[3]。宏观层面,围绕城市或城市群区域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网络体系研究,为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有学者基于协同创新网络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从“知识—创新主体—产业—空间生态圈”4 个层次构建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框架[6]。

在实践层面上,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对各种重大科技需求,一方面科技管理部门聚集重大科技需求和问题,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协同创新网络,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大产学研主体开展联合攻关,例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登月型”科技计划。黄晓霞等[7]人以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为研究对象,构建多主体协同创新项目治理网络模型,界定多主体在该治理网络中的角色,在微观层面揭开协同创新互动机制的黑箱,实现多主体创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利益与风险共担、责权利相互匹配,促进多主体在创新交互实施行动中的真正协同。另一方面,公共部门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吸引各方力量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集聚,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联合发力的协同创新网络,奥运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采用了此模式。有些学者围绕奥运会对科技创新体系的作用进行研究。罗亚非等[8]人基于集群式创新理论,分析了奥运科技集群的生命周期演化特征,研究了奥运科技集群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奥运科技集群的发展能够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带动区域创新的“创新极”、产生扩散和溢出效应。赵弘等[9]人认为科技奥运工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方式、政府协调管理等经验做法对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些研究试图通过总结奥运会这一重大事件的创新做法和宝贵经验,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而从网络视角研究科技奥运协同创新过程,更能体现其系统性,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3 科技与奥运互动下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及运行机理

3.1 科技与奥运的互动

运用现代科技和人文精神来推进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是当前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大方向[10]。奥运会全过程态势感知和一系列高科技应用使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竞技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激情,也能够领略到最新科技成果所带来的改变和超越[11]。科技手段的革新与应用程度的加深,促进了奥运会的现代化转型,还提高了运动竞技水平和某一单项项目发展[12]。可见,科技奥运是一个必然的历史现象,是科技在奥运会中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13]。“科技奥运”一词最早提出是在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当时人们以高科技奥运(High-tech Olympics)来描述现代科学技术在这届奥运会上广泛应用的现状[14]。目前普遍认为,科技奥运是指把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多渠道地嵌入奥运会,通过广泛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让科学精神、思想和科技成就渗透到奥运会的每一个细节,使奥运会成为被先进科技成果装备起来的体育盛会[15]。还有学者认为,科技冬奥是一项特殊的科技与社会发展战略,是基于科技产业需求的科技创新活动,对推动我国自主创新、科技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6]。

科技与奥运的关系演进体现在奥运科技化发展的过程上。为了促进自身发展,现代奥运在发展初期向技术寻求帮助,例如慕尼黑奥运会首次采用光电测距仪,并且配以精度高达1/1 000 s 的电子计时器,促使运动员越来越朝着人体的极限突破。而新技术新应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引进科技,使得奥运会对科技的依赖性加强并被人们普遍接受[16]。在2000 年悉尼奥运会之前,科技的应用都是零碎的,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网络化,之后有人提出“知识体育”这个新概念,认为21 世纪将进入一个“知识体育”的新时代,正如知识经济一样,“知识体育”促使现代奥运会的举办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技奥运”已成为战略共识[17]。科技冬奥不仅是支撑精彩奥运的重要保障,还展现举办国家的科技综合实力,也成为大量新技术新成果展示、落地应用的大盛会。同时,奥运会为新技术新成果提供诸多应用场景,从而推动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发展。

3.2 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及运行机理

在科技的应用需求和提升运动成绩任务的要求下,围绕奥运会所开展的科技研发活动正日益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新动力。科技冬奥能够通过文化渗透、战略整合、创新融合、管理协同等方式,推动形成多系统融合、多主体协同、多组织嵌套、多机制联动的多个维度复杂网络(见图1)。(1)多系统融合:冬奥会筹办过程中科技需求贯穿方方面面,促使科技创新系统与产业、文化、政治、社会、自然等多个系统相互渗透、融合,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影响协同创新网络的基本要素构成。(2)多主体协同:举办北京冬奥会是国之大事、全球盛事,任何一个主体都不能单独完成,只有构建多主体协作的强大异质性网络才能实现目标,这就促使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服务机构、用户业主等行为主体开展大跨度协同和集群创新。(3)多组织嵌套:科技冬奥是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组织行动,各个组织强化分工协作,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方式进行联动,使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多层嵌套特征。(4)多机制联动:在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中,当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相互交叉融合时,根据其创新的需要、动机、行为、反馈会衍生出一系列复合机制,并通过这些关键机制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复合网络,因此,需要协调多类机制才能保证网络的高效运行。

图1 科技与冬奥互动下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与运行机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是因冬奥会这一特定事件而形成的,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创新组织机制。它是在组织实施冬奥会这一重大活动过程中,聚焦重要科技需求和问题,以应用场景为驱动,在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互动合作关系的总和,其本质是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活动。其中,问题和需求导向、应用场景驱动是协同创新网络构建或形成的原动力,产学研主体竞争与协同是内部动力,政府引领、需求拉动、环境推动是其外部动力[18]。从运行机理来看,科技冬奥在先进理念引领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多方力量实现多系统融合;依托科技攻关项目、开发共享平台等载体促进多元主体联合攻关关键技术;通过“政用产学研”融合创新推动创新要素多维度、多层面的融合;通过构建组织集群网络和行为机制优化功能结构,提升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成效。

4 系统视角下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框架与结构

4.1 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框架

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由协同创新目标、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机制、创新网络工具和创新网络环境等模块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动态系统(见图2)。它是各行动主体通过特定联系纽带形成的集群网络系统,呈现出一种多元协作、多层嵌套交织的特征,其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相嵌性。协同创新主体是由科技管理部门、科技需求方、科技供给方、第三方服务、媒体等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创新联合体。其中,政府部门是唯一的管理主体、关键责任人和协同创新网络的总设计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方式形成纵横交织的组织网络,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搭建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紧密协作的组织网络框架,形成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强大推动力,政府部门的主要作用是聚焦冬奥会筹办和举办过程中的科技需求,制定顶层设计,部署一批科技攻关项目,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产学研主体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监督管理项目进展,评估验收项目成果。科技需求方主要包括北京冬奥组委(办赛)、国家体育总局(参赛)和赛区场馆,会产生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科技问题和需求。科技需求方将冬奥会举办和建设过程中的需求反馈给科技管理部门的同时,调动和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组织技术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合同商和志愿者,提供各种技术服务,支持组委会赛前筹办工作人员和冬奥会赛事各客户群的技术需求。科技供给方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创新主体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引导下,紧密结合用户需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业主牵头、产学研融合的技术研发体系,实现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

图2 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框架

在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框架中,科技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关系是基本关系,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技术应用情景,将会决定参与协同创新主体的组合类型,而协同创新主体的结构关系和行为作用影响着创新网络方式和机制。首先,从协同创新网络的方式和工具来看,通常科技需求差异、资源互补与依赖需求以及主体间关系类型等将产生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路径。科技冬奥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采用网络化方式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创新力量的强大合力,综合采用政策工具、信息化工具、市场化工具等网络工具高效地将创新主体和资源要素整合在一起,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解决一批技术难题,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其次,协同创新主体的行为形成及影响各种机制的运行,如多元主体协调机制、纵横向组织联动机制、沟通信任机制等。创新环境是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营造开放创新文化和冬奥文化氛围等,对创新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从系统角度,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理体现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协同创新主体在北京冬奥会理念引领、科技冬奥战略目标指引、协同创新文化和冬奥文化氛围等环境作用下,通过多元主体参与、产学研用融合、纵横向组织协调联动、沟通信任、信息共享等机制,对科技人才、科研经费、科技基础设施、科技信息等要素进行配置,利用政策、信息化技术、市场化等工具手段,采取网络化方式,开展集群创新、交叉融合创新和开放式创新,提升了我国在冰雪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为举办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提供了科技支撑。

4.2 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

网络化结构是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的重要特征,而嵌入性是网络中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嵌入性方式通常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两种,前者强调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基于信任、信息共享等形成的嵌入方式;后者是组织之间除了双边关系,还可通过第三方进行联结,强调以系统为特征的关系结构[19]。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体现在多元主体协作和多层嵌套交织两个方面。

4.2.1 多元主体结构

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中存在多元主体:第一是政府类主体,包括科技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和河北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还有两地三赛区场馆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其中,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两地三赛区场馆是主要技术需求方。第二是产学研创新主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研发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等。第三是社会类主体,包括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媒体和公众。这些多元主体相互作用、分工协作,形成多元主体间既独立又合作的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框架。

4.2.2 多层嵌套结构

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的多层嵌套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政府层面,中央统筹、地方和属地部门紧密配合,分工协作,建立了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紧密协作的纵横组织网络体系。科技部作为北京冬奥会科技支撑保障工作的牵头负责部门,在北京冬奥组委的统筹协调下,与国家体育总局、地方和属地部门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构建了多层次多部门分工协作网络,加强整体部署,强化多部门协同推进,推进供需对接和关键网络节点,有效保障了科技冬奥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在各级政府发挥公共部门统筹协调作用,以科技攻关项目为主要抓手,以公开招标或委托的方式,吸引和组织各部门、各行业的人员参与进来,并采取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社会参与的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协同攻关;打通研发、制造、业主之间供需对接渠道,搭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研发协作平台,形成以项目为主线的协同创新联合体。例如,很多项目是根据应用场景设置的,尤其是场馆类项目、冬季运动训练装备、雪务保障装备等,需要研发团队、生产制造商、场馆业主、运动员等的共同合作实施。三是通过发挥各个领域科学家集体智慧、增加科研人员之间的协作机会,遵循平等合作、开放竞争、协同创新等原则,鼓励牵头单位充分利用自身的协作网络组建研发团队,引入“揭榜挂帅”等竞争机制促进创新价值最大化,努力构建开放的科研生态环境。

由此,在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中,政府合作网络是核心,政府与政府之间通过上下级配合、横向协作统筹资源、形成合力,而不同层级政府发挥自身能力和优势,推动不同功能创新网络的形成。政府与产学研主体、用户、公众等多元主体合作网络是关键,他们以项目为导向,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形成协同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每个创新主体本身也根据研发任务寻求合适合作伙伴,组建科研合作团队网络开展创新活动。以上网络通过嵌套关系形成多重、复杂、交叉的复杂创新网络,实现创新主体间之间的关联和协同(见图3)。

图3 多元主体合作网络结构框架

5 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经验及成效

基于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及运行机理、运行框架、结构特征等,结合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实践经验,从理念引领、体制优势、模式创新、项目组织攻关、机制创新等方面总结其创新做法与成效。

5.1 以理念引领和顶层设计形成统一行动准则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科学先进,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科技冬奥是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提出的愿景和主要特色,为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举办理念的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备战冬奥的行动目标与“更团结”理念的践行在国家统一领导与多维合作的协同创新网络中得以实现[20]。科技冬奥组织实施在顶层设计、管理协调、项目组织管理、协调机制等各方面都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制定了明确的目标、需求和研发方向,不仅为科技冬奥系统化组织、体系化创新实践指引方向,还促成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的统一行动准则,形成“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的高效运行系统,为形成强大聚合力提供方向标。

5.2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协同发力,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以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北京冬奥会举办过程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集科技战略力量,针对赛事组织管理、开闭幕式、火炬传递、奥运基础设施、冰雪科技、智慧城市建设等各领域科技需求,凝心聚力攻关,推动重要领域科技突破性发展和跨越式进步,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落地应用。

一是科技冬奥遵守“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基本方针,各级政府部门协作联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由科技部、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北京市和河北省共同构成的四股创新力量;加强机制协同,提升创新效能,协同政府和市场更好发挥作用,短短几年时间内解决了技术难题,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例如,京张高铁以冬奥会为契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中国高铁智能化水平,为世界高铁建设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还有国家速滑馆采用高钒密闭索加工技术、国产氢燃料电池客车和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5G+8K 超高清转播车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或达到国际技术领先。

二是以解决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着力突破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例如,5 个新建竞赛场馆和2个标志性夏奥场馆改建工程,在我国缺乏成熟技术、材料、设计标准、施工方法等条件下,联合攻关,突破了冰雪场馆建设多项关键技术,科技赋能场馆高质量建设。又例如,通过“冬奥赛区100%清洁电力高可靠供应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实现全部场馆使用100%绿色电力,创造了世界上最大功率全控可关断器件等12 项世界第一,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难题。

5.3 建立“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模式

在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中,以政府、高校、企业等协同创新主体为核心嵌套交织构成的关系网络是整个创新系统的“骨架”,多元主体间的地位关系和网络结构是模式凝练的关键。通过前面分析得出,科技冬奥搭建了“政用产学研”多元主体参与和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用户创新的中国实践。其中,“政”是主导要素,科技冬奥作为国家大事具有显著的政府主导性,“用户”则是关键要素,同时结合了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参与方式,形成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合力。

一是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发挥各自的统筹、组织和协调作用,吸引各方力量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集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智慧城市、云转播、冰雪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北京市以冬奥会为契机,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优势,成立了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除了有力保障冬奥会观赛、场馆改造等之外,为北京抢占技术制高点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提前布局。

二是科技管理部门汇集用户应用需求,部署一批重大科研项目,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大产学研主体开展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了以需求和问题导向、应用场景驱动的重大项目组织攻关方式,构建了政府主导、业主牵头、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式技术研发体系,推动了相关技术成果的研究、转化及应用。同时,培育了一批冬季运动科技、低碳节能等领域融合人才,提升了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科技冬奥参与者中既有与科技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同时还有大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广泛参与。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为例,共有480 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了200 多项技术成果,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庞大的合作网络,已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正式比赛中开展了示范应用。其次,科技冬奥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了诸多应用场景,大大调动了企业的参与程度,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中,由企业牵头的项目或课题数占总数的30%以上,参与的项目就更多;涉及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实施的项目数占比达40%以上,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产学研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国家以及省级“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实施,吸引一大批优秀企业、潜力企业带着新技术新成果参与到协同创新网络中,促进了技术迭代和成果应用,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

5.4 构建需求导向、场景驱动的联合攻关创新体系

北京冬奥会举办涉及到各行各业,在办赛、参赛、观赛、保障、示范等各个环节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科技需求,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必须要突破传统方式。在先进理念和顶层设计引领下,科技部和地方政府加强与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赛区场馆等关键机构的沟通联系,构建项目导向、平台赋能、应用驱动的联合攻关创新体。

一是构建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新型科研攻关方式。在顶层设计层面,针对科技冬奥实施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求实效的实际,突出需求和问题导向,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攻关方向,构建从技术解决方案到重大项目实施紧密衔接的科技攻关方式,促进了研需对接。同时,搭建中央与地方分工协作的科研项目体系,与中央紧密配合,统筹中央与地方、部门与行业优势力量,实现各环节有机衔接。例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围绕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5G 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进行部署,地方和场馆则结合实际需求从点突破,围绕集成创新、应用示范、提升保障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项目部署。

二是加快推动以交叉融合创新为特征的科研范式突破。科技冬奥组织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创新的支持力度,将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研发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突破口,通过基础研究与重大工程相结合、前沿技术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解决了冬奥会举办过程中的基础性困难和问题,推动新兴技术领域发展。例如,有2/3 以上的项目应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产生了智慧集成和数字孪生平台、8K+VR、AI+AR 导航系统等创新成果,加快培育新的技术应用生态。又例如,航天领域前沿技术在火炬研制、国产雪车研制、安全保障、开闭幕式、气象保障等方面得到了应用,促进航天技术的民用化发展;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燃料电池、氢能技术等新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得到应用。

三是建立以场景为驱动的集成研发与应用创新路径。科技冬奥聚焦智慧场馆、智能交通、运动训练、智慧观赛、应急救援、科学防疫等典型场景,在多个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上进行了系统布局,成为新技术新产品集成应用难得的试验田,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及冬奥会相关筹备工作中测试促进了关键技术迭代,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促进技术集成研发与应用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同时,以数字化业务管理为底层技术逻辑,通过整合相关配套技术、研发集成应用系统,形成数字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加速推动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还有一批成果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为我国普及冬季运动、推进冰雪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例如,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作为首次应用到冬奥会的技术,与间接制冷式冰场相比系统能效提升20%以上,将为全国各地冰雪赛事或商业大型冰场提供技术支持。

5.5 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协作、集约效能的协调联动机制

为了使得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更加顺畅、高效,科技冬奥加强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政府机构之间的责任明确、分工协作、集约效能的协调联动机制,通过政策目标的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的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的行动目标,使各业务机构之间更好地分享信息,协同作战,提高整体化创新服务。

一是加强链接纽带和关键网络节点的协作工作机制。国家层面,以科技冬奥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为核心,建立了组织协调机制,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工作合力,把各项任务落实到责任主体上,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齐心协力保障科技冬奥工作。同时,科技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签署《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建立“科体协同”工作机制的合作协议》,明确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协同工作机制,共同实施《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共同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有序实施。地方层面,举办城市成立科技冬奥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促进科技冬奥工作的落地。北京市层面以市长为牵头建立了科技冬奥工作机制,密切结合实际需求提出智慧冬奥理念,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技术、人才等优势,组织力量实施科技攻关,与科技部、冬奥组委技术部紧密协作,贡献了北京力量。还成立了科技冬奥工作专班,北京市科委、北京冬奥组委负责具体日常工作,构建了各业务部门联动,由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延庆区等属地部门和场馆共同形成的成果落地推进机制,统筹推进科技冬奥与智慧城市相关工作。河北省成立河北省科技冬奥领导小组,由河北省科技厅、张家口市政府、省冬奥办、省发改委等28 个科技冬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定期召开专题会,沟通、交流、协调、督促科技冬奥工作。

二是北京冬奥组委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促进多方协调。北京冬奥组委下设技术部,作为统一出口,形成了各部门联动的科技冬奥协调工作机制,包括项目需求提出、项目成果的落地、项目亮点整理等。技术部通过组织技术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合同商和志愿者,提供成绩信息、通信、音视频、无线电频率、网络安全等设备设施和服务,支持组委会赛前筹办工作人员和冬奥会赛事各客户群的技术需求。2019 年,在北京冬奥技术部专门成立了科技冬奥协调处,协调推动科技冬奥成果落地应用、跟踪推进科技冬奥重点示范项目专班工作、跟踪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立项情况、协调北京市科委科技冬奥立项支持、开展科技冬奥记录与总结等。

6 结论与启示

科技冬奥是针对北京冬奥会举办过程中关键科技需求、难点以及实际应用而组织实施的需求导向型、场景驱动型创新研发活动,不仅支撑了“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的成功举办,还体现了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科技冬奥理念的落实和相关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直接推动形成了多系统融合、多主体协同、多组织嵌套和多机制联动的多维复杂创新网络,实现了“政用产学研”多元主体参与和深度融合,推动了战略、技术、组织、市场等各类创新要素有机协同,实现了一些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突破以及大量科技成果落地应用。同时,在多元主体参与、科技治理方式、项目组织攻关、协调联动机制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和创新,这些宝贵经验能够为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启发。

6.1 以“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采用政府主导、业主牵头、产学研融合创新思路,以“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为载体搭建了国家级和省级开放创新协作平台,促进政府、研发机构、制造商、业主用户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完善科技研发到科技创新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实现科技管理部门、科技供给方、科技需求方的紧密融合。在此过程中所建立的“政用产学研”融合创新模式,既体现了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在政策引导、统筹资源、平台搭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用户的充分参与。基于科技冬奥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经验,各级政府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搭建开放创新协作平台,加快构建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技术创新的全链条及创新环境与用户业主的紧密对接,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

6.2 以“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协同转变科技治理范式

与传统的科技管理方式不同,国家创新治理现代化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水平运行、网络治理,标志着权力配置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深刻转变。科技冬奥组织实施遵循了“良性互动、合作双赢、民主协商”原则,激发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市场活力和广大社会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了中央统筹、地方和属地部门紧密配合的庞大组织网络体系,实现了政府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协同,发挥公共部门的组织协调、统筹推进、分工协作作用,共同服务北京冬奥会建设。借鉴科技冬奥的创新做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政府纵横向组织网络体系为主架构,发挥不同层级政府的统筹资源、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内部网络嵌套关系和关键节点联结,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科技治理新范式,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共治的局面,加强国家创新治理现代化水平。

6.3 以需求导向和场景驱动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攻关

场景驱动的创新是数字时代兴起的一种科技创新模式,能够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新实验空间,为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提供孵化平台,加速新兴技术领域发展。在科技冬奥组织实施过程中,应用场景成为科技创新突破的重要驱动力,以需求为导向、场景为驱动的科研攻关项目促使不同创新主体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形成交叉融合创新、集群创新、集成创新等创新范式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快5G、氢能等前沿技术加速落地应用,提速前沿技术市场化、商业化进程;培育了冰雪产业以及氢能产业、智慧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在重大项目管理上也体现了高效、灵活等特点,例如,采用项目群分类管理、责任专家制、军令状、揭榜挂帅等创新方式和机制,采取“边研发、边测试、边应用、边评估、边总结”方式促进新成果落地应用等,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产出高质量成果提供了保障。基于“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建议制定有利于新型举国体制价值发挥的重大科研项目组织机制和实施方法,加快构建以需求为牵引、应用场景为驱动的重大科技攻关模式;深化“揭榜制”作为科研攻关的常态化组织形式,构建以科学家为核心、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凝练机制,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容错机制、激励机制等,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学难题突破。

6.4 以央地协同联动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化发展路径

中央与地方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建设现代国家创新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科技冬奥构建了中央与举办地分工协作、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促使科技部、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北京市和河北省形成科技冬奥的四股主要力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有效保障了科技冬奥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赛区场馆的属地也汇聚了市场、社会力量支撑科技冬奥的落地实施,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化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建议从国家层面上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有效统筹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重组,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联动体系和协调机制。同时,从具体法律机制的构建加强制度保障、激励相容、动力支撑以及利益协调等,实现从央地博弈到央地协同发展的模式转型,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冬奥协同主体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论碳审计主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何谓“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