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涌洁,胡贝贝,刘海波,张亚峰,3
(1.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3.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北京 1000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专业化通过增加技术转移机构对行业及其技术领域的先验知识,加强和扩展机构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从而弥合技术转移边界障碍、促进技术供需双方技术转移动力,成为破解我国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效率低、服务能力弱等亟待解决难题的重要手段[1-2]。2021 年10 月科技部启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先行先试探索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而推动我国技术转移系统的改造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在学术领域,专业化是学者们对于技术转移机构高标准发展的共识。如纵刚等[3]、许可等[4]指出专业性是技术转移机构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先进组织在长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Glückler等[5]认为这种专业优势主要源于克服所提供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Kidwell 等[6]、Takanashi 等[7]通过分析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商业化研究成果的过程,指出积累足够的跨边界知识和能力是其专业性的体现 ;Dolmans 等[8]、Herlandí 等[9]补充了技术转移过程中使用的专业方法、技术和工具的重要性;此外,朱雪忠等[10]、樊一阳等[11]通过定性研究和先进案例借鉴梳理出增加服务功能、建立网络化平台、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增强专业人员培训等适合我国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的经验。总体上,以往研究更多侧重于从实践层面探讨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的结构性因素,缺乏从理论层面系统探究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是什么,如何发展等问题。从而忽略了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和背景下专业化内涵和方法的差异,使国内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受到西方传统专业主义、新管理主义、后专业主义的混成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借鉴职业社会学和医学专业主义相关研究,结合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实际,创新性地提出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化分析框架,选取三家典型性、先进性的技术转移机构代表,揭示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发展机理。从而扩展技术转移机构治理的理论体系,引导技术转移的专业化升级改造。
目前,有关专业化的学术文献主要有三类:职业社会学、医学和教育学。职业社会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涵盖了各个专业领域[12],医学通常作为其他专业发展的标准职业[13]16-20,因此本文主要参考这两类文献。Larson[14]最早在社会学框架内定义了专业化,认为专业化是“通过控制和使用被官方认可的专业知识获得合法化的能力垄断以及信誉垄断的过程”;赵康等[15]解释这种垄断本质上是履行一个国家授予的特定工作排他性权利的过程。这种专业主义引起律师、会计、教师等行业的共鸣。但之后,随着服务咨询行业的兴起,专业化的垄断性陷入了市场化、标准化带来的实践困境[16]。一些学者开始警惕过度专业化倾向,如Freidson[13]160-180认为控制和使用某一领域内专业知识的目的是获得市场相对自主权,而不是追求垄断地位;Claudia 等[16]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会计、法律、咨询等服务行业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是管理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的生成。显然,尽管意涵有所不同,专业知识始终是专业化发展的核心。但是Brint[17]150-174指出如果专业知识对所服务的公共和社会目的没有明确的意识,专业人士会失去自己的社会地位。Sullivan[18]也提出,专业工作要在专业特权与公众利益之间必须取得平衡,就必须考虑所从事工作的实际社会需求。此外,Perkin[19]认为专业化的作用在于唤起从业者对职业道德的重视,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而不是对知识的纯技术性理解,正如Durkheim[20]所述,除了经济增长,专业化最大的意义在于形成一种基于职业身份的新型伦理道德,推动社会秩序的积极变化。Cruess 等[21]综合以上观点,认为专业化是专业和社会之间达成的契约,该契约需要从业者将掌握的复杂知识和技能经过实践服务他人,并承诺在其领域内致力于促进公共利益,作为回报,该契约赋予了专业对领域知识使用的自主权。Sullivan[18]据此提出专业化的三个核心要素:专业知识、社会责任、自我调节,其中自我调节指从业者对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自我反思意识。
医学专业主义文献中一个特别的呼吁是将专业精神确定为医学专业的核心能力。尽管专业精神的定义经历了一些修改,但患者福利和利他主义仍然是其基础[22]。此外,市场模式也重塑了医学实践,形成了去专业化权威、去技术化理性、去病态化治疗和去学科化规训的医学专业主义[23-24],如Frankford 等[25]排斥传统医学对自主性的主张,强调对社会价值和社会需求的回应;Blumenthal 等[26]认为专业化不再依赖通过系统训练获得执业资格,而是通过反思性实践加强和维持终身学习和对专业精神的承诺。Mitchell 等[27]提出献身于服务、从事有价值的职业、社会内部谈判(平衡医疗价值与其他社会价值)三个专业化核心要素。Irvine[28]建立核心知识和技能、专业精神、服务导向的医学专业化分析框架。
综上,职业社会学和医学专业主义的研究重点存在差异,但是在识别核心要素的基础性问题上是一致的:一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在建立市场自主权和社会声望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是解决社会问题最重要的资源;二是社会需求,只有通过贡献特定的知识和能力满足某种社会需求、促进公共福利,才能获得官方或市场认可的社会地位;三是专业精神,专业精神建立了对社会目标和实践取向的群体性共享价值和道德承诺,是构成专业和社会关系的契约基础。
技术转移机构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组织,承担的社会功能是运用跨边界专业知识和能力,弥合科学界和市场界技术相关的信息、物质、能量传递障碍[4],因此天然具有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公共职能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增值服务赢得生存空间的商业属性。商业属性对于市场自主性的削弱意味着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不可能实现市场封闭性[16],因此技术转移机构应该将专业化视为提高社会权威、地位和信誉的强大资源[17]66-80。掌握专业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技能正是获取这种资源的核心要素。但是如果专业知识偏离公共和社会目的将不会获得国家和公众对这一职业的支持和认可,因此专业化发展更加取决于理解和实践社会需求[18]。社会需求既明确了专业化发展方向和路径,也为构建专业知识提供指导。此外,技术转移机构面临着公益目标和生存压力的双重挑战,其专业化需要在商业、社会、政治利益间取得平衡,这种平衡又取决于专业精神。将专业精神置于组织身上,就是为从业者提供共同的目标、工作方式、价值观、信仰、规范、道德标准的职业身份[29],只有建立这种身份的广泛共识才有能力向公众表达核心价值和方向。
结合文献资料和上述分析,本文将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概念界定如下:专业化是技术转移机构提升服务能力、赢得组织声誉的强大资源。该资源依赖于组织掌握并使用领域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需求,同时塑造职业身份确保从业者在其领域内保持职业素养和道德责任,从而使技术转移机构成为提升社会公共利益的稳定力量。
根据上文分析,从专业知识、社会需求、职业身份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分析框架,探究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特征和逻辑,如图1 所示。
图1 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专业化发展分析框架
Eraut[30]定义了专业知识的四种类型——命题知识(propositional)、个人知识(personal)、过程知识(process)、技术知识(know-how),每一种知识都可以是显性的或缄默的。它们可能来源于深度思考和探究性实验的理论性创造,也可能来源于个人在工作情境中的实践性创造。两类知识在交互过程中转化成工作技能。然而,这种互动需要一种反思能力,允许重新创造、修改已有知识和理性地参与社会实践[31],因此可以从理论、实践和反思三方面探讨专业知识的来源。
社会需求是将专业知识经过实践服务于他人,从而建立与其他社会群体稳定、广泛的价值匹配关系。技术转移机构和外部价值匹配关系的建立关乎技术生产、扩散和应用的全环节,不仅需要以需求主体思维寻求技术供给、挖掘技术价值,也需要以供给思维诱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扩大服务领域,同时还要关注如何降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交易摩擦。本文重点关注组织的市场地位和采用何种策略诱发、满足、扩大社会需求。
职业身份是组织应对制度复杂性的重要机制和理解自我身份的特定方式[32],这意味着构建职业身份首先需要获取外界赋予的组织场域合法性,合法性不仅代表了组织存在的合理性,还代表组织的属性和特征与其核心事件或行为。其次,职业身份必须辅以他人广泛认可,因此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在其内外部调和冲突、开发社会身份,产生社会地位认同[33]。自然地,个体层面关乎自我感知和责任意识的职业价值观也会影响社会身份开发和外部合法性解释和获取的方式[34]。因此从外部合法性、社会身份开发和职业价值观探讨职业身份的完整形成过程。
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着彼此支撑和影响的双向反馈机制。专业知识支撑社会需求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决定了职业身份的类型;社会需求保证专业知识持续稳定发展,也确定了职业身份的合理性。职业身份规制了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方式,直接影响技术转移机构的社会价值输出。
本部分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西交技术转移中心”)、厦门科易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易网”)、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史太白”)三家典型技术转移机构,基于机构官网、新闻报道、文献资料等途径获取原始资料,分析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实践。选取这三家主要是因为:(1)三家机构在行业内的影响力、知名度较高,是公认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转移机构;(2)三家组织分别为国有组织、民营企业和国外组织,在发展背景、资源条件和人员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性,具有较强普适性;(3)能够相对全面地获取三家机构的信息资源。表1 是三家组织的概况。
表1 案例简介
(1)专业知识:西交大技术转移中心专业知识的形成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反思性结合的复杂交互式过程,在交互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转化。首先,技术知识储备是中心的关注重点,获取途径主要是西交大已有技术人才和外部招聘,如2010 年中心从业者10 人,其中属于西交大工程专业的教授、副教授5 人,工程师3 人,之后在人员招聘中强调应聘者关于生物及化学、机械及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区块链等七大西交大优势技术领域的学院式规范教育背景。其次,中心整合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中部之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资源围绕七大技术领域设立培训课程,培训内容综合商务、法律、财务、谈判技巧、风险投资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案例剖析、市场调研、技术判断等实践知识,跨越了传统学科、教学和实践知识之间的藩篱,形成兼具自主性和创业式的内部培训体系。此外,中心与校内专家定期开展项目信息的分析和讨论,并积极组织并参与技术转移大讲堂、技术经理人协会等社会性活动,这种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持续联系激发从业者的反思性学习,促进从业者构建个人抽象知识模式,从而更有能力应对个性化服务需求。
(2)社会需求:建设初期,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代表西交大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等活动,业务内容包括本校技术资源的收集、推广、转移,以及外部需求的对接。因此组织市场地位偏向于供给主体。为诱发市场服务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中心以西交大优势学科形成七大技术领域,围绕这些技术领域建立技术经理人体系和专家咨询库,并与知名企业、组织和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加强核心业务、提高组织声誉。其次,通过建立纵向一体化服务体系减少技术转移过程摩擦、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如建立概念验证中心验证技术原型可行性、建立中试基地推动技术形式的市场化、成立科技金融办公室衔接资金需求、建立知识产权运行办保障权属、利益分配。一体化服务体系意味着服务模式从交易模式转变为关系模式。此外,为扩大服务范围,中心凭借已有组织声誉采取了多重节点网络化发展策略,即围绕各个地区的特色产业建立自主运营的分支机构,并采用灵活的横向结构进行资源分配,根据员工专长和资源形成动态化、模块化、标准化和插件化的组织形态,随时需要依据任务形成新的资源组合,充分发挥西交大科技资源优势。
(3)职业身份:中心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授意建设,附属于西交大,因此凭借高校声誉,从一开始便有了法定认可的外部合法性和有别于其他技术转移机构的品牌声誉。在成立同年,学校成立了西交大技术成果转移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心一体化运营,以期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减少财政依赖、降低行政限制。因此,中心社会身份开发融合了政府和市场双重逻辑,一方面以国家赋予的五大任务为导向,发掘创新主体和政府的服务需求,积极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以“政府引导、多元投资、企业化运作”划分公益服务与价值服务边界,从利他主义转向生存本位的共赢主义。但是市场逻辑的引入意味着内部从业者职业价值观的冲突,因为中心管理和发展依赖体制内行政人员、科研人员,作为国家雇员,他们的职业逻辑是分配制度下的行政控制,而市场逻辑意味着商业竞争,因此中心采取了以下措施重构职业价值观:一是加强政策宣讲使从业者领会政策意图;二是通过财政、产权等方式激励从业者参与市场的意愿;三是通过链接客户资源、走访高校教授、改变筹资模式等方式激发商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四是责任下放个人,建立专职技术经理人负责制。
(1)专业知识:科易网作为网上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通过开发服务工具替代现实社交圈的技术转移、知识交换方式的逻辑非常清晰,比如依托云数据库实现对资源的集聚、加工、统计和分析;依托科易宝实现在线合同签订、款项支付;依托“老师傅”知识共享平台提供咨询服务;依托技术经理人培训系统,实现技术经理人的线上线下培训和管理。它在开发和运营网络服务工具方面的领先性提升了服务标准性、消减了对特定领域技术知识的依赖,因此内部职工的学历背景更加多元。企业内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依然以培训为主,培训课程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评估、技术需求、项目申报流程、大数据& 人工智能、政策解读等多学科知识,并且使用网络监测和定期审查系统,提高知识透明度和从业者行为一致性。由此可见,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员工的规范性认知、标准化服务,并不强调个性化服务反思。此外,公司积极参与政府、社会团体组织的技术经纪人培训活动,在交互活动中获取外部实践知识。
(2)社会需求:科易网的服务逻辑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发出改进现实交易的替代性机制,并通过创新技术降低网络环境下的交易摩擦,提升服务的标准化,降低服务的风险性。明显地,企业的市场地位是中介服务平台。为满足市场需求、扩大服务范围,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横向多元化和多重节点网络化的发展战略。首先,服务业务经历了从单品到体系的转变,如成立之初推出网络交易平台、2012 年打造“科易宝”技术商品交易系统,2016 年推出“老师傅”科技咨询平台,成为集技术贸易信息服务、对接服务、交易服务为一体的技术转移平台。其次,在已建立的品牌声誉基础上,企业业务从提供技术市场平台建设、技术交易服务,到提供线上线下展会、技术经纪人培训等不断横向扩展,并以政府端、企业端、院校端为主要分类进行平台布局设计。此外,企业结合区域产业差异在不同地区设立子公司,截至2021 年12 月,公司创建了22 个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网络化的资源共享模式。
(3)职业身份:科易网发展之初正值各地政府兴建技术市场的阶段,它的第一个项目便是为厦门市思明区打造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因此科易网起步之初的成功在于通过识别政府开放的治理空间,确保制度合法性。而对政府逻辑的判断和政策意图的识别也一直是企业行动依据,如科易宝、老师傅平台等服务新产品的开发都表现出强烈的制度要求遵从。社会身份的开发主要也是利用政府资源作为对外游说组织身份特征与属性的工具,同时强调企业的社会公益属性,如争取国家荣誉称号、与厦门市政府部门合作发布新服务产品、由民营企业成为了国字号公共平台等。在构建职业价值观方面,科易网最大的挑战在于不同教育背景和实践背景引发的多元职业价值观,科易网的解决思路可以归纳为重组职业价值观,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立物质象征元素,如通过投资改造总部产品研发中心、革新基础设施构建企业形象;二是通过培训建立共同的认知基础;三是明确企业定位,并与制度环境动态联系,如企业定位从“知识转移专业服务商”转变为面向政府的“区域技术市场服务商”再到面向社会的“城市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四是将职业发展与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结合起来,如科易网在2015 年实施了股权改革制度,实行全员的RSU。
(1)专业知识:史太白从业人员分布世界各地,中心获取专业知识方面的重点举措可以梳理为两方面,一是绑定科研人员的技术知识。在发展初期,与所在州内16 所大学有技术专业特长的教授取得合作,这些教授监管史太白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业务。之后在世界各地依托各类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建立分中心,吸引了大批教授参与,目前教授数量大致占到了所有员工总数的13%。全球范围内不断吸收的技术人才保持和促进史太白知识积累和跟新;二是制度化人才培养机制。1998 年成立柏林史太白大学,之后与各地区高校合作建立史太白学院,搭建二元制教学体系网络。二元制教学法不仅通过传统教育获得理论知识,而且融合了商业世界的实践知识,从而使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之间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社会化,压缩知识社会化过渡时期,使知识效益指数增加。其中同时暗含了行为反思的“隐藏课程”,激发参与者之间的反思性和批判性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互动和生产。此外,各分中心还会举办技术或商务课题研讨会、进行信息对话,通报最近关键技术、企业人员在职培训等活动,快速传播新增知识,提升实践技能。
(2)服务需求:从19 世纪开始长期的技术积累,使史太白在技术需求预测、技术前景论证、技术转移一站式服务等方面富有盛誉,在市场上充当着吸收潜在技术、扩散现有技术、供给内部开发技术的技术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服务方三重身份。为维持和发展服务需求、拓展业务范围史太白采取了四种发展策略:一是加强核心业务,不断吸收全球优秀的技术专家和人才补充技术知识、不断对典型案例编码跟新数据库、及时引进前沿技术工具,如数字化技术,赋能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二是纵向一体化,沿着技术转移服务链,在系统和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咨询、培训、转移、孵化、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布局;三是横向多元化,凭借已有资源和优势向企业提供企业设立、市场开拓、运营管理等技术转移之外的咨询服务;四是国际网络化,依托品牌优势在全球50 多个国家设立了1 100 多家分中心,建立了全球范围内关于客户、人才、资源、组织的庞大、稳定和不断扩展的网络系统。
(3)职业身份:1971 年史太白基金会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经济部倡议和资金支持下建立,州政府通过无偿资助及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基金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999 年,史太白基金会及所属各中心放弃政府的财政补贴,步入非营利性的完全市场化运营轨道。因此政府赋予的法定合法性和非营利性定位是其外部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在社会身份开发过程中,史太白以市场为优先原则,以品牌声誉作为主要手段,和各地区知名组织结合,在国际市场扩张影响力,由此既获取各个组织在各自技术领域的专业权威,又可以有效传递组织领域知识,进一步推动品牌声誉,优化社会身份。但由于服务地区的需求差异和制度差异,各个分中心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面临着差异和冲突。史太白应对这种价值观冲突的方法是重新定位职业价值观,主要措施有两点:一是社会身份保护,通过制定统一的专业培训、服务标准、服务原则、评估体系传递史太白规范性价值体系;二是文化匹配,各个分中心自主化运营,从而能够充分融合各个地区的社会和政治理想,将其发展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主张联系起来,以使他们的新角色更具有吸引力。
本文所选取的三个案例因发展背景和组织形式不同而在专业化发展路径上有所差异,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共性特征指向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逻辑。
表2 梳理了三家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特征,总的来说,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具有以下共性特征:(1)专业知识是在公益和商业双重目标导向下提升组织在特定领域的合法性、知名度和市场价值的重要资源,呈现出独特的个体风格。(2)专业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学院式、经验式和反思式的结合,其中反思式空间非常重要,不仅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手段,而且与行业内群体保持密切联系,形成更大范围内的知识共享。(3)社会需求创造和满足的共同策略包括加强核心业务、纵向一体化和市场多重节点网络化,无论追求哪种策略,都必须通过加强核心业务提高组织声誉。组织声誉至关重要,因为技术转移机构高度依赖它来传递质量信号、获得客户资源,而其他策略是组织声誉的有效转移;一体化服务业务带来四种竞争优势,即降低客户搜索成本、提供交叉服务、获得跨部门协同效应和留住高技能人才,从而帮助组织在不稳定的商业环境中建立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和技能集合,以高效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市场多重节点网络化采用个性化运营和技术规范控制的方式帮助组织嵌入不同地区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总部资源优势、促进多向信息流,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协调资源。(4)政府治理逻辑赋予组织外部合法性,因此组织成立必须考虑的前置条件是制度环境中的机会识别。(5)政府逻辑/公益价值和市场逻辑结合规划企业的行为和可能成功的路径,揭示了半公益性组织二元化的身份定位。(6)职业身份不再追求法定认可和管辖权利要求,而是通过推广和证明服务增值价值、塑造组织声誉。
表2 专业化分析框架下三家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特征
除了上述共性特征,由于发展背景和组织形式不同,这三个组织也存在着以下不容忽视的个性特征:(1)西交大技术转移中心和史太白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围绕优势技术领域构建技术、服务和客户的知识体系,而科易网通过开发新技术找出现实社交圈的替代性机制,规避了技术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的发展障碍,因此围绕服务产品构建服务和客户知识体系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2)西交大技术转移中心和史太白的技术人员是知识和服务输出的核心载体,在服务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因此专业人员自主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思考下的个人知识构建很重要,而科易网更加追求规范型服务输出;(3)市场扩张中横向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技术互补性和使用共同分销渠道,战略成功的关键是已经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适当的技术基础设施和资源。国际化战略虽然能够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杠杆、人才杠杆,但是必须要必备广泛的社会声誉、卓越的服务能力、灵活的治理结构;(4)职业身份构建中,社会身份开发因为市场竞争、公共服务、政府作用的混合作用面临着不同治理逻辑兼容度和中心度的选择,因此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5)不同组织内部职业价值观建立面临不同威胁,所以需要采取不同策略,主要目标是明确组织活动领域、目标和社会价值,建立自我控制机制和道德标准。
根据上文分析结果,对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三要素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的发展逻辑
(1)三要素联动共生动态演进。专业知识的构建是组织在战略框架内对从事技术转移领域所需要的技能和资格做出的反应。在专业知识构建之初,标准化的教育和培训对理解行业需求、开展实践工作至关重要。将教育和培训获得的知识置于现实情境,进行反思性、辩证性学习,可以补充和修改组织现有知识,为专业知识发展提供空间,从而揭示了以教育系统为中心实践的重要性。专业知识通过映射、迭代和实践激活组织能力、塑造组织行为模式[35],并在特定使命和愿景引导下定位市场地位、选取不同发展战略,如加强核心业务、纵向一体化、市场多重节点网络化、横向一体化等应对实践困境和服务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求是验证职业身份发展必要性的工具,决定了职业身份发展轨迹。在服务社会需求过程中如果职业身份被接受,组织自我效能和身份认同感加强,在多方利益驱动和专业知识支撑下选择扩大服务领域,探索性地进入相关市场。实践社区的改变意味着应对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随之改变,职业身份自我感知和效能也会发生改变,如果职业身份不被接受,组织在已有领域的影响力就会消减甚至消失。总体上,专业化三要素彼此支撑和影响,并在不断互动中重组演进,推动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组织声誉扩大。
(2)多重制度逻辑交互共存。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是政府、市场和组织共存而差异的逻辑中完成服务能力升级的手段。政府逻辑以法规政策、职业标准、资源分配为组织提供秩序感和本体论安全,赋予组织活动场域的合法性。因此组织通过识别政府释放的社会治理和需求空间,开展组织身份配置和开发工作。但是,一方面,政府逻辑创造的稳定和同质的外部环境限制了组织在构建社会身份时可以考虑的角色内容范围,不利于市场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组织半公益属性却需要政府逻辑作为路径筛选机制避免碎片化,而专业化实践的过度商业化一直存在,因此在社会身份开发过程中组织需要对政府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兼容度和中心度进行选择。差异化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身份管理策略和不同的投入服务新产品和新模式的研发、改进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知识、技能、管理、原则塑造职业价值观,同时通过复制、传播、吸收和测定影响整个行业发展轨迹,最终变革政府治理逻辑。
本文以职业社会学和医学专业主义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界定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概念、构建分析框架探究技术转移专业化特征和发展逻辑,并得出以下启示,期望为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益参照:
(1)技术转移机构专业知识构建具有自主性、学院式、经验式、反思式四大特征,与传统教育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育培训应该设置在实践场景中,使从业者更容易获得经验技能、不断“自我诊断”;二是重视建立反思性空间和活动,在这个空间和活动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置,激发参与者之间的反思性和批判性学习,促进创造能力开发和专业知识的生产;三是构建员工自我评价的能力评估模型,激发自我意识和学习动机;四是打破“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传播”的单回路模式,建立多重循环知识创造过程,因为单回路模式是将组织目标视为给定。但是作为半公益性组织,技术转移机构需要不断参与社会目标和价值观调整过程;五是引入数字化技术,实现各类信息流及时、连续、细化和完整地传播和保存,加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迭代,放大知识的共享效能。
(2)技术转移机构的职业身份构建需要在三个层面推进。制度层面,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约束或促进批准职业发展、定义专业边界、配置激励系统和提供物质资源来促进社会角色认同,保障组织公益属性的积极发挥、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中观层级,专业协会或行业组织能够创造协同合作的行业环境、培养集体专业精神、保护成员权力和利益,促进行业知识的积累、传播和迭代,以市场化的自我控制维持和推动行业发展;微观层级,组织异质性意味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制度环境采取差异化策略构建职业角色认同、塑造职业价值观,从而指导个人行为、履行专业责任,遵守道德原则。
(3)组织声誉是技术转移机构重要的无形资产,支持机构在获取优秀人才、低成本营销、释放质量信号等方面取得优势。多重节点网络化是技术转移机构加强资源流动、优化配置资源、嵌入客户应对市场服务需求的最佳策略。当下,随着技术发展,数字技术支撑下依托知名组织的平台化发展策略可以整合两者优势,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以平台化思维推动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是可行举措。首先,平台化意味着技术转移机构能够通过分散治理规则、去中心权力结构和自主性主体行动提升组织运营灵活性。其次,平台的本质就是分工,让专门的资源发挥专门的能力,实现资源的能力化、能力的资源化[36]。最后,平台化意味着链接各类生态伙伴,建立技术、资源、数据、市场的全方位合作关系,挖掘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力和资源,最大化资源的流动和交叉利用率。
本文以职业社会学和医学专业主义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界定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概念、构建“专业知识-社会需求-职业身份”分析框架探究技术转移专业化特征和发展逻辑,并从专业知识、社会需求和职业身份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发展建议。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分析框架的三维度也即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的三要素,彼此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互构,并与外部的政府、市场、组织三重制度逻辑存在交互影响,因此要以整体性思维完成各要素、各制度的同步优化,以加快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更好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国家创新系统建设。